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新开发车型前围总成声学包性能进行分析,采用统计能量方法研究了内外前围不同定义(厚度分布、覆盖率等)及过孔部件(线束、转向、空调、离合、制动等)对前围总成隔声性能的影响,对分析中存在的声学包风险点进行了优化,确保了总成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声学包区域贡献量分析方法对前围隔音垫进行了减重优化。最后,借助试验手段对前围隔音垫总成隔声性能进行了验证。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声学包设计初期,通过进行声学包声学性能的仿真分析及优化,可确保后期声学包性能满足设计水平要求,同时避免了后期设计及模具修改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前,汽车的NVH性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而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也为NVH性能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高频噪声带来的挑战。因此,应对高频噪声的声学包的优化设计便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某三厢电动车进行路试评价,得到后排乘客抱怨来自衣帽架处的高频噪声的结论,进而进行了密封测试,传递函数测试以及对噪声路径进行分析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若要降低来自衣帽架处的高频噪声,首先要密封住车内噪声传递路径上多余的孔洞,其次要减小必要的总开孔面积。最后在布置空调通风孔位置时,提出优化设计噪声路径,使噪声在吸音棉上的有效路径最长来达到优化声学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耗散型隔音垫主要是由两层毡中间复合一层薄膜而成,3层材料的类型以及密度对于耗散型隔音垫的NVH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耗散型隔音垫的NVH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乘客舱地毯是用来覆盖地板钣金,起装饰美化作用的部件,同时也是乘客舱内重要的声学包零件。乘客舱地毯有多种材料结构,文章从几种常见的材料结构出发,从声学性能角度对地毯的材料、成型工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某车型的发动机罩隔音垫在使用后出现灼烧现象,特别是其位于发动机舱区域,在售后市场引起了抱怨,对客户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严重损坏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基于对发动机舱隔音垫的固定、性能、材料、实验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实验室验证及实际路试验证,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将改进措施列入产品的设计要求及常规监控,对后续车型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某车型偏置碰中主驾小腿生存空间不足的问题,对前围侵入量的3个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提出了提高机舱的吸能能力,提高前围的抗变形能力和乘员舱强度的优化思路,通过对B柱加速度曲线、前围侵入量、门框压缩量3个指标进行评估,得出了最佳的优化方案。同时针对乘客安全气囊保护效果较差的问题,对其支撑性、保护范围以及与乘客接触时刻进行优化,搭配减小安全带限力值,来改善乘客胸部压缩量。通过仿真和实车验证,优化效果显著,为后续项目的整车正面碰撞性能提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优化汽车防火墙隔音垫声学性能,有效提升了车内声品质。首先建立了防火墙的统计能量分析(SEA)模型,通过隔音垫仿真数据与插入损失(IL)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防火墙SEA模型的准确性。然后提出一种声学包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建立近似模型的优化方法,对隔音垫声学包性能进行优化。优化后,防火墙的AIWF-IL数值提升了20.9%,驾驶员头部腔到发动机腔的ATF平均降低1.5dB,驾驶员头部声腔的语音清晰度提升1%。  相似文献   

8.
为抑制声学包零件参数较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车内高频噪声大范围波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子区间修正摄动法的汽车高频噪声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汽车高频噪声分析的统计能量基本方程,将不确定性参数划分为若干子区间,采用修正区间摄动法计算每个子区间的摄动半径,得到高频噪声性能的中心值和摄动半径,并利用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对车辆的高频噪声性能和零件质量进行了优化设计。应用该方法对某车型的内前围、地毯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声学包零件质量减轻了3%,噪声波动区间下降幅度超过35%,系统的稳健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某款纯电动SUV在正面小重叠碰撞下的安全性能,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发布的测试规程,应用ANSA软件建立纯电动SUV正面25%偏置碰撞模型,利用LS-DYNA显式求解软件进行了计算。通过HyperView后处理软件分析了整车加速度、前围板最大侵入量、关键部件变形和吸能情况,发现该车型碰撞力有效传递路径为上纵梁传递到A柱,轮胎通过悬架系统传递到中地板边梁和门槛梁,而关键吸能部件(吸能盒和前纵梁)没有成为有效的碰撞力传递路径;乘员舱相关部件(A柱、A柱上边梁及中地板边梁等)刚度不足,该车型乘员舱变形严重。针对该车型在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中乘员舱变形严重的问题,从改善碰撞力传递路径和采用轻型铝合金材料以提高乘员舱刚度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整车碰撞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乘员舱侵入量明显减小,前围板最大侵入量由246.59 mm减小到151.29 mm,降低了38.65%,结构评级由"差"提升到"良好"。针对提高乘员舱刚度后整车加速度峰值过大的问题,进行了L9(34)正交试验分析,得到了在前围板最大侵入量由151.29 mm降低到146.49 mm的前提下,整车加速度最大峰值由55.86g降低到44.77g的最优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以某自主品牌乘用车怠速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通过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率试验、车内噪声分离试验等方法定量确定车内各噪声源的贡献量大小,并从排气管口噪声源控制、悬置垫结构传递路径控制及防火墙隔音垫空气传递路径控制等方面分别提出怠速车内噪声控制的改进措施。采取改进措施后的试验样车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降低3.5dB(A),达到国内合资品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汽车车内低中频噪声对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问题,以某SUV汽车作为研究对象,以等效辐射声功率(ERP)理论为基础,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技术,分析在Trim Body(TB)车身硬点连接处施加三向振动加速度进行模态频率响应分析,根据车身ERP的响应,在车身前围板、前地板、后地板、后轮罩及车身顶盖,合理的布置阻尼贴片。最后,通过对比有无阻尼贴片状态下的驾驶员及后排乘客的辐射声功率及噪声传递函数(NTF),分析结果表明:增加阻尼贴片的辐射声功率在200-400Hz最大能降低4dB(A),同时NTF较优化前在100Hz-300Hz有3-5dB的降低,在300-400Hz有最大将近10dB的降幅,优化效果较为理想,为解决车内噪声中低频声品质问题提供了优化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底盘车改装成旅居车后,由于两者质量和外形尺寸方面的差异,旅居车的三大关键动态性能,即承载性能、动力性、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VH)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综合运用汽车理论、虚拟分析和试验技术等手段,针对自行式 C 型旅居车的关键动态性能进行分析与优化:通过优化轴距来解决前轴承载质量超重问题,轴距调整为 3 460 mm,可有效降低前轴承载质量 205 kg,使其满足前轴承载要求;通过降低车辆空载质量来优化动力性,空载质 量降低 250 kg,0~100 km/h 加速时间缩短 2.6 s,40~80 km/h 加速时间缩短 1.5 s,最大爬坡度提升 1.2 百分点;通过采取加强前围隔音垫隔声材料克重、前风挡玻璃采用声学玻璃等方法,使匀速车内噪声降低 1.5~2.6 dB,语言清晰度提升 3 百分点~6 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统计能量分析(SEA)作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分析工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汽车开发.尤其在汽车内饰声学件的开发中,SEA能有效找出设计零件性能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得到优化方案,从而节省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文章以实际内饰声学件前围隔音垫的开发为例,建立了一个SEA分析模型,分析出目前零件设计与目标的差距,最终通过试验验证,此优化方案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以某自主品牌车型A为例,就碳罐电磁阀噪声的传播途径进行了探索,找到了碳罐电磁阀噪声传递到乘客舱的主要途径。在不改变整个系统工作策略和标定的情况下,通过阻隔噪声的传播途径,大大减小了驾驶室内的噪声,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白车身是汽车的重要结构之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对车辆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乘员舱内的驾驶体验和对乘员舱内部声音要求.以某皮卡车型为研究对象,介绍前围透过声控制的方法,为后期开发皮卡车型提升NVH (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汽车用双组份吸音棉吸声性能,分别采用阻抗管法和小混响室法测试材料吸声系数,对比分析了2家供应商不同克重吸音棉吸声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同等克重吸音棉热老化后吸音性能相当,无明显下降;不同材料在不同频带下,最佳吸声效果表现有差异;2家不同厂家同等克重的吸音棉部分频段可以达到同等吸音性能。同时从人、机、物、法、环方面对小混响室测试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高了测试数据精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工具和声学风洞试验,对某款全新开发的SUV车型进行局部造型和车身密封隔音优化,车内气动噪声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外流场仿真计算和声源识别测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识别出后视镜、前轮腔、A柱、雨刮等局部外形噪声声源部位,利用CFD仿真对流场进行优化,提出修改方案并通过实车测试验证效果,有效技术方案在新款车型上得到应用。根据泄漏噪声关键部位的识别,对车身密封和隔音进行了优化和提升,通过声学风洞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实施效果,新款车型整车气动噪声车内声压级降低了约1.8dB(A),语言清晰度(Articulation Index,AI)提升了10%,提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乘用车NVH性能(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一般主机厂均对白车身局部增加阻尼材料,用以吸收震动及隔音,阻尼材料主要分为阻尼胶板和水性阻尼胶两种,需根据生产工厂不同规划情况确定。部分厂家NVH设计能力较弱,一般采用对标等手段进行设计,造成不能针对震动及噪声产生的根本部位进行阻尼设计,以及阻尼材料的浪费。文章针对阻尼材料的应用部位及喷涂厚度进行了详细说明,可对车身设计人员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硬汉做派     
王堃 《汽车驾驶员》2004,(12):88-89
不少越野爱好者也是音响发烧友,他们希望自己的爱车具备强大野外通过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拥有一套优秀的音响系统。本次为大家介绍的改装车辆是吉普2500。作为一款优秀的越野车.2500有着较大的改装空间,而且行李厢与乘客舱相通的构造特点对音场更加有利。但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制约.2500的隔音不是特别好,肯定会对音响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如果资金充裕的话.最好能够先进行隔音处理.再改装音响。  相似文献   

20.
国内新开发的商用车驾驶室应用的塑料件(如轮罩和前围外侧板等)比较多,大部分塑料件的材质为PP、ABS等,由于受耐热性的限制,涂装后在高于100℃烘干时易产生热变形,因此塑料件一般采用双组分低温固化型涂装材料进行涂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