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天殷 《汽车电器》2009,(11):49-53
作者总结多年经验,综述汽车电器在设计和制造中运用现代测试设备如何提高测量精度的要点和技巧,从数据采集、传感器运用、正确的接线接地、硬件级滤波、合理的屏蔽与隔离、信号处理等诸方面,分析它们对于提高测量精度的影响,以满足产品开发和测试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试验仪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鹏  刘黎萍  孙立军 《公路》2006,(12):160-164
为了有利于设计与施工部门进行混合料抗剪性能评价,开发了简易型抗剪仪,并成型不同混合料,分别采用抗剪仪与M TS进行混合料的抗剪试验。通过试验对比发现,在不同混合料和不同试验方案组合下,两种试验方法的抗剪强度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文也指出,M TS试验结果均比抗剪仪结果要大,而且在混合料抗剪强度较大时,M TS试验结果比抗剪仪大的较多。本文从设备加载频率与温度控制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认为该抗剪仪可以用于设计与施工监控阶段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冷却系统自动控制装置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制出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通过自动控制发动机温度,使发动机性能更趋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
整车电路是整车电子信号的载体,整车电路保护装置具备电源分配和电路保护的功能。整车电路系统安全方面相关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汽车安全性,本文主要介绍熔断丝的开发及验证。  相似文献   

5.
车用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国内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和维修问题,根据对自动变速器结构及其工作过程的研究,提出了自动变速器检测试验台的设计方案。点描述了该检测装置的关键电控部分,给出了自动变速器检测装置的构架及基本检测方法,对检测试验台的数据采集、功率控制、抗干扰措施及人机对话部分作了详细介绍。利用该检测试验台对自动变速器进行了实际测试,实际测得的换挡曲线非常趋近于理论换挡曲线。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汽车转向器齿杆硬度全自动测试分选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基于里氏硬度测试原理,综合采用微机测试技术、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及气动技术的复杂系统,解决了齿杆硬度在线自动测试分选的难题。文章详细介绍了该系统中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整体控制流程、齿杆的位置检测和运动控制、测试装置的动作控制,并探讨了影响测试精度的因素。控制系统在主机统一控制下工作,工作流程的变化及时间分配的变化均可通过修改软件实现,便于调试、维修及扩充测试品种。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属于油田勘探、开发单位,工作性质决定了所用的车辆大都是大型、越野性较好的特种车,如T815、斯特尔及其它的重汽设备。发动机工作时声音较大,曾经遇到过几辆设备的起动机由于电磁开关触点粘连跟随发动机高速旋转,驾乘人员没有听到异常声响,  相似文献   

8.
自动变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变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能够对自动变速器进行自动、全面的质量检测,是自动变速器生产线的质量保障。文章论述了轿车自动变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的软、硬件结构。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快速隔离、警示和防护等日益增强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路锥自动投收装置的系统设计方案.针对传统大型路锥投收装置费用高、结构复杂的弊端,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开展紧凑型路锥自动铺设、回收一体化装置的机械结构的设计,包括路锥的叠置、拾取、传送、放置等机构.并利用Pro/E、ADMAS等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测试.基于ARM提出嵌入式的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以uCOS-II操作系统为平台,以STM32系列单片机为CPU,完成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并采用"S"型加减速控制曲线策略实现电机的平滑控制.基于Android开发了操作方便、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以"蓝牙"作为上下位机的通信桥梁,以RSA算法作为上下位机数据交互中的安全的保障.实车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的路锥投放与回收成功率均达到95%,基本符合要求.但高、低速时路锥投放、回收的成功率差异较大(6%),此外,路锥的倒伏率达到5%,该单项指标基本不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试仪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标准以及常见的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阐述了碳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在CVS(定容取样法)基础上提出开式排气稀释取样系统;针对当前车辆燃油消耗量测量操作不便的问题,根据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量原理,建立了采用流量计的碳平衡法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模型及测量系统;分析研究了燃油密度、氢碳比、排气成分以及整个系统的同步和负荷测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车上进行试验验证,与油耗仪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及稳定性,为车辆燃油消耗量的不解体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