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照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车载储氢瓶中氢气充入质量与氢气状态参数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充氢温度对充气结束后气瓶内填充质量与最终温度的影响和环境温度对充气结束后车载储氢瓶内最终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载气瓶内初始压力越低,可填充气体质量随充氢温度的升高其减少率越大,最终温度随充氢温度的升高其温升率越大;车载气瓶内初始压力越低,最终温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其温升率越低。同时该预测模型可以针对车载气瓶内不同的初始条件去预测气源氢气所需的最低预冷温度,为目前加氢站的气源氢气温度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减少加氢站氢气冷却所需能耗。  相似文献   

2.
在氢能产业链中,储氢技术是氢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各种储氢技术已应用于车载储氢系统。综述了氢燃料电池车储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物理储氢技术具有储氢质量高、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化学储氢技术在具有高储氢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储氢技术的安全性。为满足氢燃料电池汽车对储氢技术的要求,在达到更清洁、更安全、低成本标准的同时,保持高能量密度储存是储氢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由冯米塞斯屈服准则可知静水压力通常对材料屈服强度无影响,文章对一般高压瓶进行保持内外压差的增压加载过程模拟,得到等压差总是导致相同应力场的强度的结论。针对高压储氢瓶既能保持材料强度又能提高内压和容量的目标,利用该结论进行双层高压储氢瓶的概念设计。文中设计的双层瓶比常用储氢瓶增加了一层内瓶,瓶内形成两个压力分层,因此增加了一个可调控的内部压差。保持一定压差,调整内外层相对尺寸,分析双层瓶在相同屈服应力条件下的单位体积储氢量。结果表明,在相同屈服应力条件下的单位体积储氢量最大可比对应单层瓶提高约25%。文中设计和分析结果,对提高储氢瓶的储存能力具有较好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指出汽车的发展趋势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而燃料电池以其优越的特性将成为今后实用化电动汽车主要电池之一。电动汽车用燃料电池目前主要的技术难点之一是高性能低成本的储氢材料的制备技术。为此,本文简要分析了燃料电池对储氢材料的要求,简介了化学储氢与物理储氢这两种储氢方式的基本原理、常用储氢材料的类型及其特点,明确指出电动汽车用燃料电池的储氢材料的纳米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简介了储氢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方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指出物理方法制备纳米储氢材料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对制备纳米储氢材料中的物理方法中的气胶喷射方法、机械球磨方法、喷射与球磨复合方法等三种典型的制备工艺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论述。从而为电动汽车用燃料电池中的纳米储氢材料的制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氢能被公认为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主要介绍了镁系、碳系和络合物系三类有望实用化的储氧材料。特别从实用性角度重点介绍了镁基储氢材料在改善合金动力学性能、改善储氢量、提高循环稳定性方面的研究状况和进展,并指出了储氢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佛吉亚集团与雷诺集团于日前宣布,将就氢燃料轻型商用车的储氢系统展开合作。佛吉亚将于2021年年底开始,为第一批轻型商用车队提供储氢系统。这些储氢系统将在佛吉亚位于法国巴旺(Bavans)的全球专业技术中心开发、生产。应对量产需求,佛吉亚正在法国艾伦乔伊(Allenjoie)建造一家专用于储氢系统生产的新工厂以扩大产能。  相似文献   

7.
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氢能是一种完全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储存是氢能应用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目前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储氢技术,如高压气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液化储氢、有机化合物储氢和吸附储氢,并指出了液态储氢容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轿车情报》2008,(7):133-133
宝马一直以液态氢作为下一代清洁能源的研究方向,虽然宝马已经实现了液态氢的发动机燃烧控制,但是储存液氢的技术一直是制约氢燃料汽车普及的瓶颈,这次宝马开发出了质量更轻,结构更紧凑的储氢罐,这将进一步提高宝马在氢能源方面的利用率,宝马的专家表示,未来氢能源汽车的理想目标是充入10kg液态氢能够续航500km。  相似文献   

9.
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方案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杨健慧  李青  张亮  汪玲 《汽车技术》2003,(11):12-13,17
分析了燃料电池汽车采用液氢、高压气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3种不同储氢方案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液氢方案的加注站安全性、泄漏安全性和易操作性方面优于气氢方案,并且在有效载荷与空间、燃料经济性、续驶里程、加速性能和最高车速等实用性方面也好于气氢方案。  相似文献   

10.
解析丰田燃料电池轿车Mirai高压储氢系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田汽车公司于1992年开始开发燃料电池汽车(FCV: fuel cellvehicles ),此后进行了许多项目研发,以期使这些汽车得到广泛使用。丰田FCHV-adv发布于2008年,采用的是燃料存储压力为70MPa的氢气罐,而不是35MPa的氢气罐。通过各种改善燃料经济性的措施,FCHV-adv的实际续航里程达到了至少500km.继FCHV-adv之后,丰田公司开发了一款新型FCV轿车Mirai(未来),使其量产化。该轿车配备了新型70MPa高压存储系统。新型FCV的储氢系统比FCHV-adv的存储系统质量轻得多,且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全球领先的复合材料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HRC与德国VOSS集团旗下液压连接技术领先制造商VOSS Fluid共同签署了《联合项目开发协议》,携手共同开发未来储氢系统解决方案。低碳未来出行方案一直是HRC致力于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而自2019年起储氢解决方案载体的IV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更是作为ACTC的重点研发课题之一得到了集团的大力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7年第26号》,公告共批准425项国家标准,其中包括了8项氢能领域的相关标准。具体来看,8项氢能标准分别是:《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加氢站用储氢装置安全技术要求》、《车用压缩氢气天燃气混合燃气》、《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  相似文献   

13.
<正>发展氢能与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已成为全球共识,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车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笔者按照基础通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车用氢的逻辑,系统梳理了车用氢能相关标准明细,介绍了国内外车用氢能标准化工作概况,包括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布局情况等;分析了我国车用氢安全标准现状、车用氢能标准体系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摩托车技术》2010,(5):45-45
大连化物所在储氢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约5 wt%氢可在110℃条件下实现可逆充放,该研究成果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近年来,氢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关注,开发高性能新型储氢材料便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正>佛吉亚宣布成立全球技术中心,专注于储氢系统研发。该技术中心位于法国巴旺的佛吉亚研发中心内。佛吉亚致力于投资研发新一代更高效、更轻的高压储氢罐,并通过测试中心进一步明确储氢罐的特征。该技术中心计划于2020年第二季度起投入运营,总投资约2500万欧元,包括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储量的减少和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无污染"的优点,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车载储氢技术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对于车载储氢技术的要求,基于现有的储氢技术,发明设计了一种车载轻质高压金属氢化物复合式储氢罐。  相似文献   

17.
汽车的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当今全球汽车厂商均面临着能源和环境两大难题,为此,他们和燃料供应商一起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一是改善传统燃料的硫化物和芳香烃含量,二是开发替代燃料。在众多的替代燃料中,氢无疑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以氢为动力的燃料电池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的氢能源车研究中,氢的供应和储存是一个难题。美国能源转换公司(ECD Ovonic)推出的金属氢化物固态储氢技术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一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推动了氢能源车研究的发展。在底特律期间,记者有幸采访了该公司,领略了引领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最新前沿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的一种新型移动加氢车是在普通储氢长管拖车基础上配置了系列专用装置,能直接给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注服务。它还能以固定加氢站为母站,实现加氢子站的功能。笔者主要对移动加氢车的主要结构、工作流程、主要特点及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燃料电池轿车储氢系统固定方式正面碰撞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燃料电池轿车利用有限单元方法建立正面碰撞分析模型,分析正面碰撞过程中车载储氢系统安装结构的固定效果.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改善了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尽管还处于研究、开发和商业示范运行阶段,在车辆系统技术、加氢设施、车辆储氢、制造成本、运行经验、标准和法规等方面,还有大量问题需要系统地考虑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