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车内主动降噪技术在低频噪声控制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利用车内扬声器发出抵消声波实现降噪。论文采用扫频的方法进行主动降噪的次级路径建模,并在某四缸发动机车型上实现了控制器与原车线路匹配,采用原车音响搭建车内发动机主动降噪系统。采用MATLAB搭建仿真模型验证自适应陷波算法,推导了用于车内次级路径建模的扫频公式及辨识结果。再从工程角度介绍控制器与整车接口的匹配方法。最后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进行实车效果验证,在锁定二挡的加速工况下发动机二、四、六阶噪声降低,30~300 Hz的声压级Overall(OA)值最大降低4 dB。  相似文献   

2.
利用声压测试技术对某轻型客车车内声场进行了测试分析,找出了影响该车车内噪声的主要因素,根据识别结果,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降噪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种用于车内结构声源辨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渭平 《汽车工程》2002,24(2):145-148
结合“声学互易性原理”及车内噪声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车内结构声源辨识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摆脱对试验的依赖,因而能够应用于车身结构的图纸设计阶段。然后,采用该方法对某型国产轿车的车内结构声源进行辨况,发现对驾驶员右耳位置处噪声贡献最大的车身结构板块为右前车项,这一结论与采用相关分析法所得结论相一致。最后,基于车内降噪优化模型对右前车顶进行降噪处理,获得了明显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4.
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彬 《上海汽车》2006,(11):37-38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汽车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将车内噪声的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新型降噪材料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噪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低车内噪声的常用措施,即通过密封,隔声结构,吸声,减振材料等措施的应用,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为车身降噪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将汽车乘坐室简化为一封闭的矩形空腔,搭建了一个在作为矩形空腔的一个面的弹性智能板上装有压电分流阻尼装置的振动控制实验模型。针对弹性板第1阶模态,以压电元件存储电能最大化为目标,对压电元件粘贴位置进行了布局优化。为模拟车内噪声的不同来源和传播途径,分别进行了力锤、扬声器和激振器3种激励下压电分流阻尼的减振降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压电分流阻尼控制后在1阶模态频率处的智能板频响函数幅值和空腔内声压幅值均有降低。本研究为车内低频噪声的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轻型客车噪声较大的问题,尝试使用统计能量法进行能量流分析.找出对车内噪声贡献较大的部位,并采取较为经济的措施,得到良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国产乘用车车内噪声较大问题,通过道路试验测量并评价其噪声水平,通过模态分析和频谱分析手段分析判断噪声的主要来源及其传递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即用隔音效果更好的聚酯棉代替原结构的 ABS 板等材料.对比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车内噪声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轿车车内结构噪声源识别及降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测试分析结果,揭示了常用工况下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特征,并对影响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并进行了降噪效果评价,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某量产车型为研究对象,怠速时车内存在严重“嗡嗡”声,通过对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噪声产生机理分析,并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该声音为转向系统噪声大引起,在振动噪声传递路径上采取优化措施,增加降噪管及采用两级减振机构,最终,有效解决该量产车型转向系统噪声问题。  相似文献   

11.
轻型客车车内噪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言言  曾发林  郭建新  王昊 《汽车工程》2000,22(3):204-206,191
本文利用声场分析技术和谱分析技术对轻型客车的车内噪声进行了测试分析,识别出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在声源识别的指导下,采取了探索性的降噪措施,使车内噪声级有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NVH减振降噪材料及技术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车内噪声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合SRV成品车的NVH整改,对车身减振降噪材料及技术的应用作了详细说明.试验结果表明,此类材料及技术实施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道路交通运输中汽车车内次声声压级(ISPL)的大小,找出车内的主要次声源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车内次声对司乘人员的影响和车内次声的控制提供参考,对几种不同类型汽车的车内次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次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成分;当汽车高速行驶时,车内有较高的次声级,开窗时轿车内部的最高次声级达到120.5dB(ISPL),车内次声主要是由道路不平度随机激励引起车身板件的次声频振动及车外空气的紊流扰动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次声形成的;随着车速的增加,车内的次声级也随着增大;当车窗打开行驶时,在车速为20-120km/h的范围内,轿车和大客车的车内次声增加2-10dB(ISPL),对于空气动力性和车身悬置减振性能差的部分面包车和平头客货两用车,车内次声反而减小。在窗口处采用加装导流板的方法,可以使轿车开窗高速行驶时的车内次声降低约7dB(ISPL).  相似文献   

14.
陈小勇  姚璐  郭正鑫  刘浩  罗挺  王永亮 《汽车工程》2023,(9):1772-1778+1771
汽车风振噪声是衡量其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首先用道路试验验证了风振流场仿真方法的有效性。接着解释了风振噪声是由周期性脱落的湍流涡与车内空腔共振导致的,并提出了风振噪声的降噪策略。随后探究B柱扰流器对风振噪声的影响及其机理,发现减小自由剪切层偏离B柱外表面的最大距离可以减小湍流涡的强度,进而减小风振噪声。所设计的扰流器最大降噪效果可达12.8 dB。最后用试验验证了B柱扰流器方案的有效性。该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控制风振噪声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降噪绿化带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沪嘉路降噪效果的测试和公路绿化降低交通噪声理论的分析,对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的降噪绿化带进行了设计,并在两个路段进行了工程实施。  相似文献   

16.
车内扬声器数量越多,越能播放出理想的好声音吗?不见得!至少在Lancer Evo X上,这项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7.
分析钢板弹簧异响原因,探讨钢板弹簧降噪方法和降噪材料选择,通过试验、跟踪、总结的方法优化板簧系统降噪设计,在结构上钢板弹簧总成中间增加降噪垫板,板簧片两端间加降噪片,板簧端部不接触;降噪材料上,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另加改性材料,如MOS2、石墨、蜡及稀土元素等。横向稳定杆部分优化刚度匹配,支承套采用聚氨酯,控制横向稳定杆左右滑动量;跟踪结果表明,3~4万公里内已能控制、消除悬架系统的噪声。改进结构设计,优先降噪材料,强制对板簧悬架噪声控制,推广普及降噪优异材料应用,规模化专业生产降噪零件,以降低材料成本,最终达到控制噪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车内噪声水平是衡量客车舒适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对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及降噪措施进行了阐述分析,通过对整车结构及降噪材料的合理搭配应用,可取得显著的降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轿车车内噪声源识别的道路试验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某国产国力样车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为例,阐述通过道路试验进行噪声源识别的方法,对实验方法确定、测试信号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的程度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结果,该车车内噪声主要由于发动机的二阶振动引起,而且在传递途径上存在很强的共振,车身顶棚和前围板是主要的噪声辐射源,对该车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和车身顶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措施,取得了最大降噪8dB(A)的良好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重型汽车噪声诊断及降噪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万仓  董学峰 《汽车工程》1995,17(5):307-315
本文以国际噪声总体评价指标为准,利用谱分析理论探求噪声特性及其分布规律,以此采取切实对策实施噪声控制,JN-162重型汽车降噪试验实践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降噪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