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服务水平,保证旅客在枢纽站内顺畅、便捷地换乘,考虑行人冲突避让的基础上对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对某综合客运枢纽的行人换乘场景进行仿真,提出优化方案.对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长途客运和站前广场换乘长途客运的时间分别减少了61%和57.81%,出租车和社会车辆换乘高铁的时间分别减少了56.46%和43.14%,高铁换乘长途客运的时间减少了14.12%,旅游巴士、高铁、长途客运换乘出租车的时间减少了15~22s.此外,针对长途客运电子客票应用比例对旅客换乘效率的影响,展开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冲突避让机制改进的社会力模型能够有效用于综合客运枢纽行人仿真,通过优化枢纽交通设施布局及配置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乘客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能够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最大程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使决策更公平.从公众评价的角度,在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出行特点和换乘设施服务水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出行者对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换乘效率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模型的识别、拟合、修正和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针对铁路客运枢纽出租车运营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对出租车运营通道数优化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对铁路客运枢纽的出租车运营组织问题进行分析,将其抽象成M/M/C排队系统得到系统的稳态指标;然后以系统服务台数为决策变量,以铁路客运枢纽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作为约束,以系统运营成本和乘客等待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铁路客运枢纽的出租车运营通道数优化模型;最后给出了具体算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得到的方案能够使综合成本最小且服务水平高于实际情况,模型具有可行性,对提升铁路客运枢纽的运营效率和出租车系统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的陆续建成,简单的站前广场换乘模式逐渐让位于全天候、无障碍、人车分行的换乘空间接驳模式。新型枢纽的空间特征、核心价值与局限性亟待总结。基于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历史与背景的研究,将铁路客运枢纽按照空间特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铁路客运站、铁路交通综合体和客站城市综合体。从客流需求变化、城市发展背景、运营管理差异三方面详细分析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空间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国高铁建设机制的变迁,提出未来中国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方向:大城市高铁枢纽应强化与城市空间的衔接,加强与城市商业功能的有机结合,由铁路交通综合体向客站城市综合体转型;中小城市高铁枢纽应采取更加灵活、集约、经济的形式,谋求特色产业与枢纽交通功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高铁客运枢纽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到枢纽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第一阶段,首先运用四阶段法进行城市背景交通需求预测;第二阶段,通过对高铁客运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情况下的出行生成模型,以及建立基于高铁客运出行发生吸引量的分布模型;第三阶段,将前两个阶段组合,进行基于城市路网的组合预测,并对高铁枢纽建成后对于城市路网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加权均值越小,枢纽场站对城市路网的影响越小;加权方差值越小,枢纽场站对城市路网的影响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6.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布局是枢纽设计的重要内容,枢纽内换乘设施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综合客运枢纽整体运行效率和旅客满意度。对铁路主导型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方式衔接换乘布局模式、换乘设施空间布局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平均换乘时间最小和交通冲突程度最小的双目标布局优化模型,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合理布局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城市客运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适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发展趋势,从“设施设备、客流组织、换乘效率、换乘服务”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衡量综合客运枢纽的旅客换乘服务水平,并对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衔接、交通组织、换乘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为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裴剑平  吕鹏  范橙 《交通标准化》2014,(23):175-182
从江苏省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方式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出发,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铁路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总体变化和要求,分析判断宏观层面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发展趋势;其后,以分析现代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多样化功能为基础,从客流、车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个方面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的具体微观内容进行剖析,从而提出独立式、协调式、集成式、一体化四大枢纽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四大管理模式优缺点,对如何构建满足当今现代化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蓬勃发展具体需求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规模建设机场的关键历史时期,对机场容量扩张与运营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分析我国机场的运营效率及其动态变化,然后基于Logit/Tobit模型分析了机场容量扩张的驱动力因素及其对运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枢纽机场相对于非枢纽机场具有更高的运营效率和更低的生产率增长速度;机场容量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业务量增长速度,该指标越大机场越倾向于扩张;二是生产率增长速度,该指标越小机场越倾向于扩张.最后,机场容量扩张会导致当期运营效率出现断崖式下跌,但一般会在短期内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枢纽机场的容量扩张会抑制效率损失.这些证据表明我国机场容量扩张在经济层面和运营层面是基本合理的,当局的机场投资战略可行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发展、贸易增长以及区域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全国各地的城市争相引入城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的概念。枢纽建设项目集中高铁、铁路、公路、飞机换乘、常规公交、出租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进行建设,阐述了城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的功能布局和设计理念。项目建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城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建设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为旅客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多目标灰关联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客运换乘枢纽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效率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客运换乘枢纽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多目标灰关联评价模型,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的服务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对比,可对换乘枢纽的规划、布局、换乘衔接、交通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表明,该模型在评价客运换乘枢纽效率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将两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应用于枢纽效率评价之中,构建了枢纽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两阶段数据包络非均一评价模型.从运营管理者的角度,对十个枢纽的运营效率进行了实例研究,得到了参评枢纽的运营效率排序,且进一步对低效枢纽的效率指标进行了优化可行性分析,给出了指标潜在优化百分比.证明了两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枢纽效率评价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从促进枢纽与城市整体交通相互配合、协调运行的需要出发,分析规划协调、运输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客运服务要求等多个方面,总结并提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协调运行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综合客运枢纽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LBS大数据的南京市综合客运枢纽影响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百度地图的LBS大数据,获取枢纽乘客的出行链,分析了南京高铁南站、南京铁路站、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三大综合客运枢纽的服务范围与辐射范围,数据分析认为南京市三大综合客运枢纽借助强大的交通转换功能,承担了城市换乘中心、区域换乘中心的作用,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枢纽,对周边城市有较强的辐射影响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胡晶  黄珂  王昊 《城市交通》2015,(5):36-42
伴随高铁时代的来临和城市快速扩张,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节点-场所模型进行扩展,描述交通流重构、场所功能重组,以及三类地区的发展趋势.应用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新建铁路客运枢纽与既有铁路客运枢纽、既有城市中心之间的关系,探讨铁路客运枢纽和城市中心实现节点与场所平衡的路径.提出通过客流培育与长途功能疏解提升既有铁路客运枢纽的场所功能,通过耦合与直达提升既有城市中心的节点功能,同时完善新建铁路客运枢纽的节点与场所功能,从而实现铁路客运枢纽和城市中心的节点-场所平衡.  相似文献   

16.
读书     
《城市交通》2017,15(2)
正高铁客运枢纽接驳规划与设计作者:王晶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8月结合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提出"绿色换乘"(Sustainable Transfer)理念,构建中国高铁客运枢纽接驳体系,并从宏观区域、中观城市、微观枢纽三个层面对接驳体系的构成要素、建构原则和目标进行探讨。分别从高铁客运枢纽与周边用地开发的一体化建设,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  相似文献   

17.
伴随高铁时代的来临和城市快速扩张,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节点-场所模型进行扩展,描述交通流重构、场所功能重组,以及三类地区的发展趋势。应用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新建铁路客运枢纽与既有铁路客运枢纽、既有城市中心之间的关系,探讨铁路客运枢纽和城市中心实现节点与场所平衡的路径。提出通过客流培育与长途功能疏解提升既有铁路客运枢纽的场所功能,通过耦合与直达提升既有城市中心的节点功能,同时完善新建铁路客运枢纽的节点与场所功能,从而实现铁路客运枢纽和城市中心的节点-场所平衡。  相似文献   

18.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19.
大型空港综合客运枢纽陆侧交通系统是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大规模客运集疏运系统,是城市客运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空港枢纽空间布局尚不合理,换乘效率较为低下,枢纽规划和设计理论尚需完善。本文从大型空港客运枢纽陆侧交通换乘中心集疏运模式及规模、场站布局优化模型及换乘衔接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分析现有研究的特征,以期为大型空港客运枢纽陆侧交通规划布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在城市交通网络中集中大量的场站与专业设施,利于载运工具与交通服务的衔接,有助于实现交通线路的网络化、交通方式之间的一体化、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无缝化,还能起到提高客运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合理调整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合理引导客运走向和引导客流合理转移等作用。介绍中心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