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结合厦门(新)站枢纽实际情况,运用传统交通需求预测技术.对厦门(新)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客流、车流进行预测,并运用先进规划软件对枢纽各交通方式的换乘量进行预测,得到换乘量预测矩阵,不失为一种可借鉴推广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需求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城市客运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适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发展趋势,从“设施设备、客流组织、换乘效率、换乘服务”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衡量综合客运枢纽的旅客换乘服务水平,并对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衔接、交通组织、换乘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为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与公共交通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客运枢纽衔接规划是对外客运枢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的模式,以换乘乘客换乘总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轨道交通运营衔接模型;然后,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模式,以场站换乘客流换乘总距离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常规公交场站衔接规划模型,并根据常规公交的接运能力提出了常规公交接运线路的衔接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上对客运枢纽换乘客流进行分析和预测.引入最大熵模型,以现有换乘客流矩阵作为基础,对模型参数标定并对问题进行了求解.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得出综合枢纽的换乘矩阵,与实际数据对比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再次添加两个参数,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标定,最后将模型运用到大连北站综合枢纽的实例中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轨道衔接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优劣是轨道交通能否发挥客运系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对换乘客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衔接。  相似文献   

7.
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研究项目,运用行人步行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探讨了交通客运枢纽内不同换乘方式换乘距离、枢纽立体空间优化等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对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和优化评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枢纽换乘方案的评价是客运枢纽规划设计的直接依据.从运行效率和内部设施布局两方面建立了客运枢纽换乘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客运枢纽换乘方案的灰色评价方法,并结合示例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布局是枢纽设计的重要内容,枢纽内换乘设施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综合客运枢纽整体运行效率和旅客满意度。对铁路主导型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方式衔接换乘布局模式、换乘设施空间布局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平均换乘时间最小和交通冲突程度最小的双目标布局优化模型,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合理布局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具有换乘量大、换乘路径多样化、换乘客流分布不均、站台拥堵等特点,合理的换乘组织方式对车站的安全运营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三线换乘站换乘组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铁太平园三线换乘站布局,从换乘通道设置和客流流线角度出发,分析该站日常及早晚高峰换乘客运组织现状;结合车站各方向的换乘客流数据,利用anylogic软件对早晚高峰换乘现状进行仿真分析,查找高峰期换乘客运组织的不足,提出分时调整1号换乘通道的换乘方向、站厅引导换乘乘客适当绕行等优化措施,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高峰期客流仿真,证明优化措施能较好地缓解高峰期3号线站台的客流拥堵,车站整体拥堵情况得到减轻。实施调整后的车站客运组织措施证明,本文所提优化措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结合乘客不同时期的出行心理特征、不同方向的换乘客流占比、换乘通道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通道的换乘方向,并配合列车开门方式,可较好地进行换乘站客运组织优化,为未来多线换乘站的换乘客运组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考虑了旅客出行习惯和列车晚点,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模型.在模型中,在出行时,乘坐6:00~9:00出发列车的旅客一般在列车出发前5~60 min到达客运站,乘坐21:00以后出发列车的旅客一般在19:00~21:00达到客运站;在晚点调整时等级越高的列车具有越高的优先权,晚点时间与运行时间成正比.计算结...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铁路客运专线车站的设计,研究了考虑不同发车频率的客流生成机制,应用标准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描述了乘客在车站内的集散过程,提出了基于逻辑网络和点阵的设备控制表示方法,建立了铁路客运专线车站乘客集散微观仿真模型.仿真发现:当行人移动空间在0.5 m2左右时,流量达到峰值,速度分布在20~80 m*min-1,并随密度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在相同客流输入条件下,不同设施上的客流集散规律不同;通过对行人复杂行为的仿真,成功再现了客流集散中的自组织现象,有效避免了交通流基本图模拟现实交通中的不适应取值范围.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我国客运专线建成后,城际间旅客出行广义费用及各客运产品的分担率.选择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为衡量指标,建立各运输产品广义费用函数,根据旅客出行意愿调查结果,对广义费用进行模糊评价,从而预测得到各运输产品分担率.最后对北京至石家庄客运通道各种客运产品的分担率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4.
旅客运输体系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比较分析了中外旅客运输体系的演变过程、一般规律及中外旅客运输体系模式的差别,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影响旅客运输体系演变的基本因素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和不同时期旅客运输需求及其变化,国情是形成不同国旅客运输体系差别的根本因素。因此在选择旅客运输体系模式时,既要把握世界旅客运输体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更要认清本国的国情,从而才能形成合理的旅客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15.
铁路客运站选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影响因素分为非强制性满足定性因素、强制性满足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构建了铁路客运站选址模型。给出3类影响因素产生方法和过程,引入贡献值降低可能由定性因素引起的争议和分歧,通过改变综合贡献预设值大小,产生受非强制性满足定性因素和强制性满足定性因素约束的备选地点集合,建立由定量因素决定的目标函数,在所有约束下形成选址0-1...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轮渡公司打造的目前国内最大的纯电池动力客船"君旅号"已于2019年11月17日拖达武汉,停泊于武汉市轮渡公司王家巷码头。300客位的"君旅号"船长53.20m,宽13.40m,全船由两组锂电池供电,总推进功率2×200kW,最大航速10.5节,续航力8h。客船采用钢质船体,全通透大面积幕墙玻璃设计,客舱为大跨距无支柱结构,外观主色调为白色,船身线条流畅,与长江旅游特色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方交通》2006,(3):18-19,2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分级级等级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营业性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的道路旅客运输企业(以下简称客运企业)。  相似文献   

18.
铁路客运电子商务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铁路客运电子商务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并陈述了电子商务系统在提高旅客购票便捷性、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方面的优势,构造了铁路客运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客运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结构,并简述了铁路旅客与电子商务系统交互的流程。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客运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道路旅客运输行业的政府管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建立有效的道路旅客运输业安全保障系统,最大限度地保障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分析了中国道路客运业的地位、作用、市场特性、资源优化配置机理、行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行业的高技术风险属性,提出道路旅客运输业不属于一般性市场竞争领域,政府应对这一行业实施严格管制的观点,论述了认真把好行业准入关,严格监控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系统及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等政府监管的系统化方略及实施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铁路客运站遇火灾时旅客疏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客运站内部结构复杂、建筑材料不尽相同、运输设备繁多、人员密度较大、疏散线路复杂、加上旅客携带的大量行李,火灾时容易发生恶性事故,而且事后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从分析铁路客运站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危害性出发,通过对火灾中人员心理决策过程、影响旅客疏散因素等问题的分析,建立安全疏散时间模型。在此基础上指出铁路客运站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