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对东莞市东部快速路的4个断面进行了现场测试。重点对各个断面的桩顶沉降、桩间土沉降、桩顶应力以及桩间土应力等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桩网复合地基能够有效地减小路基总沉降和桩土沉降差,桩土沉降差为14~47 mm;路堤填土中存在明显的土拱效应;土拱高度集中在0.76~0.94倍的桩净间距之间,平均为0.88倍的桩净间距;桩土应力比和桩土沉降差在变化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同步性,桩土沉降差与土拱效应发挥程度密切相关,桩土沉降差是产生土拱效应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温度作用下摩擦型能量桩不仅会引起桩体热应力,而且会引起桩体位移.针对黏性土地基中摩擦型能量桩开展现场热响应试验研究,实测进/出口水温、桩体温度以及桩体热应变与热应力等变化规律;分析能量桩换热功率、桩体轴向约束应力、侧摩阻力、轴向相对位移以及中性点位置等热力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3.0 kW恒定输入功率时,...  相似文献   

3.
风积砂地区树根桩单桩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成桩材料及成桩过程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先填石子后压力注浆所成的树根桩单桩承载力最高;风积砂地区,当桩长超过4.5m后,再增加桩长,并不能提高单桩承载力,而增大桩径是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依托杭绍台高铁飞凤山隧道工程出口外场地硅藻土地段,进行高压旋喷桩和钢管桩的现场试验,对比分析成桩完整性、均匀性、极限承载力及经济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旋喷桩成桩在硅藻土地层中离散度较大,成桩效果并不理想,取芯抗压强度按埋深分布差异较大,存在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会引起地基承载力的降低,而钢管桩试桩中仅极少数存在轻微缺陷,...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土地区摩擦桩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分别进行静载试验及数值分析,计算得出桩顶沉降值、极限承载力、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等参数的分布情况。数值分析与现场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达到预估最大加载量时,桩顶沉降值误差仅为3.34%,桩端荷载分担比仅相差0.07%;确定的极限承载力误差为0.01%;数值分析所得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良好。证明所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较为贴近工程实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依托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将土工格栅应用到该拓宽工程路基中,为研究土工格栅的加固机理,对土工格栅铺设的层位、位置、宽度和类型四个因素开展现场试验,研究土工格栅在不同情况下加筋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桩顶垫层土工格栅拉伸力大;路基填土越高加筋效应越好;2 m宽土工格栅中部拉伸力较4 m宽和6 m宽都大;钢塑格栅较塑料格栅拉伸率小而拉伸力大。试验结果可为路基拼接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特定倾斜方向的倾斜桩比竖直桩具有更好的水平承载性能,但其工作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相应设计标准没有形成,制约了倾斜桩水平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的应用和发挥。该文从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面,综合分析侧向卸载、侧向加载条件下被动倾斜桩及其组合体的桩土相互作用规律、水平移动与承载机制,并提出研究前景,以期推动被动倾斜桩及其组合体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应用,有望根治土体滑移。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汽车技术标准,主要目的就是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我国的汽车技术进步。 最近,据国家有关部门透露,我国将推出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并发布实施,同时,进口车也必须提交政府部门认可的碰撞报告方可入境。  相似文献   

9.
彭巍  任钰芳  孙丽 《中外公路》2001,21(3):41-44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确定桩的承载能力对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桩基静载试验是通过对试验桩施加持续荷载,记录荷载、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该文以孟加拉KALUPARA桥的静载试验为例,对桩基础的静载试验进行论述,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相应的地质数据对桩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就我国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提出了某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桩基静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确定桩的承载力能力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桩基静载试验是通过对试验桩施工加持续荷载,记录荷载、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克腚桩的极限承载力。该文以孟加拉KALUPARA桥的静载试验为例,对桩基础的静载试验进行论述,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相应的地质数据对桩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就我国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提出了某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某桥梁一个墩位出现的被动横向位移的病害为例,针对桩柱式桥墩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横向被动推力产生的病害,提出一种简单的的分析方法,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加固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桩承式路堤结构的作用特点,基于Marston土压力理论,通过考虑填料粘聚力的柱面剪应力转移模型,对桩承灰土路堤基底荷载效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Winkler地基模型提出了基底变形协调的荷载作用效应值迭代求解的方法.通过算例,对计算模型中剪应力修正系数β、填料粘聚力c、基底桩土刚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β、c...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桩底压浆作为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能力的一种新技术措施,在桥梁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通过试验,研究分析桩底压浆前后钻孔灌注桩桩端土体特性指标的变化,从机理上分析桩底压浆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河南省电力公司综合调度楼工程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验证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分析试验数据,得出了普通灌注桩与后压浆桩桩身轴力、桩身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分布规律,并指出桩身侧阻力为提高后压浆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是抗滑桩桩距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桩距才能保证土拱效应的发挥。根据土拱效应的原理设计试验方案,经过试验验证,文内提出的试验方案可行,接近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工程实例,基于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桩间距下桩间土体拱效应的产生机理,直观有效地反应了桩间距优化后的加固效果,利用强度折减法计算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后的滑坡体稳定性系数。结果表明:当桩间距为2.0~3.5倍桩宽时,桩间土拱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并利用数值模拟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对土体运动作用下的被动桩桩土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中考虑土的塑性和大应变,并在桩土间设置接触单元,重点研究桩周土的位移模式和土体处于不同状态时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群桩中桩与桩间的相互作用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离散元的颗粒流方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的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渗流作用下的被动桩桩后土体变形分析模型;分别用墙和圆形颗粒模拟桩和土体固相颗粒,用Navier-Stokes方程描述土体渗流,研究了渗流作用下桩后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桩后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形成土拱效应,但随着土拱附近颗粒楔紧,局部水力梯度增大,土拱从拱脚开始破坏;渗透压力对桩后土体能够提供的最大阻滑力影响较大;增大桩表面粗糙度或者在桩后侧端部增加过滤墙结构能够提高被动桩对桩后土体提供的最大阻滑力。研究结果揭示了渗流作用下桩后土体的变形破坏规律,可为渗流条件下被动桩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对城市桥梁施工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下部结构多采用现浇施工方法,占用场地大且噪声、扬尘污染严重,近些年装配式下部结构施工迅速发展,但仍多有不足之处.现结合工程实践,考虑采用钢盖梁,通过对钢盖梁的参数化研究并与常规混凝土盖梁对比分析,寻求钢盖梁的特性,以供后续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量桩的桥面工程主动式融雪除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桥面融雪除冰技术,具有环保、节能等技术优势。依托江阴市征存路观风桥市政桥梁工程,开展能量桩供热桥面板的换热效率与热-力响应特性现场试验。在桩基础和桥面板中分别预埋聚乙烯管作为换热管,通过水泵驱动换热管中的流体循环,提取浅层地温能供热桥面板;沿桩身深度方向和在桥面板中布设了温度-应变传感器,用于监测试验过程中相应位置的温度和应变。试验分析冬季工况下,一根20 m的能量桩供热20 m2的桥面板时,流体、桥面板、桩的温度变化以及桥面板和能量桩的热致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现场试验条件,环境温度为-4℃时,20 m能量桩供热20 m2桥面板可保证桥面板表面温度始终高于0℃,即平均每延米能量桩热泵系统可保障1 m2桥面板不冻结;温度的改变使得能量桩和桥面板中产生热致应力,桩身最大轴向热致应力出现在桩深10 m (50%桩长)处,约为-1.05 MPa,为混凝土抗拉强度(2.0 MPa)的52.2%,桩身最大轴向热致应力的温度响应约为0.205 MPa·℃-1;桥面板中最大热致应力为0.77 MPa,为混凝土抗压强度(26.8 MPa)的2.9%,热致应力的温度响应为0.086 MPa·℃-1;能量桩上部受到最大正摩阻力为21.1 kPa,下部受到最大负摩阻力为13.3 kPa;试验结束时桩顶热致位移为-0.239 mm,约0.03%桩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