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小间距群洞施工影响效应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刚 《隧道建设》2009,29(6):608-611
结合北京地铁四号线宣武门站工程对小间距群洞施工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数值模拟2种方法对群洞的施工工法、开挖顺序、各导洞开挖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台阶长度4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并就群洞施工对地表最大沉降和群洞间相互影响进行分析。通过这些研究分析,确立合理的施工方案,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采取"群洞法"施工的宣武门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通过合理的简化,建立模型,利用FLAC有限差分程序,分两种方案对车站群洞动态开挖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两种方案的地表沉降差异,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群洞施工对地表沉降产生的影响,以便能够对类似工程施工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PBA工法导洞不同开挖顺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君华  宋文杰  董军 《公路》2013,(1):298-302
随着地下工程施工方法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在建工程在确定施工方法时考虑的不仅是施工的安全性,而且还应具有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对管线、地表沉降控制较好等优点。近年来PBA工法被许多在建工程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北京地铁七号线双井站与九龙山站的土层分布情况以及工程施工现状,针对PBA工法中导洞开挖采取的步序进行FLAC3D数值模拟,分别考虑先上后下、先下后上、先中间后两边等3种开挖方法,将所得的沉降值与实际工程中的数据相对比,最终得到导洞"先下后上,先两边后中间"的开挖方法能有效控制地表沉降。结论对于实际工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志科 《路基工程》2016,(5):207-211
准确而又方便地确定双孔平行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城市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探讨了双孔平行地铁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后,地表总沉降值等于开挖左线隧道和开挖右线隧道沉降变形稳定后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之和;后行开挖隧道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大于先行开挖隧道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当双线隧道间距较小时,沉降槽曲线为“单峰”形态,而双线隧道间距较大时,会呈现“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腾 《路基工程》2017,(1):160-164
以某地铁暗挖区间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MIDAS-GTS数值模拟,探讨了隧道埋深、地层条件、支护条件等因素对地铁区间隧道暗挖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埋深和土体弹性模量、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大,均使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扰动效应减小。而支护强度对最大地表沉降量Smax、地层损失率Vl及沉降槽宽度系数i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沈阳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采用岩土工程分析软件MIDAS-GTS,基于Mohr-Coulomb本构模型理论,考虑砂土体的线弹性变形特征,建立了隧道开挖过程的二维及三维模型.通过地表沉降横向和纵向规律分析,发现:盾构法隧道施工过程中地面沉降与隧道覆土厚度H,盾构外径D,以及相对埋深H/D有关;隧道地表土体的水平向位移隧道中心处最小,随着覆土厚度的加大,水平位移影响区域也逐渐变大;地表最大沉降量随着覆土厚度与隧道外径之比H/D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根据具体的地铁施工实例,通过监控量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地铁施工中地表沉降规律,并结合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了沉降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后续地铁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涛  刘继强  尹文平 《隧道建设》2011,31(3):278-283
为评估城市地铁隧道竖井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结合深圳地铁5号线某暗挖区间竖井施工,采用有限元和流固耦合方法对该竖井的降水及开挖施工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竖井降水和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变化和分布。根据地表沉降计算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1)竖井单纯进行开挖而不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远小于开挖和降水耦合作用引起的总沉降;2)距竖井越近,开挖引起的沉降占总沉降比例越大;距竖井越远,降水引起的沉降占总沉降的比例越大;3)在地表最大沉降处降水产生的沉降占到了总沉降的65%。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引起的邻近管线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霆  罗富荣  刘维宁  李兴高 《隧道建设》2011,31(2):192-197,207
为了解地层变形引起的管线沉降规律,依托北京地铁10号线黄庄站工程,基于地表和管线沉降的实测数据,利用时程曲线分析车站洞桩法施工引起的邻近典型管线变形规律。洞桩法车站施工引起的管线沉降主要分为3个变化阶段:初期缓慢变化期,掌子面通过测点时的急剧变化期和掌子面通过后的稳定期。管道与土体在车站施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沉降差,在管道正下方土体开挖时差异沉降迅速增大,掌子面通过测点一定距离后,差异沉降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从宁波地铁1号,2号线现场实测数据的peck、Sagaseta公式及其公式修正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滨海软土地铁单线和双线隧道盾构法施工地表横向沉降槽的形状、最大沉降量及其影响范围,分析了地表测点纵向累计沉降量与盾构推进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以修正的peck和Sagaseta公式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和拟合精度均有提高。通过ANSYS软件模拟了宁波滨海软土地铁单线和双线隧道盾构法施工地表横向和纵向沉降规律,并与实测数据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值大于实测值,模拟结果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11.
黄土隧道地表塌陷原因分析与施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翾  张顶立  李鹏飞 《隧道建设》2010,30(4):430-433
基于兰渝铁路工程某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工程背景,分析在黄土地层不良地质段发生地表塌陷、初期支护严重变形、拱顶沉降及洞内收敛过大等现象的原因;同时根据地表塌陷段的地质情况,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提出地表旋喷桩注浆加固地层、洞内超前注浆预支护以及提高初期支护强度的综合处置方案,很好地实现了隧道安全施工的目的。针对黄土地层大变形及地表塌陷区采取的施工控制技术可供今后类似隧道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社荣  于茂  杜晓喻  娄雨 《隧道建设》2015,35(10):989-996
研究双线盾构隧道在不同施工间隔下施工时地表的变形规律,对控制地表整体变形及不均匀变形十分重要。依托天津地铁6号线双线盾构隧道下穿天津西站站场实际工程实例,以铁路线设施的关键变形控制指标为评判依据,研究盾构左右线不同施工间隔下的地表变形分布特性,对比分析间隔距离与地表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关系,为双线盾构隧道工程选择合适的施工间隔提供依据,以保证工程安全及地表铁路设施的正常运行。结果表明,不同施工间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掘进过程对地表土体变形的扰动程度及扰动范围的明显差异:对于地表沉降变形而言,施工间隔越小,掌子面处地表土体沉降越快,且左线完全先行时,地表土体的纵向变形范围约为20 m,相较两洞同时施工时变形范围减小约25 m;对于地表不均匀变形而言,左线完全先行施工条件下,地表轨向变形、水平变形、轨距变形最大分别约为1、0.6、0.2 mm,相较两洞同时施工时分别减小0.8、0.2、0.15 mm。因此,对于双线盾构隧道而言,两洞同时施工时最不利于地表变形的控制,而一条隧道完全先行掘进的方案最有利于地表变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浅埋隧道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基于重庆武隆隧道穿越厂房基础引起地表变形的工程背景,简化为平面应变模型,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隧道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目的是研究不同软岩隧道开挖方式对地表变形及围岩受力情况的影响。通过支护与不支护两种工况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对浅埋隧道实施强支护、短开挖,并加强关键部位的加固,可有效减小隧道开挖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可能对地表建筑产生严重影响。由施工引起的结构破坏或倾覆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施工引起的建筑沉降变形对建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影响将是值得广泛关注和不容忽视的。在简要分析隧道施工对上部建筑地基基础的沉降影响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对隧道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变形以及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结构内力变化等相关设计参数的改变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指标提供了依据,对既有建筑物下的隧道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长安立交和f6地裂缝段为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地铁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并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铁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桥墩具有一定的影响,对第3排桥墩沉降影响明显;2)地裂缝在短期内对地铁隧道开挖的影响不明显,需对地裂缝处结构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建立了地铁隧道与地裂缝相距不同水平距离的二维模型,通过分析给出了在西安地区临近地裂缝开挖地铁隧道的建议最小设防距离为3倍隧道直径。  相似文献   

16.
近接隧道施工工序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昌沙区间隧道,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上下台阶法施工过程,对比分析了临时仰拱的效果及右线施工对左线和地表沉降的影响,介绍了地表沉降、受力、位移及塑性区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临时仰拱的作用和近接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和先行隧道的不利影响,为工程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坤  方俊波 《隧道建设》2013,33(4):266-271
为探讨岩溶隧道施工涌水对地表水文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以圆梁山深埋特长隧道工程施工为依托,对隧道地表水文进行监测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 1)介绍圆梁山隧道向斜段地表水文地质情况,说明进行悬挂泉流量及地表井泉水位监测可以评估隧道突涌水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 2)进行地表大气降雨及隧道涌水量观测并对比,可以据此判定隧道与地表的水力连通性; 3)证明隧道施工会对隧道洞身上方泉眼产生影响,但对山顶植被影响较轻; 4)在岩溶隧道施工中进行地表水文监测是必要的,对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Peck公式的藏区公路隧道施工地面沉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隧道施工中结合现场地表下沉量测实测数据,利用Peck公式进行地表沉降计算,反分析法确定沉降槽曲线最大沉降量和沉降槽宽度及关键参数,并对拟合参数进行了检验。比较修正了沉降槽宽度计算经验公式,给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Peck公式中沉降槽宽度系数的初步建议值,验证了适合我国藏区具体地质条件与施工手段的公路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模型。研究表明:Peck公式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山岭隧道施工地面沉降预测,隧道进口浅埋段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基本符合高斯分布规律,进口段埋深较浅地表沉降槽宽度越大,埋深越大沉降槽宽度越小。  相似文献   

19.
结合鸳鸯会隧道实例,对地表注浆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计算注浆前后围岩变形和塑性状态,分析隧道塌陷成因及注浆加固效果。注浆结束后,使用地质雷达检测注浆区域,了解注浆管分布及浆液扩散情况,排除注浆后围岩中不密实区域。施作初支后,对比拱顶沉降现场监测、回归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结果,研究围岩长期变形趋势。结果表明,综合数值分析、雷达检测及现场监测分析,能够有效评价浅埋黄土隧道地表注浆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