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文章结合我国有关铁路隧道群地段隧道弃碴弃置情况的经验总结,指出了当前对隧道弃碴弃置处理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隧道工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解决隧道弃渣的安置问题,同时为了节省投资和保护环境,将隧道弃渣进行改性用做高等级公路基层和底基层。在隧道弃渣的基本物理特性试验基础上对集料进行水泥改良,分析了内掺不同水泥含量弃渣的击实性能、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以及弯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弃渣内掺3%,4%,5%,6%水泥改良后,强度随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增高,水泥掺量为4%时隧道弃渣能够满足高等级公路基层和底基层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遵秦高速公路隧道花岗岩弃渣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其在基层应用的可行性等问题,分析了隧道花岗岩弃渣碎石的级配组成、压碎值、针片状含量等物理性能,并通过重型击实试验确定隧道花岗岩弃渣水泥稳定基层(以下简称“水泥稳定弃渣”)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通过测试强度、回弹模量、抗冻性能以及干、温缩特性等路用性能,并与水泥稳定片麻岩、石灰岩进行对比,优化水泥稳定弃渣的各项配合比。结果表明:隧道花岗岩弃渣碎石的级配良好,水泥稳定弃渣的劈裂强度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为0.45 MPa和5.13 Ma,集料种类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28 d试件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为97%~98%,具有良好的抗冻性:隧道花岗岩弃渣的温缩性能优于水泥稳定片麻岩、石灰岩;当水泥稳定弃渣最佳水泥用量为4%、最大干密度为2.334 g/cm3、最佳含水量为4.8%时,满足基层材料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某山区高速公路为例,对隧道弃渣在路基填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针对该试验路段特点及工程地质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对试验路段碎石路基进行分层填筑施工,并通过相关试验得出隧道弃渣填筑路基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其中路堑开挖、桥梁施工、隧道建设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弃土(渣)。本文将以云南某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弃渣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对水土保持进行了典型设计,以期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及其弃渣安全防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隧道、路基弃渣减量化合理综合利用与弃渣场环境保护的研究,将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有机协调、有机统一,从废弃资源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有效的对策研究和实践应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岳武高速公路安徽段桥隧比占57.6%,隧道单幅里程达到38.276 1 km,其隧道酸性洞渣矿料数量巨大。大量酸性洞渣如果不能够利用,填埋堆弃则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岳西山区地形狭窄,土地资源稀缺,不符合当前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为此,紧密结合岳武高速公路隧道密集的工程实际,开展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渣分类和加工工艺研究,为岳武高速公路因地制宜,就地选材,进行酸性隧道洞渣片麻岩粗细集料在高速公路工程中规模化综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安徽省坚持创新绿色高速公路的建设理念,改变传统的高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建设模式的重要工程示范和重大展示。  相似文献   

8.
弃渣场作为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的附属工程,设计阶段一般不被重视,随着环保、水保意识的增强,需要对弃渣场进行详细设计,以保证弃渣场稳定,避免水土流失。该文结合蒙华铁路胡家堡弃渣场,对山岭区弃渣场边坡、支挡、排水及绿化进行了综合设计,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体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弃土场是一种特殊的人工堆积体,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需要掌握弃渣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文章以厦蓉高速公路水都段典型弃土场弃渣体为研究对象,介绍采用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方法,对弃渣体的最大干密度和抗剪强度等参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不同颗粒成分弃渣体的最大干密度不同,但在通常推填方式下,弃渣体的强度指标基本不受压实度控制。  相似文献   

10.
白沙快速出口路从立项至工程开工建设,强调要树立建设绿色公路的理念。为了减少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工程选线阶段,依据《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中标明的生态红线,尽最大可能避开生态保护Ⅰ类和Ⅱ类红线,对于工艺不能避开的路段采用隧道和桥梁的方式减轻影响程度。在施工期间为了减少新增占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最大可能实施永临结合,与工可阶段提出的临时占地面积相比,仅为其占地面积的29.6%;采用机制砂、碎石加工等措施,对隧道弃渣进行综合利用,工程所用碎石和砂子,80%以上来自本项目隧道弃渣;将施工便道和地方道路的衔接,减少占地,同时完善地方交通;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尽可能维护沿线既有植被类型,依据群落诱导的植被恢复思想,完善和修复受损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吴仲邦 《西部交通科技》2024,(1):174-176+189
文章以巴平高速公路工程高液限土路基为研究对象,提出采用换填法,以隧道洞渣为原材料对高液限土进行换填,并通过试验探究隧道洞渣改良高液极限土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掺量隧道洞渣可显著提高土体的强度,且15%为隧道洞渣掺量的最佳值,可以显著提高路基土体性能。同时,对隧道洞渣改良土在15%掺量下路基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利用隧道洞渣改善路基土性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速公路弃渣场水滩沟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山体稳定现状、水土保持现状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全面细致的调查,提出了高速公路弃渣场选址和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对建设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隧道工程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解决隧道洞渣的处置问题,某高速公路利用隧道洞渣制备碎石,结合碎石物理力学指标和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层不同层位性能要求,探讨山区高速隧道洞渣在路面结构层中应用关键技术和控制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洞渣制备碎石部分洞口压碎值较大,但碎石压碎值对水稳基层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回弹模量影响较小;隧道洞渣级配碎石将细集料替换为石灰岩CBR值达到300%以上,满足技术要求;掺加抗剥落剂等措施对提升制备碎石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均有所提升且满足规范要求,最后给出隧道洞渣制备碎石在路面结构层中应用流程。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作为线型工程,具有里程长、土石方规模大、弃渣场点多面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弃渣场变更。变更的主要原因有设计阶段不同和施工过程中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本文从变更的时机选择到获取设计资料、现场调查和沟通协调、选址合理性分析、完善设计和行政审批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弃渣场变更的技术路线。重点研讨了现场调查的内容、方法和选址合理性分析,针对安全影响评价和行洪论证,结合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技术规范,提出了定性和半定量的判断标准,供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山岭隧道爆破开挖普遍存在的超欠挖过大、渣体块度不适等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隧道爆破开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爆破块度和超欠挖量为预测目标的隧道爆破效果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爆破渣体块度实例分割算法,形成了山岭隧道爆破参数优化决策方法,进而开展了工程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1)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爆破渣体块度实例分割算法检测出的块体大小与真实值误差小于6.9%(置信度为95%),实现了隧道渣体块度样本数据的快速获取;(2)经148组工程实践样本数据训练后的隧道爆破效果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爆破渣体块度与超挖量;(3)爆破参数优化后试验断面的平均线超挖量均在10%左右,较原方案降低了50%以上;实测得到的渣体块度与超挖值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性良好,偏差小于20%。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弃渣场作为废弃土壤、垃圾等的处理场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弃渣场的不断增多,其边坡稳定性问题也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某弃渣场为案例,利用极限平衡法对该弃土场在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指出该弃土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能够满足规定要求,整体稳定性较好,发生失稳破坏概率低。但其局部区域在地震或集中降雨等不利工况下仍然存在小型滑塌风险,建议对评估区内有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点开展系统的长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逃生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隧道火灾中对人员危害最大的是烟气。在已有的隧道火灾人员逃生研究中,关于烟雾对人的伤害大都是以某一气体的绝对浓度为判断指标,但是在隧道火灾过程中,不仅隧道内的烟气浓度在变化,而且逃生人员的位置也在改变。在研究隧道火灾过程人员的逃生时,应该同时考虑隧道内烟雾浓度的变化和逃生人员在隧道内逗留时间,即必须考虑有害气体在人体内的累积程度。文章在已有的LC_(50)指标值、N-气体模型预测值、FED模型预测值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公路隧道火灾时的人员安全逃生判别条件,为公路隧道火灾时的人员逃生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张家隧道从304国道下穿越,其中右线隧道进口段较大区域为早期修建该国道时的弃碴形成的堆积层.文章详细介绍了综合处理堆积层、成功穿越该地段的施工措施抗滑钢管桩、坡面钢管注浆加固、超前及系统自进式锚杆,并对此地段的衬砌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所取得的经验可供类似情况下的隧道设计与施工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岩溶地区隧道设计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昌宇 《现代隧道技术》2011,48(1):90-93,116
岩溶地区隧道修建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尤其是岩溶水对施工安全、结构安全、运营安全的危害,并严重影响建设工期和工程投资。为此从岩溶发育的类型、岩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和危害等方面,通过近年在株六、渝怀、宜万等铁路项目的工程实例,对岩溶地区隧道工程设计理念、设计技术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岩溶地区隧道工程的选线应尽量避开岩溶水的径流带及深部缓流带的建议;针对岩溶危害,在隧道结构设计时应结合安全评价,采取适宜的加强措施;岩溶水一般宜按"宜疏不宜堵"原则治理,辅助坑道、洞口设置等应重视对岩溶水引排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时,常常发生大变形地质灾害。隧道大变形灾害危害程度极大,主要表现为处理风险大、整治费用高、工期被延误。预防和治理高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是隧道工程界的一个重难问题。文章通过在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和毛羽山隧道进行超前导洞应力释放试验,得出了超前导洞法应力释放对大变形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内设置的超前导洞与隧道拱顶及边墙距离约3m左右时,超前导洞一般在3~7 d内达到应力释放效果;,正洞扩挖时变形量可减少约30%~40%。与不采用超前导洞法相比,正洞扩挖时变形量可减少约30%~4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