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安装车载测试系统收集香港港岛山区路段正常行驶工况下尾气中的CO、NOx、HC等污染物和油耗并辅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山区道路设计、地形地貌和驾驶习惯对车辆油耗以及CO、NOx和HC排放有直接关系。可以通过坡道加宽、坡道延长、减少坡道红绿灯等措施减少车辆在山区道路行驶过程中速度变化频率,从而减少油耗以及CO、NOx和HC排放。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汽车拥有量的飞速增长,汽车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城市中的污染源已经由煤烟型转化为汽车排放为主,因此,控制在用车的排放并淘汰高排放汽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利用I/M制度来控制高排放的在用车是当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机动车排放受车辆类型、车龄、燃料类型、油品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反映车辆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本文系统梳理了反映单个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指标,并分为直接和间接指标两类,其中车辆的燃料类型、车辆大小、车龄、行驶里程、行驶速度以及车辆满足的环保排放标准等指标是间接指标,间接反映车辆的排放水平。车辆实时尾气排放检测结果是直接指标,能够直接反映车辆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反映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指标研究是车辆污染物排放研究的基础性研究,也是机动车污染减排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汽车排放污染物是发动机混合气燃烧反应的产物,影响汽车排放的因素也比较复杂,本文选用定转速和定负荷两种情形分别计算并分析过量空气系数对汽车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并应用灰色理论计算出汽车排放污染物各成分浓度与过量空气系数间的关联度。通过对计算结果作的相应的分析,为综合分析汽车排放污染物各成分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国内对于燃油添加剂效果的分析研究较少,文章为了探讨某型燃油添加剂对在用车排放和性能的影响,依据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针对不同行驶里程的汽车,选用双怠速法检测汽车使用某型号燃油添加剂前后的排放变化,并对油耗和动力性进行简单测评。结果表明,使用燃油添加剂和选择合适标号燃油能有效降低汽车污染物排放及油耗,对车辆使用节能减排具有较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CNG汽车道路排放的微观特性,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并选取市区主要道路为试验路段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通过试验获取典型车辆的排放数据及行驶状态,分析车辆在实际行驶中的排放特性,为预测不同交通状态下CNG汽车的排放特性和区域排放清单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节能减排成为世界环保主题,清净分散剂、润滑油等汽车燃料添加剂得到广泛运用,为了解燃油添加剂对汽车尾气排放影响,本研究在同一台内燃机上分别用空白燃油、加润滑油燃油及加清净分散剂燃油分别进行实验测定燃油消耗率、排气温度、烟度、和CO、CH、NOx浓度。从实验结果看,我们一般行驶使用润滑油,即可减少积碳,有害气体排放相对比使用添加清净分散剂的燃料排放少,而汽车大修之前选用清净分散剂它的除沉积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轻型汽车国Ⅵ排放标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排放物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执行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有重大作用。2016年底,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中国第六阶段)》,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本文就轻型汽车国Ⅵ排放标准的检测项目与内容、技术亮点与实施条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计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道路中车辆行驶模型的复杂多样性,研究驾驶员的行驶特性和视觉特征,建立相应的行驶模型和视觉模型,计算在不同的道路条件、不同车速下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的交通标志设计的几个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全球能源紧张和排放污染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究”发新型节能低污染或零污染的汽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城市汽车密集、交通拥挤,汽车(尤其是城市公交)需要频繁起步停车,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这种变工况(特别是低速、怠速)运行模式会导致排放差、噪声大、油耗率高等问题。因此,开发低排放、低油耗的增程式客车已成为当今新能源行业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大量增长带来了交通尾气污染物和CO2的高强度、集中性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以及碳排放治理工作。因此,详细的机动车排放特征研究可以为减排措施的设定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2007-2017年西安市不同车型、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排放特征。研究发现:各种污染物中,CO2排放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为15.1%。大型客车和大型货车是NOx、PM2.5的主要来源,小型客车和大型货车是CO2的主要来源。随着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2017年国0排放标准的车型对VOCS和CO的贡献率仅为2.7%和1.9%。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发现,CO和NOx在机动车污染物中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2.
经常有汽车发动机不正常,出现"抖动"现象,有时甚至熄火,给驾驶过程造成很多麻烦。造成上述故障的原因有许多方面。 汽车在行驶时,出现"抖动",一些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出现,一些汽车在低速行驶时出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了快速路平曲线半径与交通特征参数对车速和交通排放的影响。根据合肥市四条典型快速路平曲线路段实测数据,建立了断面车速预测模型,并选择COPERT Ⅳ排放模型对合肥市轻型机动车排放因子进行测算。基于模型模拟数据,分析了行驶速度与平曲线半径对排放因子的影响,拟合了污染物CO排放因子与速度的函数关系。最后基于断面车速预测模型,建立了合肥市平曲线路段轻型车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模型,并进行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4.
控制策略开发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合理的控制策略和方法,对于驱动车辆在不同工况下行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使用ADVISOR软件对并联式混动汽车的控制策略进行再开发,提高工作模式切换的合理性,改善电动机对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性能,提高车辆的续航能力,对于混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走访调研的形式,针对限行政策下插电混动汽车因无法及时辨别运行模式而被导致不公平罚款的这一艰难处境,通过对比分析、分组分析等方法分析出插电混动汽车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受到的限制,并结合调查情况总结出当下插电混动汽车面临如此问题的相应背景状况和具体原因;随后提出创新型的设计理念,改进插电混动汽车在不同条件下行驶状态及时间的指示指标,预期通过设计亮灯装置、时间装置等设备,来显示插电混动汽车行驶中所处的动力模式及相应行驶时间,以期为生产管理部门和相关执法部门提出建议,为今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改进及限行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3年9月为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防治大气污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为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文对国Ⅳ标准与国Ⅴ标准的限值,与技术路线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于目前我国关于轻型车(乘用车)油耗与排放标准中采用的循环工况为欧洲的NEDC工况,不能全面地反映我国道路工况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一种城市道路工况的解析与合成方案,用到了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局部模态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是城市交通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研究城市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和交通流的影响,采用交通仿真系统VISSIM以及尾气排放模型MOVES搭建了公交专用道设置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的量化分析模型,以西安市南门到电视塔路段为研究对象,选用了三种不同的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案:不设置专用道、路中式专用道、路侧式专用道,仿真分析设置不同公交专用道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公交专用道后整个路网所有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总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路中式公交专用道的尾气排放量最少,路侧式次之,不设置公交专用道的尾气排放最大;针对整个路网而言,设置公交专用道后对交叉口行驶工况的排放改善要比其他路段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以及我国汽车排气污染物控制法规的实施进程,同时总结了柴油发动机的应用特点和在排放领域存在的问题,对柴油发动机排气污染物的种类、生成机理进行阐述,并总结了现阶段调高柴油发动机排放水平、降低柴油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生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我国典型航线典型船舶排放特征,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所选研究船舶排放参数,结合船舶实际航行资料,采用动力法估算了秦皇岛港—广州港航线某散货船一个航行周期的排放清单,并分析了靠港、停泊、港内机动、巡航4个船舶状态下的排放特征,绘制了2 km×2 km分辨率的空间排放特征图。结果表明,该典型航线上典型散货船舶一个航行周期排放的SOx、NOx、PM10、PM2.5总量分别为18.88吨、30.87吨、1.85吨和1.69吨。排放源分析表明从在船舶的主机、辅机和锅炉3种排放源中,主机是主要排放源。航行状态上巡航工况排放量最大;船舶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析表明,船舶在进出港口区域是污染物排放最密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