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机车TAS-230A型螺杆泵油细分离器相继发生的故障,通过对螺杆泵系统中主要失效部件进行分析研究,弄清油细分离器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对引发故障的各个原因逐一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减少、消除这类故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HX_D1D型电力机车空气干燥器排油故障,结合螺杆空气压缩机组、空气干燥器工作原理,从油细分离器滤芯破损、润滑油油位超高、回油管堵塞、最小压力维持阀故障、润滑油品质降低5个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控制油细分离器质量、调整润滑油油位、清洗回油管和回油单向阀、检查维持阀状态、保证润滑油品质以及对油过滤器滤芯实施寿命管理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柴油机油气分离器的作用和原理,分析了引起某型柴油机油气分离器窜油的原因,提出一种新型油气分离器的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吉林市周边车站相继发生了多起氨气、甲醛、苯酚等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多人发生中毒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部分运输车辆密闭不严;车辆在编组作业时撞击力过大,导致罐口螺栓松动毒物泄漏;进入现场的工作人员没有防护装备或使用不当;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平交道口的汽车司机违章抢行,导致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5.
1992年4月14日,贵阳东站一线货场装卸工作人员在装卸作业过程中,由于一起设备(雪糕机)包装不好,托运违章,在装卸作业中造成贮氨器(雪糕机制冷部分)破裂,大量氨气外泄,引起在场19名工作人员发生急性中毒。我站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1 现场调查 4月14日14h下午上班后5min,货场一叉车司机在装卸作业时,把标明为贮氨器的容器的外部管道被叉破,当即冒出一团白烟,刺鼻、刺眼,在场  相似文献   

6.
DF4型内燃机车柴油机由于结构上的原因,油气分离器帆布罩处总是不断有油漏出,给机车的运用和保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改造方法,在对柴油机结构不作改变的情况下来解决油气分离器帆布罩处漏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江苏省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防止硫化氢中毒发生的干预措施,减少硫化氢职业中毒的发生及因硫化氢职业中毒引起的死亡率。方法从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各相关卫生机构收集近年来有关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的资料,分析硫化氢中毒发生及由于硫化氢中毒发生引起死亡的情况,分析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危害性、严重性。结果近3年来江苏省硫化氢中毒事故高发,死亡率高,主要发生在食品、污水处理及化学工业等行业,因救援发生的中毒占中毒人数的28.07%;季节中毒事故发生频率集中在4~9月份,而以8、9月最高。结论在4.9月份硫化氢中毒事故高发季节的食品、污水处理、化学工业等高发企业进行硫化氢中毒的知识集中培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配备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等相应的措施,降低硫化氢中毒事故引起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谷氨酸能刺激糖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维持机体在氟化钠中毒时氨的正常代谢,加速氟从尿中的排泄。实验采用HF、MoF_6、WF_6吸入中毒。急性实验用小鼠在氟离子浓度为110±15mg/m~3中吸入2小时,亚急性实验在30~40mg/m~3浓度中10天时间内每天吸入4小时,慢性实验用大鼠在1.5±0.54mg/m~3浓度中4个月时间内每天吸入5小时。实验动物分吸入中毒谷氨酸治疗组、吸入中毒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金属热处理的氮化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氨气。氨气具有特异的刺激性气味,并具有毒性,大量排放未经处理的氮化炉废氨气,会严重污染环境。我厂氮化炉废气,由于排放量大,浓度高,曾造成过局部环境的污染。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氮化工艺产生的废氨气进行了治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业上应用除草剂Lasso和2.4-滴丁酯日趋广泛,但这两种农药混合引起的中毒未见报道,现将黑龙江省854农场发生一起上述两种农药混合中毒报告如下: 一、中毒情况和临床表现此起中毒事件为饮用Lasso和2.4-滴丁酯混合污染的水引起,246名居民中有137人中毒(55.69%),其中男性60人女性77人,无住院或死亡病例。年龄42天~75岁,其中0~6岁9  相似文献   

11.
铁路车辆修理工厂的含油废水中,含有轴油,制动缸润滑脂,滚动轴承润滑脂,机油,此油,煤油等,浓度高,处理难度大。经过8年多探索,我们设计采用了对重点污染源进行预处理,汇流后创造性地用浮动隔油闸-潜溢位差分离集油池-池水分离器等一套组合系统的处理方法。实践证明,处理效果稳定地达到了排水符合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  相似文献   

12.
对地铁车辆空调机组目前常用的三角形和圆柱形气水分离器的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圆柱形气水分离器的流动阻力比三角形气水分离器低,且空气流量越大、迎面风速越高时差别越大。  相似文献   

13.
张雷  黄建军 《中国铁路》2002,(11):65-66
机车油水分离器是与空气干燥器配套使用的辅助装置,安装于进入空气干燥器及机车总风缸前的空气主管上,台,其中安装机车高效油水分离器的机车共100台。通过对100台机车的油水分离器检查发现,上下挡板变形29台、裂损30台、碎裂23台,故障率为82%,见表1。2 故障原因分析(1)目前机车上的高效油水分离器滤芯筒上下挡板的材质不能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造成上下挡板裂损严重。由于油水分离器滤芯的工作压力较大,在每一次供风时会产生相对滤芯筒的上下移动,所以要求上下挡板的材质要有一定的韧性,才能满足其使用的需要。DF4C、DF4D及部分DF4B机车使用的上下挡板的材质为铸铝,其韧性不能达到使用环境的要求,大部分发生裂碎。DF8机车使用的上下挡板采用不锈钢材质,但由于其强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大部分挡板发生严重变形和断裂。(2)目前机车上高效油水分离器滤芯筒上下挡板在设计时,未考虑到其工作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及滤芯在滤清过程中对上下挡板产生轴向作用力,上下挡板的强度设计不能满足使用要求。DF4B、DF4C、DF4D机车滤芯筒上下挡板设计厚度为4 mm;DF8B机车滤芯筒上下挡板设计厚度用于清除压缩空气中的液态油水粒子,以减轻空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果表明,家兔预先口服解磷定,可以阻遏、减轻或防止家兔经皮接触(涂皮)和口服有机磷1605中毒症状的发生。对家兔血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影响亦有差异。提示在人群中有可能预服解磷定的方法预防接触性有机磷中毒发生的可能。对口服1605有机磷中毒患者,在洗胃开始时灌入胃中一定量解磷定可使中毒症状减轻,以提高本病治疗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1991—1997年长春地区职业病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近年来长春地区职业病动态,预测今后职业病的发展状况,我们对1991~1997年长春地区职业病例进行统计分析。1991~1997年新增尘肺199例,居首位,以陶工尘肺、矽肺、石棉肺为主。按1991~1997年长春地区尘肺病的平均发展速度预测,到2010年累积尘肺病人数可达到1695人。急、慢性职业中毒均以1991年发病率最高,1992年以后急性中毒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急性中毒中以急性汽油中毒发生的频次最多。慢性职业中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1992年以后慢性中毒的种类逐年减少,1995年以后只有慢性汽油中毒,且发生慢性汽油中毒的频次和累积发病例数最多。可见尘肺病防治应以陶工尘肺、矽肺、石棉肺为主。职业中毒防治以汽油中毒为主,工作重点应放在化工行业  相似文献   

16.
吉林市区周边各站曾发生的数起因化学品(有时甚至是剧毒品)泄漏所导致的铁路职工急性中毒事件不仅给生产一线作业人员造成了健康危害,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正常的运输工作秩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分析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控急性职业中毒的对策,采取相应的防控办法,避免职业中毒的发生,保证铁路职工身体健康,保障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和秩序。  相似文献   

17.
苯及其同系物在工农业应用甚为广泛,在使用过程中苯中毒屡有发生,但急性甲苯中毒尚少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急性甲苯中毒一例报道如下。李××,女性,25岁,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公司冲压件车间型钢板材除锈组集体工人。因在除锈及喷漆等过程中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四肢抽搐,急诊入院。中毒经过:患者於1989年3月26日下午2点30分钟,第三次下地沟内掏油漆料,大约6至7分钟后,自觉头昏、头痛、周身无力,在走出地沟上台阶  相似文献   

18.
锰是工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原料,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不少生产部门的锰作业过程中对危害工人健康的职业因素采取了防护技术措施,不同程度地控制了锰中毒的发生。但是锰作业的防毒措施还不完善,因此锰仍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人体的健康。由于职业性锰中毒的发病缓慢、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是逐步发展的,尤其是锰中毒的发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且临床症状与体内锰化合物的含量和排泄量又不呈平行关系,所以在锰中毒早期  相似文献   

19.
对DF4型内燃机车总风缸和油水分离器排污塞门冻裂和冻折断等故障进行分析,改进了总风缸和油水分离器排污塞门。  相似文献   

20.
关于缺氧兼二氧化碳中毒事例,过去曾有报导,一般发生在消耗氧和释放二氧化碳的通风不良的场所。在日常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多发生在下水道、菜窖等有机物质长期存在和腐败的地方。至于在没有明显的有机物质耗氧的比较清洁的地下场所发生类似事故的报导则少见。我们调查了一起自来水检查井内五人发生缺氧兼二氧化碳中毒,并有一人死亡的事例。一、中毒经过: 1976年7月31日午后1时30分,某工程工地工人苏××,为了接通自来水,进入自来水检查井。当时因没有考虑到井内空气是否有问题,事先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