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毡增强热塑性材料(GMT)、片状模塑料(SMC)在国内外汽车上的应用状况,简述了RTM方法的使用及发展趋势。文章指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要在国产汽车上得到应用,还需要材料、工艺、设计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具有轻质、高强和耐腐蚀等优点,用该材料设计、制造的永久模板同时作为受力构件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实例,国外已有部分研究。介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梁、板、柱构件的模板,在美国圣帕特里西奥Texas FM3284桥梁、美国威斯康星布莱克桥梁和某桁架式军用桥梁以及美国维吉尼亚40号公路桥墩和I-5PGilman斜拉桥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实践证明FRP模板与混凝土组合形成复合材料-混凝土组合梁、板、柱构件,充分利用了复合材料良好的受力性能,减少了钢材用量。  相似文献   

3.
朱俊 《天津汽车》2009,(3):49-5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易合成型等优点的非金属材料越来越多的取代传统的金属材料,在汽车上得到了应用。为了使有关人员了解车用复合材料新技术,文章阐述了车用复合材料的特点、功用和性能,介绍了几种研发中的车用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强化塑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增强金属和金属一塑料层叠材料)及复合材料在车身和悬架等系统上的应用实例;同时指出了车用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方兴未艾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显示出诱人的商机,而作为新材料前沿科技的复合材料,特别是性能优异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必将成为这个新兴产业的主导。随着科技的发展,树脂与玻璃纤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普遍提高,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价格成本也被许多行业接受,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仅是取代木材的好材料,尚不足以和金属匹敌。为了取代金属材料,碳纤维、硼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相继问世,高分子复合材料家族更加完备,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必备材料。  相似文献   

5.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片材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与砼的粘结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在砼桥梁加固补强领域得到推广运用.文中介绍了FRP材料特性,说明了FRP增强砼构件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及FRP片材加固桥梁技术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6.
<正>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日前推出了一款针对结构和半结构产品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其先进的聚酰胺系列中植入各种连续纤维增强材料。通过与多家行业合作伙伴携手,帝斯曼成功开发出多款高级热塑性复合材料,将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基于帝斯曼EcoPaXXTMPA410、Akulon PA6和Stanyl PA46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大幅减轻汽车车身和底盘零部件的重量,而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则主要针对半结构零部件的减重。无论是何种材料,更轻盈的汽车零部件都能有效提  相似文献   

7.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MT)的材料制造制备,结构设计和GMT相关工艺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汽车工业部件的国内外应用及发展趋势,表明了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在汽车曲面零部件上的应用前景,该文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层压圆柱壳作为对象,研究其在落锤冲击工况下的损伤与吸能特性。基于复合材料均质化方法,建立CFRP层压圆柱壳落锤冲击的多尺度模型,探究曲率半径对冲击损伤和能量吸收的影响;并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建立了最小穿透能量与层压圆柱壳材料参数、结构参数及落锤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概念设计阶段最小穿透能量的快速预测,对比仿真结果拟合公式的误差在20%以内。结果表明:相较于平板,层压圆柱壳的峰值载荷宽度更大、更平稳。在60 J冲击作用下,层压圆柱壳各铺层损伤面积相对均匀,其中纤维损伤与曲率半径无关,基体损伤面积随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当曲率半径为100 mm时,层压壳承载及抵抗变形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当曲率半径为200 mm时,层压壳耗散能量最多,吸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汇总和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开裂模型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并采用实测数据对J积分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J积分法的推论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其推荐的两个最小性能指标可为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还应再建立一个反映裂缝饱和程度的指标,从而在设计阶段就能对多缝开裂进行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0.
罗地亚生产的聚酰胺连续纤维增强材料专利系列产品EvoliteTM by Technyl首次亮相第十八届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塑料及橡胶展(K2010)。该创新型热塑性复合材料产品家族是专为运输、工业及消费品等苛刻应用工况打造的终极解决方案,实现了轻量化与高性能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碳纤维(CF)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2000℃以上高温惰性环境中,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碳纤维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做为21世纪的新材料,其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和低比重性能,  相似文献   

12.
详细介绍了汽车用碳纤维、天然纤维和自增强纤维等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种类、性能和特点,以及不同种类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情况。通过对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掌握了开发轻量化汽车功能件的新方法,为实现汽车降重、减排、节能和环保等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FRP材料在大跨度桥梁结构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近年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具有的高强、轻质、耐腐蚀等显著优越性能逐渐为工程界所认可,国外许多工程开始将它应用于新建的桥梁中,甚至是大跨度桥梁中。本文分析了FRP材料的特点以及与传统材料相比的突出优点,特别分析了FRP材料用于大跨度斜拉桥或悬索桥时,可以使结构的极限跨径有很大的提高,可以为一些特大跨径桥梁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同时也对FRP材料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玻璃钢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俗称,英文简称FRP,在材料家族中属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一个分支。所谓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的相所组成的,具有单独相材料所不可能具备性能的新材料,其中一种称基体材料,另一种材料有增强作用称增强材料。在玻璃钢制品中,玻璃纤维为基体材料,塑料为增强材料,在叉车用玻璃钢制品中,主要增强材料为纤维增强树脂。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做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材料,因其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和低比重性能,在汽车上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车辆外观件、发动机舱内、车内门板或是饰板等,皆可以看到碳纤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复合材料桥面板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桥面板重量轻,可大大降低桥梁上部结构的重量,进而减轻下部结构的工程量。FRP桥面板耐腐蚀,抗疲劳和耐久性。它可大大减少建桥现场组装的时间,降低建造成本,节约维修费用,使用寿命长。作为新一代桥梁承重结构,FRP桥面板在桥梁建设和桥梁维修与改造工程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两类FRP桥面板 拉挤复合材料粘合结构桥面板和夹芯结构复合材料桥面板,对已有的几种FRP桥面板产品性能进行分析,介绍国内外在FRP桥面板的研制、工程应用和研究的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对轿车车门采用增强纤维塑料的研究,并描述了对车身车门采用增强纤维塑料的一些概念.作为一种概念设计,对其作了静态的和动态的分析,以探讨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在对其结构分析时,我们采用了有限元法,并用PAM-CRASH软件进行了模拟计算.在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侧面碰撞保护中,车门上应用增强纤维塑料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不同的基体(LD2,ZL101)和不同的颗粒含量(10%,15%,20%),对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滑动速度、压力、表面温度、基体类型、颗粒含量等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以及制动压力、基体种类、颗粒含量等对复合材料磨损量的影响规律,积累了非连续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方面的数据,证明了非连续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导热性、高的耐磨性。并介绍了国内外铝基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测试了3种国产无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和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并通过有限元模拟对这3种无机纤维复合材料产品的刚度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明显高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和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是钢材的7.65倍、铝合金的5.85倍,比模量是钢材的2.50倍、铝合金的2.60倍;与钢材相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和玄武岩复合材料都具有较好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试验表明,这3种无机纤维复合材料都是较为理想的轻量化材料。  相似文献   

20.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界面行为、力学性能以及断裂机制,并对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