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黄佳音  马凯 《水运工程》2018,(S1):135-140
针对疏浚污染土的科学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指出当前疏浚污染土利用手段的不足之处,介绍疏浚土制备回填土、免烧建材型材、绿化土等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而从3个维度即岩性特征、营养盐及重金属等污染情况、有机质及盐分含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疏浚污染土资源化利用途径选择的依据,并据此对太湖与白洋淀疏浚土分别成功制备免烧砖和绿化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上述3个维度判别环保疏浚土资源化利用途径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皇竹草生态固化浅表层疏浚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根系兼具吸水和加筋作用的特性,依托某疏浚工程,对利用皇竹草生态固化浅表层疏浚土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观测试验区内浅表层(0~90 cm深度)疏浚土含水率、承载力、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分析和评价皇竹草生态固化浅表层疏浚土的效果.研究发现:1)皇竹草种植完成85 d后,种植区土壤承载力由11.8~27....  相似文献   

3.
岳文飞 《水运工程》2023,(S2):81-85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入库航道处淤积越来越严重,为提高灌溉供水能力、满足水质需要、增强纳洪防洪能力,需及时对入库航道进行清淤。由于入库航道清淤疏浚土不像河、海区域那样进行水运抛卸,需要转运上岸处理,因此疏浚土处理工艺繁杂、成本较大,且普遍存在堆存区有限、环境污染而无法满足工程清淤要求情况,影响航道清淤的正常推进。本文针对入库航道清淤疏浚土处理困难的问题,通过结合疏浚土资源利用技术、优化清淤工艺达到正常推进清淤施工的目的,该工艺既可推进入库航道清淤的正常实施,又可满足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因此,在入库航道清淤工程中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土工合成材料在黄骅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黄骅港工程中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情况,并根据现场断面监测结果,分析土工织物加筋垫层的作用效果和塑料排水板对堆场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黄骅港目前遇到的航道淤积难题,针对航道淤积问题,通过分析几年来黄骅港航道测量资料,并结合其它港口泥沙回淤问题治理的经验,对黄骅港航道的设计提出看法,对黄骅港航道的管理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洋山港疏浚土资源化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元 《水运工程》2007,(8):33-38
位于杭州湾湾口北侧、上海市东南方的崎岖列岛,由数十个小岛组成,是离上海市最近的拥有深水岸线的岛屿群。依托于崎岖列岛建设的洋山港,是一个通过(东海)大桥连接于大陆的典型离岸海港,由于毗邻多水多沙的长江口且当地潮汐强度大,港内水体以含沙量高、流速大为主要特点,因而预期营运后港口存在大量维护性疏浚土需处理的问题。文章结合港口平面形态、疏浚部位与强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拟从适宜的维护疏浚方式、泥土处理的环保要求以及港内适宜布置泥土处理的条件等方面,提出洋山港疏浚土资源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7.
黄骅港海域表层泥沙特性及其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黄骅港所在海域的海岸演变规律,描述黄骅海岸总的泥沙运动趋势;根据现场测量结果给出黄骅港附近海域海床表层泥沙颗粒的分布规律,从港口回淤角度指出黄骅海岸应属粉沙淤泥质海岸;根据不同气象条件下黄骅港海域现场悬沙含沙量和悬沙粒度分布的测量结果,分析黄骅港海域表层泥沙的运动特性,并指出航道的可能回淤模式和疏浚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大风回淤后有大段的强淤难挖段。首先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前航道内回淤土难挖段的特点,又以大量实测为依据,分析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后航道内回淤土的各项特性、指标的变化,阐述了黄骅港整治工程对航道回淤土可挖性的影响,分析原因认为:黄骅港整治工程掩护了原有强淤难挖段,改善了被掩护段的颗粒组成,提高了回淤土可挖性,航道淤积重心外移,使疏浚力量重分配,提高了疏浚效率,增加了航道水深。  相似文献   

9.
国家已把神府煤炭的外运通道的出海港址选定在河北省黄骅港。在历时八年的可行性研究中,水规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和研究论证。着重解决了黄河入海泥沙对建港的影响,港池和道的泥沙淤积问题,煤码头装卸工艺选择,防波堤,围堰及码头,栈桥结构引堤,车场,堆场及软基处理,翻车机房的基础及施工,以及建设工期,经济评价等重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波  付桂  高梁 《水运工程》2022,(11):178-183
结合近年来长江口航道维护疏浚土利用现状,从疏浚土的处理模式、实施过程及取得成效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航道疏浚土综合利用实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3方面:分期实施,适应不同工程阶段的航道疏浚土特点;权责明晰,创建疏浚土利用的沟通协调模式;合作共赢,探索疏浚土利用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一段时期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利用的发展方向及建议,针对“十四五”及以后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利用的可持续问题,提出实施横沙浅滩(N23潜堤以东)滩涂整治、横沙六期至八期加高整治工程,以及在深水航道南北坝田区修建大泥库等疏浚土利用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上海市滩涂资源整治与保护等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为我国海洋疏浚土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疏浚土有益利用方面起步较早,积累的经验也较丰富。以英国为例,分析疏浚土处置现状和特点,从技术和政策2个层面总结英国疏浚土有益利用的主要进展,并提出其对我国的启示。结果表明,英国拥有权责明晰的疏浚土管理体系和专门的疏浚土有益利用研究机构,十分注重疏浚土有益利用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法规引导,近20 a来取得了Wallasea岛湿地修复、Thames河口泥沙环境维护等诸多典型成功案例。借鉴英国经验,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疏浚土有益利用工作应着重把握3大方面,即获取政府和各相关方的支持、建立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疏浚土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平 《水运工程》1996,(3):22-23,27
简要介绍江苏省在近几年苏南运河整治工程中,怎样综合利用疏浚土废为宝,造福民的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针对白洋淀疏浚工程产生的大量底泥,研究疏浚底泥改良制备绿化种植土的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膜覆盖好氧发酵方法,设计3种辅料方案,对照CJ/T 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标准分析试验过程中底泥的物理化学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辅料的有机质、营养元素等含量直接影响底泥的发酵效果,农田废弃物作为主要辅料与底泥混合发酵效果最好,底泥的土壤入渗率、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44.3%、18.0%、22.8%、10.0%,有利于改善河湖底泥的改良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疏浚底泥大规模资源化处置提供支撑,实现环保疏浚产业链的闭合。  相似文献   

14.
黄骅港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第2大通道的出海口,与神木煤炭、朔黄铁路等构成1个新型能源开发的系统工程。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重要建设目标,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效益,加快速度,应对航道施工中回淤等,建设方案进行一系列优化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环保疏浚底泥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环保疏浚项目的增多,疏浚底泥的资源化问题成为了世界关注的问题。文中引用大量的文献从能源回收、材料制备和土壤恢复利用三大领域介绍了污染底泥资源化的一些前沿及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制氢技术、制备建筑材料的技术、堆肥农用技术以及湖滨带基底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的污染底泥进行相应的资源化利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国内外疏浚土综合利用现状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内调研、国外考察、查阅国内外文献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疏浚土综合利用的现状和特点,找出国内疏浚土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提出今后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结果表明: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水平远落后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当前影响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的因素除技术问题外,还存在认识理念、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建设和利益分配等非技术问题;今后我国疏浚土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吹泥上滩新工艺、新型疏浚装备的研制和开发、疏浚土综合利用多样化处理技术、加强疏浚过程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在港口建设中,疏浚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趋受到们重视,厦门作为国际港口风景城市对海洋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厦门港东渡二期疏浚工程施工情况,试验、监测数据及收集的有关资料,就二期疏浚施工对海洋环境影响作了探讨及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冰期航标维护是航标管理工作的难点。文中笔者对黄骅港冰冻的成因和范围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多年的防抗冰冻及航标维护的经验,提出了多项应对之策,旨在拓宽防护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提供航海保障。  相似文献   

20.
李艳明  肖扬 《中国水运》2014,(11):71-72
黄骅港作为我国第二大煤炭下水港,在我国煤炭资源运输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更好地提高船货衔接水平,提升整个港口运输效率,成为黄骅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煤炭准班轮运输作为一种高效的运输模式,能够提升港口泊位利用率和船舶周转率,对黄骅港煤炭准班轮运输模式进行探讨,将有助港口整体效益的大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