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对产品的实物模型进行表面测量,按照逆向工程的过程由测量数据点云完成产品模型的三维CAD建模,在汽车工业的新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汽车变速杆罩盖的三维光学测量和基于Imageware软件的逆向造型过程为例。对基于实物的CAD建模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面向汽车设计的人体建模CAD系统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开发三维人体建模CAD系统,是实现汽车设计过程多学科,多领域集成化和并行化的必要条件,是缩短整车开发时间的必然要求,介绍了国外各种人体建模CAD系统,提出了人机工程虚拟设计的概念,重点论述了面向汽车设计的,三维人体建模CAD系统的3个关键技术,即人体测量模型,人体几何形体模型,人体模型的姿势操纵与运动控制,对我国人体建模CAD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也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曹国华  孙宁 《天津汽车》2009,(11):32-35
汽车碰撞变形区域的测量是交通事故处理及事故再现的重要工作,利用基于图像的三维建模软件Image Modeler.可以直接通过按照一定原则拍摄的二维照片,恢复和重构三维模型,有利于提高变形车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文章介绍了基于二维照片的三维建模基本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实现汽车碰撞变形区域三维重建的过程,实验表明,此方法能提供详细的汽车碰撞变形区域描述,对交通事故的公平处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维测量仪ATOSⅡ测量系统、点云处理软件Surfacer、三维建模软件UGNX3.0等,以设计效果图的油泥造型或现成实物为对象,结合逆向工程和工业设计特点,对逆向工程速成型在工业设计中的检测分析和建模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逆向工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新产品的开发、旧零件的还原以及产品的检测中,它不仅消化和吸收了实物原型和油泥模型,还能修改再设计以制造出新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公路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锌砂 《中国公路学报》2007,20(6):31-35,42
基于公路CAD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提出高性能、高扩展性的公路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讨论了地形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地表三维建模、道路三维建模、道路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实时整合、景观及附属设施三维建模、高效的场景管理、地形层次细节模型等功能设计与软件实现技术,并采用设计模式设计了类之间的组织模型,利用C 和DirectX 9.0c开发了公路实时三维可视化原型系统。最后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对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实现了实时三维可视化手段对公路设计过程的支持以及对设计成果进行实时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逆向工程技术系指在没有图纸和参数的情况下,以实物模型或样件作为依据,通过测绘采集数据后,经过计算机CAD软件来建立三维模型,并根据三维模型改型或编制数控程序,再经历多道工序,加工出最终成品的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过程技术。它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行业,是一种手段先进、技术含量大、见效快的高科技应用技术。它  相似文献   

7.
汽车电器系统中,线束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汽车线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三维仿真设计又是极其复杂关键的环节之一(此外还有原理设计和工程图设计等),三维数模的仿真程度直接影响最终线束产品的设计高效性、安装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能等。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三维数模和线束产品实物的一致性,本文针对汽车线束三维仿真设计过程中,基于CATIA线束设计模块,介绍自适应参数化扎带的设计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是现代汽车零部件设计的两种主要方法。文章将CAD软件UG和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结合起来,完成从汽车车桥及推力轴承三维建模到有限元分析的整个过程,得出了转向节推力轴承在超载工况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UG对汽车车桥及轴承、轴承座重新建模,而后应用ANSYS Workbench对汽车车桥及轴承、轴承座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得到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9.
不确定条件下的汽车产品开发投资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夕勇 《汽车工程》2005,27(2):257-263,208
主要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汽车开发投资的评价模型。首先对汽车开发投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总结的汽车行业不确定的特征,构建了汽车产品投资的评价模型体系,包括实物期权思想下的汽车产品开发决策模型、在专家评价模型基础上构建的汽车产品立项评价模型和在过程评价模型基础上构建的汽车产品开发过程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吴小海  林寅 《公路》2011,(10):90-92
简要介绍了CAD三维建模在厦漳跨海大桥南汊主桥主塔施工测量中的应用,通过主塔的三维模型,求解任一点的设计三维坐标,用于施工放样、测量自检和内业资料编制.该方法形象直观、操作便捷、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11.
汽车车架是汽车的主要承载体,承受多种载荷,对整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在整车设计时,必须对车架强度进行分析。利用CATIA软件进行汽车车架零件CAD建模,结合CAD模型对车架进行有限元建模,建立四种典型工况对车架强度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求得各工况下的静态安全因子和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2.
CAD/CAM集成环境下汽车车身CAD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礼  吴稚 《汽车工程》1993,15(2):92-98
本文在阐述了建立汽车车身CAD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现行车身设计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CAD/CAM集成环境下新的汽车车身设计的流程,建立了汽车车身CAD的系统结构,分析了实现车身CAD的主要技术即车身表面曲线曲面的构造方式和车身零件三维产品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1 逆向工程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 所谓逆向工程就是指在没有设计图纸或设计图纸不全、不完整以及没有CAD模型的情况下,按照现有的目标产品模型,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重新构造零件三维CAD数学模型的过程,包括目标产品原型数字化和三维CAD模型重建两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工程的客车造型参数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维CAD建模技术为基础,介绍了客车造型参数化模型建立的基础知识。着重阐述了基于知识工程的造型参数化设计应用于客车造型设计,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知识工程客车造型流程与实现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对客车造型CAD技术的发展研究进行了新探索。  相似文献   

15.
汽车覆盖件拉延工艺CAD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覆盖模具工艺设计及CAD技术的结合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介绍了汽车车身覆盖件的拉延工艺特点和内容,以及在三维CAD环境下汽车覆盖件的拉延工艺设计制造流程,基于具体实例,根据拉延工艺内容分析了在三维CAD环境下汽车顶盖拉延工艺设计的整个过程,从中可以了解有别于传统的拉延工艺设计方式,为今后汽车拉延工艺乃至车型开发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汽车开发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单地回顾了传统和采用CAD技术开发汽车的基本过程,以产品的三维数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模式,即整体三维变形+局部三维修形=全新产品;充分利用原有产品的所有数据来开发新产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AD的参数化技术实现了单一零件的参数化,参数是"单一"或简单的;整体三维变形技术采用"变形矩阵",它是三维参数,对整个产品的三维数模实行整体变形,即实现了多维参数化.  相似文献   

17.
简单地回顾了传统和采用CAD技术开发汽车的基本过程,以产品的三维数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模式,即整体三维变形+局部三维修形=全新产品;充分利用原有产品的所有数据来开发新产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AD的参数化技术实现了单一零件的参数化,参数是“单一”或简单的;整体三维变形技术采用“变形矩阵”,它是三维参数,对整个产品的三维数模实行整体变形,即实现了多维参数化。  相似文献   

18.
为直观准确地表达地质与隧道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三维地质与隧道的建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地质横 剖面轮廓线的归一化三维地质体模型重构方法; 然后,以已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对基于隧道横断面的三维建模及隧道与 地质模型合并过程中的模型切割、分层进行研究; 最后,开发基于断面的三维隧道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系统。通过建模实例显示: 采 用本文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三维地质及隧道建模效果,直观展示隧道与地层间的相互关系,较为丰富地展现隧道的内部细节。  相似文献   

19.
以摩托车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油泥模型的测量为背景,运用ATOS测量系统进行油泥模型曲面扫描和数据提取分析、数据处理,给下游CAD数据建模提供了准确、有效的保证,减少了设计过程中反复修改和协调时间,大大缩短了整个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节约了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20.
伴随汽车产品数字样机DMU的发展及技术要求,汽车设计过程中的DMU不仅需要重要总成零部件的三维模型,而且需要导入大量存在于汽车上的三维标准件模型,对汽车产品进行从静态到动态,从设计到生产、到装配、到服务的完整的数字样机DMU检查分析,并生成产品技术文档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