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0月27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举办了C-NCAP信息发布会,公布了首批C-NCAP试验的6款车型的评价结果,引起了生产厂家、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很多报刊、网站、电台和电视台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网友也发表了不少的贴子、博客。对C-NCAP这件事,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汽车安全性能评价,对于促进我国汽车安全性能的改进,对于消费者购车都是一件好事,希望C-NCAP能够继续做下去,而且越做越好。但也有部分人对于车型的分类、公布的方式等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还有不少人对不同车型的安全性作了对比性评价。关于C-NCAP的结果,本文在这里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絮 《世界汽车》2008,(1):36-37
C-NCAP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厂家提升车辆安全性能的标尺和广大中国汽车消费者的购车参考。为了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近距离接触汽车安全,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的认识,2007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管理中心采取了多种形式走近大众。  相似文献   

3.
《汽车情报》2007,(3):19-20
继2006年10月27日首批C-NCAP试验和评分结果公布以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又于2007年1月23日正式公布了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2006年度第二批6个车型的评价结果。至此,2006年度C-NCAP评价计划全部完成,12个车型共36车次的碰撞试验前所未有地呈现了国内市场多种品牌乘用车产品在碰撞安全性能方面的真实表现。2007年的C—NCAP计划不久即将启动,消费者将从更多车型的评价结果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杨絮  霍庆泽 《世界汽车》2009,(11):14-21
2009年9月24日,"2009年度第三批车型C-NCAP评价结果信息发布会"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本次发布会除公布车型评价结果外,C-NCAP管理中心还宣布将于10—12月在各地开展以"共享安全车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汽车安全主题巡展活动。  相似文献   

5.
14款热点车型安全性大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汽车》2007,(3):90-97
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日渐成熟,消费者选车时开始越来越重视汽车安全性能。作为媒体,我们有义务帮助读者选一款安全放心的车型。对于C-NCAP已经测试过的车型,成绩自然就是最公正的评价标准,但对于那些尚未经过C-NCAP测试的车型又当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7月10日,2008年第二批C-NCAP评价结果信息发布会暨中国人保财险冠名“汽车安全碰撞试验室”揭牌仪式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举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管理中心副主任高和生主持发布会。C-NCAP第一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天津分公司总经理马炳超、车险部总经理方仲友、副总经理双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管理中心主任赵航和副主任李洧等领导出席发布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于2007年1月23日正式公布了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2006年度第二批6个车型的评价结果。至此,2006年度C-NCAP评价计划全部完成,12个车型共36车次的碰撞试验前所未有地呈现了国内市场多种品牌乘用车产品在碰撞安全性能方面的真实表现。2007年的C-NCAP计划不久即将启动,消费者将从更多车型的评价结果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国内外汽车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技术服务机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推出中国自己的新车评价规程——C-NCAP,引导和鞭策汽车厂商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帮助消费者买到安全、放心的产品。至今,C-NCAP已运行11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也得到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的充分认可与尊重。最重要的是,C-NCAP的实施引领了汽车安全技术的进步,并唤起了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9.
事出有因:要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公正、更权威的汽车安全性能标准随着"3C认证"、"汽车双碰撞标准"的相继出台,中国汽车消费者希望通过这些高标准,促使广大汽车厂商提高整车的安全系数。在2006年1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陆汽车俱乐部联合推出了"中国新车评估体系":C-NCAP,将NCAP这一国际权威汽车安全评估系统引入中国,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公正、更权威的汽车安全性能标准。2006年8月29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试验室,一辆红色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安全》2007,(6):10-13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在完成2006年度12个车型的评价并公布结果后不久,2007年度的评价计划就全面启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在今年3月至4月间已对第一批4个车型进行了试验,于2007年4月22日在上海公开发布了评价结果,又一次引起社会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发布会正值上海国际汽车展期间,反响极为热烈。  相似文献   

11.
王占强 《世界汽车》2011,(8):104-110
2011年C-NCAP第二批车型评价试验已于6月16日全部完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7月7日下午在天津召开了2011年度第二批C-NCAP评价结果发布会。  相似文献   

12.
<正>"在2013年第四批C-NCAP安全实验评价中,奔腾X80以58.9分获得五星级安全评价,而且截止到2014年第三批最新碰撞测试结果发布,奔腾X80依然雄居榜首,这一得分也是《C-NCAP管理规则(2012年版)》正式实施以来史上最高得分。"2014年12月,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属的C-NCAP官方媒体评选出炉,一汽奔腾X80成功荣膺2014年度中型SUV安全车称号,"年度安全车奖",这一殊荣是中国汽车安全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奔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安全》2016,(1):102-103
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是在总结了C-NCAP评价规程、提升车辆安全性能、促进行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体育总局汽摩运动管理中心携手打造的国内首次以量产车为比赛用车的国家级赛事。  相似文献   

14.
杨絮  冯欣 《世界汽车》2007,(9):36-38
2007年7月26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2007年度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第2批车型测试结果。至此,2007年前两个季度的C-NCAP评价已完成11个车型,超出预先的计划。另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已明确表示将努  相似文献   

15.
杨絮  冯欣 《世界汽车》2007,(7):18-21
为了向公众普及汽车安全知识,提高中国汽车安全水平,促进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5月22日在北京理工大学、5月26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2007 C-NCAP高校巡展”活动。此次展示活动是继上海车展后,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碰撞试验车辆与公众的又一  相似文献   

16.
正7月12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天津发布了2018年第二批车型C-NCAP评价结果。本次发布的结果共涉及11款车型,其中,东风本田全新一代CR-V以57.5分的高分获得5星级评价,成绩是本批11款车型中最高的。对于SUV车型,安全性是消费者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全新一代CR-V以实际表现诠释了它就是理想的"C位"安全车。CR-V曾在C-NCAP历史上创"首款5+星级车"的纪录成立于2006年的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是我国权威安全评测机构,其采用比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更全面的评价体系,旨在给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2008年7月10日在天津召开了信息发布会,公布了C-NCAP 2008年度第二批7个车型的评价结果。据C-NCAP官方介绍,C-NCAP在2008年度已完成了15个车型的评价,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18.
徐飞 《世界汽车》2021,(3):86-93
2021年2月8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通过线上发布了2021年第一批C-NCAP评价结果.其中,昂科威S凭借综合得分率90.5%,获得C-NCAP五星安全评价.本文将通过对成绩的深度解读,带您领略昂科威S的全领域安全.  相似文献   

19.
唐波 《汽车与配件》2012,(26):19-21
安全性能是消费者购买汽车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乘用车而言非常成熟,有ECE系列法规要求和C-NCAP、EURO-NCAP评价。但是对于重型卡车碰撞安全性能而言,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相对于乘用车要少很多,甚至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要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卡车的安全性能。通常一款乘用车的生命周期是8年,一个汽车企业一年推出一款甚至多款全新车型;但是重型卡车的生命周期高达20年,一个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与安全》2014,(4):76-76
<正>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实施计划,经C-NCAP管理中心研究确定,由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自主申请C-NCAP评价的北京现代牌BH7200PAY型轿车(名图2.0 TOP自动旗舰型)作为2014年C-NCAP第一批正式评价车型之一,用于评价试验的车辆已经购置完毕,所购车辆相关信息如下:车型:BH7200PAY生产企业: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