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区行车不闯红灯,首先应提升不闯红灯理念,关键是如何做到"心中有红灯".其次,将路口划分为"两线一区",分析路口行车关键环节和行车要点,分别路口不同情况,制定相应行车计划.最后探讨如何执行路口行车计划,根本途径是提升司机素质,在日常路口行车中,掌握不闯红灯的本领.  相似文献   

2.
姚明 《驾驶园》2008,(11):72-73
"雾"是道路交通的大敌,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被人们称之为高速公路行车的"无情杀手",对行车极为不利,驾驶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碰撞事故。雾天安全行车有七忌:  相似文献   

3.
汽车技术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尤其是转向和制动装置的工作状况对行车安全影响最大,照明和信号装置等的状况也会威胁着行车安全。因此,经常性的检查调整、合理维护、掌握故障规律、定期排查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心理活动制约着行为结果,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活动与安全行车有密切的关系。预防和克服不良心理是保证驾驶员安全行车的重要前提,必须引起各级领导、车管干部及驾驶员的高度重视。一、驾驶员易发生事故的不良心理一是好胜心理。行车时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  相似文献   

5.
地铁行车调整是地铁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深入探讨了地铁行车组织中行车调整与运营管理的相关内容。首先,分析了行车调整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包括旅客出行规律、设备维护、突发事件应对等。其次,详细阐述了编制行车图、调配运力资源、协调列车间隔等行车调整的主要内容。再次,论述了行车调整对运营管理的指导作用,如统筹车辆调度、优化运力配置、提高运能等。最后,探讨了运营管理优化对行车调整的反作用,并提出了加强数字化建设、完善应急处置等建议,以促进行车调整和运营管理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气候环境,是指各种天气和气候条件。各种天气和气候对安全行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驾驶员掌握不同天气和气候的行车规律,采取相应的操作方法是安全行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驾驶行为的产生是驾驶员通过对行车环境的感知、判断和决策,通过操控车辆运行形成的,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行车环境自然是主要的方面。通过对大量农村公路条件下的实车驾驶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在农村公路行车环境下车辆速度、三轴加速度等运行特征变化的规律,旨在探究行车环境与驾驶行为的相互关系,为提高农村公路行车环境的协调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日,75576部队认真筹划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倡导“我行车、我安全、我快乐”安全行车活动。通过部队领导辅导官兵安全行车知识,邀请地方交警传授安全行车经验、观看安全行车警示教育片、签订安全行车责任书、组织安全行车宣誓和展览亲人朋友安全行车寄语、展评个人安全行车心得体会等活动,使车勤人员在充满关怀的环境中,真切感受到了安全行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低等级公路交通环境复杂,交安设施不完备,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然而在实施一些道路条件改善措施后,甚至可能出现事故率提升、超速现象愈发严重等情况。对低等级公路来说,行车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是保障安全的重点,需对行车环境对驾驶行为及交通安全性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关注,使道路条件"供给"与驾驶行为"需求"保持一致性。研究采用GARMIN GDR35行车记录仪,在自然驾驶条件下,大量获取在低等级公路上驾驶人行车环境和行车速度的资料。根据道路线形与路面条件、周边景观绿化条件、道路附属设施条件等3类要素对行车环境进行分类,并筛选出不同环境类别下的行车速度形成数据集。然后选择高斯混合模型对数据集中速度的分布情况进行拟合,并采用EM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车环境下的行车速度主要呈双峰分布,体现了不同行车环境的协调性;当两个分布所占比例差大于0.95时,可看成是单峰正态分布,行车速度的离散性小,行车环境的协调性好;所占比例差小于0.3时,可形成弱双峰分布,行车速度离散性大,行车环境的协调性差,总体上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试验发现,行车环境不协调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低等级道路之中,在进行有关安全保障措施时,应给予行车环境协调性评估分析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夜间行车与白天驾驶有很大的不同.有的驾驶员认为夜间道路上行人少、车辆稀,行车时比较安全.实际上夜间行车造成的事故也是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多数是驾驶员不了解夜间行车的特点所造成的.为了保证夜间行车的安全,除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外,还应重点掌握以下十点:  相似文献   

11.
宋巍 《驾驶园》2010,(6):68-68
夏季往往是事故的高发期,因此,行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雨天行车稳慢当先雨天行车尽量使用二挡或三挡,且时速不要超过40公里。雨天行车更需要注意路边的行人,应减速慢行多鸣笛,耐心避让,切不可与行人或非机动车抢道。湿滑路面避免打滑的最佳做法就是慢速行驶。  相似文献   

12.
周辉 《汽车运用》2010,(8):37-37
<正>安全行车,文明行车,是每个驾驶员应遵循的原则,但在实际行车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不良驾驶习惯,会影响行车安全,值得警惕并克服。转弯时不注意后方来车在经过没有专用的左转或右转的车道时,不注意后方来车,没有打转向灯提  相似文献   

13.
雨天,路面湿滑,轮胎的抓地力时有时无,刹车距离明显增大,视线也变得模糊。保证雨中安全行车是每一位司机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新手,更需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雨天行车需从7个方面注意。1行车前准备行车前,首先需注意检查汽车的胎纹深度。如果没有专用尺子,可用随身的硬币或小木棍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4.
岐山 《汽车与安全》2010,(11):66-66
在沿海地区,台风给安全行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那么台风天如何安全行车?行车前准备要检查轮胎,虽然胎纹的报废深度是1.6毫米,但雨季用胎绝不能少于2-3毫米,最好在4毫米以上,而且胎压过低也会加剧打滑程度。行车过程中注意前方机动车动向。  相似文献   

15.
吴学平 《汽车知识》2008,(7):102-103
贴膜有助于行车安全 从专业角度看,贴膜最重要的特点是隔热。同时还可增加行车安全系数,因为太阳光投射和夜间行车时大灯的照射都非常刺眼,贴膜可以过滤强光,增强行车的安全性。尤其重要的是,当车在变速行驶时,前方车轮掀起的小石子打在车辆玻璃上,这时没有贴膜的玻璃较易破碎.而贴膜会增加玻璃的吸附作用,车内人员不至于被破碎玻璃划伤。  相似文献   

16.
汽车是由人操纵的.在行车中,掌握安全主动权的是人而不是车.因此,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要处理好5种关系,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7.
紧抓行车安全教育工作不放松。行车安全教育足汽车分队执行任务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足对安全行车事故防范于未然的基本条件,是切实打牢行车参与者重视安全的思想基础,在行车安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教育通常应结合担负的运输任务、季节特点、驾驶员素质等情况进行,其内容通常包括:第一,明确运输任务情况。要求既要明确运输任务的摹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姚明 《驾驶园》2008,(11):75-75
夜间行车,驾驶员的可视范围有限,但是有的驾驶员因为着急赶路,在车辆相对较少的夜间很容易开快车,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夜间行车需小心谨慎,千万不可大意。一般而言,夜间行车时有以下六个对策:  相似文献   

19.
行车安全是高速公路设计的重要因素,道路设计合理性直接决定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探讨了道路相关设计因素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对道路平曲线、竖曲线和坡度等线形因素,道路横断面车道布置以及道路辅助安保设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行车安全与这些因素的内在关系,并对道路的设计提出了要求,以形成高质量的高速公路设计方法,保障车辆的行车安全,并尽可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从运动学角度出发,兼顾了行车舒适性方面的要求,对安全行车间距进行了论述,给出了绝对安全行车间距、相对安全行车间距、临界安全行车间距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对心理安全行车间距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有效防止追尾事故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