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众是1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从众行为也非常普遍.从众效应直接影响驾驶人及行人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交通流特性,对于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了国内外从众行为的研究现状,从我国交通行为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提出了交通从众行为研究的机遇,并从实验手段,数据获取,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角度提出了交通从众行为研究的挑战.交通从众现象的研究在学术上可以促进心理学与交通工程的学科交叉;在理论上可完善微观交通流模型;在实践上可以为有效利用从众效应进行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对机动车-机动车交通冲突定义、交通冲突度量指标、冲突严重性判定以及交通冲突评价与预测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归纳和综述。分析表明,目前交通冲突研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传统的冲突度量指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不一致性,冲突潜在碰撞的后果严重性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交通事件分级模型和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认,冲突严重性判定存在一致性问题,交通冲突产生和发展的微观机理研究不足,缺乏真实环境下整个区域相互作用车辆精确连续轨迹追踪的数据获取手段。建议未来从以下方向进行优化:复合的改进度量指标比单一指标更为科学合理,并要考虑冲突潜在碰撞的后果严重性;统一和规范交通冲突度量指标的使用也有一定意义;需要针对多个参与者的"区域连锁冲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通过采集区域多车辆连续时空轨迹大数据,得到区域多车辆冲突时空演变模型,并进行交通冲突实时预警和干预研究;另外可通过大量精确数据量化和统一区分各级交通冲突的阈值,并验证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在不同设施对象及冲突的空间特征等方面的探索等也会丰富交通冲突研究体系;最后,以上所有的改进方向离不开高精度大范围的采集方法和高效精确的处理手段,故急需真实环境下、长时间的整个区域相互作用车辆精确连续轨迹追踪的大数据获取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国交通影响分析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使交通影响分析不断适应日趋复杂的城市交通及土地使用系统,从一种新的视角,首先对我国交通影响分析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交通影响分析理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首次提出应在建设项目的不同规划和建设阶段分别引入交通影响分析制度;应逐步在交通影响分析报告中强化交通安全评价及生活与生态环境评价内容;应尽快将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应用到交通影响分析中.这些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交通影响分析理论体系,而且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分析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分析的必要性,通过对实时交通状态进行科学分析和划分,为区域路网的交通流控制、诱导等提供交通管理决策支持。并对现有的交通状态分析方法进行评述,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视城市交通为一动力系统的基础上,以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两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对城市交通状态存在域描述和引入城市道路网利用率概念,给出了城市交通状态的图形化表示;通过对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历程曲线的分析,提出并讨论了交通供给、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的三种互动关系类型。这些内容将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部门根据城市在行车辆数量、车流状况分析预测城市交通状况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视城市交通为一动力系统的基础上,以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两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对城市交通状态存在域描述和引入城市道路网利用率概念,给出了城市交通状态的图形化表示;通过对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历程曲线的分析,提出并讨论了交通供给、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的三种互动关系类型.这些内容将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部门根据城市在行车辆数量、车流状况分析预测城市交通状况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国内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借鉴欧、美等国外先进经验,综合考虑时间与距离等影响因素,采用分担曲线模型对慢行交通进行需求预测分析,研究了快—慢交通换乘时间、距离关系及其有效结合与衔接的途径;提出了城市商业区、风景区等不同性质区域的交通规划,探讨了快—慢交通一体化交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智能运输系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主要阐述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内容和真实时间的动态交通分配,此外,还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交通系统中哪些环节需要交通信息技术进行提升,这些技术在交通系统的关系是什么,交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是我们在交通信息化规划和设计中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分析城市交通系统中交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旨在为编制顶层的交通信息化规划、确定交通信息投资方向、系统化地考虑进行交通信息系统设计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碳减排和碳循环得到了广泛关注.碳足迹的研究就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它是节能减排的基本量化参数.在碳足迹研究的基础上,对交通领域碳足迹进行专项研究,了解交通领域实现低碳化的潜力和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实现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对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回顾了交通领域的碳足迹的主要研究,介绍了碳足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国内外交通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目前交通碳足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关于交通领域的碳足迹研究都只是关注交通活动的某一方面,在对碳足迹进行研究时,应扩大研究范围,从多个角度进行,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交通检测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宋颖华 《公路》2000,(9):34-37
分析、总结和比较了各类交通检测器的原理、性能和特点,阐述了交通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发展方向以及采用视频检测技术的车辆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媒体收集的各类交通信息构成了丰富的交通舆情,充分挖掘舆情中所蕴含的信息对宏观掌控交通问题的发展变化、制定全面的交通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网络论坛、热线电话及交通广播听众路况播报的文本数据,采用多种文本挖掘方法研究交通舆情价值.文本数据预处理后,利用SVM模型进行交通舆情主题自动分类,并通过对应分析探究不同数据源的舆情特点及其差异,基于Apriori算法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关键词隐含的交通现象,另外,使用共现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挖掘舆情所反映的交通问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对姑苏区投诉数据和苏州交通广播微信路况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姑苏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的投诉最多;通过不同渠道反映的舆情内容有明显差异;道路改造后,实施新的交通管理方案时会引发较多的争议和抱怨.此外,通过文本挖掘还发现了苏州市早高峰由西向东方向拥堵严重,晚高峰时各方向均较为拥堵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惠州市是广东省旅游热点城市,以巽寮湾为代表的滨海旅游近年愈受青睐。但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区内旅游交通问题不断产生。以惠州市巽寮湾交通拥堵及旅游交通特征分析为基础,归纳总结景区交通拥堵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巽寮湾旅游区合理的旅游交通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交通向生态、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并提出外部交通、内外转换和内部交通三层次景区交通改善思路,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以缓解旅游景区交通压力,提升游客在途旅行体验。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半幅封闭施工区交通特性与交通冲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半幅封闭施工区的交通特性和交通冲突特性开展研究.以交通流参数调查和交通冲突调查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施工区上游过渡段车辆的排队特征,标定了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的爱尔朗模型;分析了施工区各组成区段的速度分布特征,确定了基于统计分布原理的各区段限速范围;总结了施工区交通冲突的种类,给出了基于距离碰撞时间的追尾冲突严重程度判别方法,建立了基于负二项分布的追尾冲突预测模型.最后,应用VISSIM软件开展了施工区交通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车辆排队特征所确定的施工区上游过渡段合理长度应在45~70m之间;施工区各区段的限速值应根据交通量设定;在相同交通量水平下当限速值高于50km·h-1时,交通冲突数量会随着限速值提高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数学模型在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及尚存在的问题。和简单介绍数学模型的概念之后,结合数学模型的建立、使用过程,详细论述数学模型在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交通机动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普遍饱受交通拥堵、交通污染和交通安全问题的困扰。绿色交通作为新的交通发展方向,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救命稻草。分析武汉市交通现状及问题,提出武汉市绿色交通的建设必须构建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出行模式,给出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发展的建议,为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判别城市快速路交织区的交通状态,实现交通控制策略的优化决策,基于投影寻踪模型与k-means聚类算法,研究了一种新的交通状态判别方法.以交通状态的量化分析为目标,考虑投影寻踪模型的特性,定义了交通状态系数;根据类内聚集度与异类间散度的分析,建立了聚类效果评价系数表达式;应用推导的改进式遗传算法,结合k-means聚类算法,计算获得最优投影方向与聚类中心;应用最优投影方向将新观测的交通流数据转化为交通状态系数,判定欧式距离最小的聚类中心,获得相对应的交通流状态.新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对专家经验的依赖性,解决了熵权法对小概率事件信息熵的过量估计问题,并改进了投影寻踪模型的聚类效果评价系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状态判别准确率为96.63%,较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算法分别提高了5.58% 和7.01%,能够准确判别交织区交通流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交通影响分析中基于时间的交通影响范围量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影响分析(TrafficImpactAnalysis,简称TIA)已成为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建设项目审批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交通影响范围的量化是交通影响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交通影响范围的确定采取主观方法,本文选取出行时间作为综合评价交通影响范围指标,通过道路时间路阻函数,结合实例论述了基于时间的交通影响分析的方法T TIA,并对交通规划软件TRIPS实现该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动态状态交通分配模型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态交通分配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交通状况,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计算复杂、计算量大。本文基于动态用户状态均衡条件下,提出一种动态和静态交通分配的折衷方案———动态状态交通分配模型,给出了该模型计算路段平均队列长度和平均通行时间的公式,以及动态状态交通分配算法;最后给出一个运用于正常工作日动态交通分配的例子进行模型检验及其检验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20.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是关系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了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决策变量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周转量。该模型的目标为最大化城市客运交通效率,该交通效率不是简单的各种交通方式客运周转量的函数,而是由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周转量和各种交通方式对城市客运交通效率贡献率共同决定。同时考虑客运交通结构优化过程中应满足的出行需求总量约束、可达性约束、占地约束、能耗约束、环境容量约束和各种交通方式发展规模约束等。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