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铁道部技术考察组2002年5月12-23日对加拿大混凝土结构物的修补和加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考察,主要内容包括加拿大一些公司混凝土结构物的修补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技术特点,Gemitek公司的混凝土结构物的维修保护技术,并针对如何加强我国混凝土结构物修补技术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系统归纳总结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体系形成、发展、完善的历程和高速铁路路基建设10年来在地基处理、路基结构层设计和填筑、路堤式路堑、过渡段、路基边坡支挡防护和防排水、路基结构与附属电缆沟槽和接触网支柱等基础的系统集成、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等方面变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指出正是高速铁路对路基工程刚度和变形的严苛要求,促进了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和不断进步,强化了路基结构物的建造理念,凝聚了路基结构物的生命力;同时,在非饱和土、膨胀土(岩)等方面阐释路基建设过程中仍需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希冀本文有助于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速铁路路基建造水平,增强满足列车安全、高速、舒适运营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李玉芳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5):67-70,74
研究目的:通过工程实例的综述,阐述旋喷桩的应用范围、加固原理及其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进一步论证旋喷桩是适宜既有线使用,技术可行、经济实用、便于施工、效果明显的基础加固方法。 研究方法:紧紧围绕既有运营线的特点,采用综合分析、理论计算及实例验证,从技术性、经济性、施工对既有桥梁基础的安全影响性及加固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使研究结论可信、加固效果可靠。 研究结论:旋喷桩作为一种基础加固方法,是既有运营线桥梁基础加固中适用性较广、施工较为方便、对既有基础影响较小、加固效果较好、较为经济的一种加固方法,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孟庆伶 《铁道建筑》2007,(10):102-102
“铁路结构物设计标准及解释(变位限制)”(以下称变位限制标准),已于2006年1月由日本国土交通省铁道局颁布,供新建铁路结构物的设计使用。此前,关于铁路结构物的变位限制条文,分散在钢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物、混凝土结构物及耐震设计等设计标准中。这次将以往的有关规定重新评  相似文献   

5.
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对原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某既有办公楼为研究对象,根据工程需要,对其进行加层改造及抗震加固设计。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运用SATWE软件对加固前办公楼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原结构部分桩基承载力不足,最大位移比和最大层间位移比已不能满足现行标准规范抗震设计要求。通过采用在适当位置增设钢结构支撑的方法,加固后办公楼经计算各项指标均能满足抗震设计要求,证明该方法不仅可有效解决既有结构刚度相差过大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桩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适时、有效地对铁路设备进行维修管理,日本铁路开发了各类设备重点部位的状态监视方法,以及监视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设计方法。1高架结构物状态监视在桥墩上设置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加速度功率谱分布的方法评价桥墩和基础的健全度。在支座上设置位移计,持续测定温度变化和过车时的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使用碳纤维材料加固烟囱,桥墩的施工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彭伟 《铁道建筑》2003,(2):50-52
分析现有建筑物损伤累积后的安全度,提出现有建筑物剩余安全度的预测方法,为确定现有建筑物在考虑经济性前提下的维修和加固方案以及继续使用所需要的检测时间间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盾构隧道侧穿邻近建筑物工程中隔离桩的沉降控制效果,以杭州市某侧穿邻近建筑物施工区段为例,基于FLAC3D软件建立有限差分模型对隔离桩加固下的建筑物基础进行确定性分析,同时结合均匀设计方法、响应面法和有限差数值模拟分析法耦合蒙特卡罗算法开展可靠度分析,以评估隔离桩的加固成效。通过对比有、无隔离桩两种工况,结合确定性分析和可靠度分析结果,评估隔离桩对盾构侧穿邻近建筑物引起的基础沉降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隔离桩能有效减小盾构施工引起的建筑物基础竖向位移,且离隔离桩越近,建筑物基础的沉降控制效果越好;在考虑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不确定性分析中,设置隔离桩不仅可以减小基础沉降数值,还能降低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方法相比,可靠度分析方法考虑了参数的不确定性,能更合理地描述隔离桩加固结构的安全性。本评估法可以作为评估盾构隧道开挖工程控制措施安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铁路》2008,(4):76
为保证城市内狭小地点的施工效果和环保性要求,日本铁路综研所提出了使用能确保抗震性和承载性的板桩基础,通过模型试验可验证该种基础的承载性能、水平阻抗性能和抗震性能。板桩基础采用直接基础与板桩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对象为6m高的单线铁路高架桥。试验结果:(1)水平载荷-水平变位关系(P-δ曲线);(2)基脚底面地基反作用力的分布;(3)板桩轴向力的分布;(4)前背面板桩的弯曲力矩。关于抗震设计模型的仿真分析述及:(1)抗震设计模型的建立;(2)分析结果和验证。  相似文献   

11.
索晓明 《铁道勘察》2005,31(2):62-64
北京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西北风道的设计位置距天坛公园既有建筑物过近,无法采用常规的加固隔离技术。为确保建筑物及地铁结构的安全,采用了树根桩加固技术对该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介绍了树根桩加固建筑物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工艺。通过施工验证,该建筑物及地铁风道沉降量均在设计规定范围内,变形规律也与设计计算相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叙述了混凝土结构物劣化损伤的种类和发生的原因以及是否需要修补和补强的判断标准,还介绍了几种修补材料和补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祥 《铁道工程学报》2021,(2):19-22,29
研究目的:微型桩在基础置换、建筑物加固、挡土加固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微型桩的设计和计算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其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还不明确,规范也没有给出相关的规定.本文对微型桩治理滑坡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其治理的效果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论:(1)微型桩治理滑坡具有施工灵活、施工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对于地形受...  相似文献   

14.
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在客运专线复合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宝和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7):33-37,66
研究目的: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在客运专线复合地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通过武广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应用于松软土复合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从施工方法选择,工艺流程设计,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对强夯及强夯置换施工技术在客运专线铁路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性应用研究。研究结果:综合考虑施工机械的性能及适宜地质条件,在新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内选择典型区段分别进行强夯、强夯置换工艺试验以及夯前夯后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确定强夯与强夯置换工艺在新建武广客运专线近似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总结完善近似地质条件下施工工艺和经验,确定了相关工艺参数及检测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承载力和设计变形值要求,能较好地控制工后沉降,加固效果明显,经济可行。研究结论:夯击能是强夯及强夯置换工艺中决定加固深度的重要指标,强夯及强夯置换加固处理粘性土特别是饱和粘性土均需要合理的间歇时间,强夯及强夯置换适用于客运专线复合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振动和噪声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中产生振动、噪声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从线路设计、轨道结构设计、建筑物基础以及施工和维修养护等四方面降低振动和噪声的技术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震时地基土产生液化将会使地基土的强度或刚度降低,从而导致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本文根据国家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及欧洲规范《结构抗震设计》(BS EN1998-5:2004)为基础对各规范中关于地基土砂土液化判别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一带一路"上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欧规范中关于地基土砂土液化的判别都考虑了地下水埋深、砂土埋深及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影响,但欧标多考虑了上覆土层有效应力的影响。通过对国标与欧标关于地基土砂土液化的研究,为今后欧洲市场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土钉墙技术进行边坡加固已被广泛采用,结合庐山铁路疗养院边坡防护工程,介绍土钉墙加固技术的设计方法、土钉墙内部稳定验算和外部整体稳定检算方法,强调现场施工需要信息反馈和施工监测相结合,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桩基础结构轻巧多样,便于因地制宜,适应性较强,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对结构物抗震性能至关重要的地基基础抗震理论还未形成定论。本文以连续梁为例,针对在地震作用下,分析桩基础模拟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工程实践提出了建议。研究结论:嵌固模型计算的结构整体刚度偏大,结构基本周期偏小。在地震作用下,计算的结构内力偏大,造成设计过于保守;但对结构位移估计不足,应引起重视。m法模型能较为详细地考虑桩基础与桥梁结构的共同作用,同时也能反映土体影响,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法;但建模工作量大,耗费机时。6弹簧模型可以得出与m法模型类似的结果,并且建模工作量小,适于常规设计。  相似文献   

19.
唐健 《铁道工程学报》2006,(3):40-43,78
研究目的:自主开发设计盾构可编程控制器(PLC)系统,掌握盾构国产化研究的关键技术。 研究方法:针对盾构的结构特点,进行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选型;通过对土压平衡盾构的工况、工作流程及功能要求分析,从系统设计、硬件配置、程序编写等方面对PLC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进行详细阐述,体现了检修维护方便,扩充灵活,降低造价的设计优点;从土压平衡控制、姿态控制、推进缸速度与压力协调控制等方面,对盾构的主要动作的控制原理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对盾构进行参数设置、故障诊断,远程监视、数据采集分析的基本功能。 研究结果:已基本完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为实现盾构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研究结论:对盾构可编程控制器(PLC)系统的设计研究,已列入国家“863”攻关计划,为国产盾构的开发提供了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桥涵混凝土基础表面涂刷沥青油渣防冻胀层,是青藏高原铁路多年冻土区线下结构物施工中的特殊要求。在缺乏类似的工程施工经验情况下,如何施工好桥涵基础混凝土表面沥青油渣防冻胀层,从而满足设计对防冻胀的要求,提高结构物抗御恶劣环境条件的性能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在青藏铁路线下施工中,通过对沥青油渣防冻胀层使用材料的合理选取、防冻胀技术指标测定、配合比对比试验确定、施工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反复探索研究,较好地解决了青藏高原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涵基础混凝土表面沥青油渣防冻胀层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结构物基础防冻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