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用汽车》2007,(12):46-46
倒车视线不良一直是困扰驾驶者的难题,能在倒车时知道车后状况的装备应运而生,它就是倒车雷达。从最早出现的"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的语音提示,进化到现在的倒车后视系统,给人们的驾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汽车在日常使用中的辅助配置,倒车雷达已经跃居为最实用的配置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今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而有效使用的空间越来越小。新司机和女性司机越来越多,剐蹭事情越来越多,因剐蹭引起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原来不是问题的倒车,也逐渐变成了问题,而且,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跟车和倒车,一天几次。避撞装置和倒车雷达就是能使车辆在跟车和倒车时距障碍物达到最小,天黑、雾天也不影响其性能,大大提高了人们在跟车和倒车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倒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是主要的城市交通安全隐患之一,本文针对倒车安全及障碍物检测中传统机器视觉倒车图像存在失真,以及距离感知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倒车环境障碍物测量方法.首先根据双目标定理论获取摄像头内、外参数并分析摄像头畸变情况,使用标定参数对双目图像进行校正,运用极线约束使双目图像平行共面,通过双目图像视差和三角测量原理获取图像中各目标的实际坐标,利用固定单一物体计算测量距离与实际距离间的误差,进行双目立体视觉倒车障碍物检测测量有效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摄像机横坐标与实际测量距离基本吻合,图像校正结果比较理想,图像共面且极线对齐,能有效检测出后方障碍物,并有效提高倒车环境感知能力和倒车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4.
机车司机工作状态识别监督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铁路交通安全中出现事故的原因;研制了机车司机工作状态监督系统;采用肤色模板和脸部特征对司机是否在座位上正确就坐进行检测;采用人脸识别的方法对司机值乘中的工作状态进行识别,对发呆和睡眠状态及时进行报警。线路试验表明,此系统的识别率高,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发布公告,珠穆朗玛峰高程新数据为8844.43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从2005年3月起正式开始对珠穆朗玛峰进行的高程测量,除传统的测量方法外,还应用了冰雪深雷达探测、GPS观测等现代高科技测量仪器设备,相比1975年的测量,高程数据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6.
1.镜面新技术镜子是光学反射式汽车后视装置中的核心零件,镜面又是它的关键部位。为提高行驶时超车、并线、转弯、倒车或高速行驶时的安全系数,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同时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它最低应能满足以下要求:正确鲜明地反映物象,不变形或变形小;足够的后视视野,后视范围尽可能的大,最好能消除盲区;在雨、雾、  相似文献   

7.
雁绒 《交通与运输》2010,26(3):64-65
“跟车”虽然是汽车驾驶中最常见的状态,却也有很多经验和技巧值得总结。 一、高速跟车以车速定车距 在高速公路上有的司机跟车距离非常近,甚至与前车只隔一二十米,同时还不停地闪灯逼迫前车,造成前车的紧张感,这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汽车安全状况的CST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状态与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之间的联系,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整体水平,提出了基于汽车安全状况的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CST)控制系统思想.即以单片机控制技术为核心,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实时检测,判断制动系统安全状况,利用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本车与前方车辆(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运用行车安全距离模型以确定本车的安全状态,一旦发现制动失效和制动不良,或距离超出安全范围时,则立即将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推出至全伸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当制动系统完好或安全隐患不复存在时,则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自动回缩,实现根据汽车所处的安全状况自动确定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9.
正三、实用技能33.如何路边泊车倒进车位:先向前开一点,让车尾与前车车尾对齐,两车相距1米左右,停车;原地往右打满方向盘,以45°角慢退,等到差不多入位过半,本车车头与前车车尾齐平时,迅速将方向盘向反方向打满,慢慢后退,摆正车身,车就基本停好了。在倒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车的右后角与路间的距离,还要观察右前侧与前车车尾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公路地下界面探测雷达,结合实例,对LTD-R1探测雷达工作原理及其在公路质检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得出该质检方法切实可行、误差低、可靠性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速公路存在的病害,详细介绍路面破损图像识别技术、路用探地雷达探测技术、GIS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维一体化"公路病害无损检测的概念、这对提高高速公路检测效率、确保公路正常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新建道路质量的检测任务日益加重;同时在道路的后期维护过程中,路况质量评价的工作量也会急剧增大,在不影响正常车辆行驶及不破坏路面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为准确控制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评价公路的运营使用情况,采用高科技的无损检测技术是必然要求. 探地雷达方法以经济、无损、快速而直观等特点成为浅部地球物理勘查的重要工具之一.雷达波频率高、波长短、分辨率高,可实现非接触性连续测量,是目前道路厚度检测的首选方法.探地雷达类似于探空雷达,它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束的反射探测地下目的体.由于高频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水平的不断提高,探地雷达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高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掩埋物的探测等众多领域,特别是在道路厚度结构无破损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检验某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桥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正常使用状况的要求,对该桥在静载作用下的挠度、应力进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桥的受力性能和正常使用状态极限承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工作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4.
依赖于钻探技术的传统高速公路隧道勘察方法,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以地质雷达方法为代表的物探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勘察手段,是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勘察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从地质雷达探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SIR-3000型地质雷达探测张桑高速公路白龙庵隧道中岩溶发育情况,成功地找出岩溶的位置及分布特点,为隧道岩溶的处治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交通及地铁事业的不断发展,隧道数量逐年增加,运营中出现的病害也屡见不鲜,但隧道建成以后用常规方法很难对衬砌质量作出系统评价.地质雷达探测利用高频电磁波对不可见目标体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和位置.文中结合工程实例,给出地质雷达的原理及其探测方法,包括测线布置、数据采集和图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质雷达可以精确探测衬砌厚度、衬砌的不密实、背后空洞和积水等情况;证实了地质雷达技术在隧道质量检测中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上风电场对航海雷达探测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会对船上雷达和岸基雷达的观测造成影响,由此对通航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雷达性能参数和雷达绕射理论对回波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研究风电项目对航海雷达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雷达与风机距离在200 m以上时,阴影区对雷达观测的影响很小,但是雷达观测和跟踪风电场内部和周围的物标存在较大困难.  相似文献   

17.
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岩溶富水地区,探测溶洞的存在和水量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的经济、工期等,更是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重庆南山隧道岩溶富水区的应用为例,分析了TGP206预报系统、探地雷达及超前地质钻孔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预报工作,总结了各个预报手段的特点.最后,将预报结果和实际开挖揭露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综合探测技术在隧道地质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双电阻直流电流采样在变频控制器高频状态下存在的采样盲区问题,对双电阻交流电流采样方法进行研究,论证其采样后的交流电值可以通过滑模观测器的运算,达到控制电机输出转矩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双电阻交流电流采样方法避免了电流采样在高频区域中出现的盲区问题,提高了采样电流的精确度,使系统的输出转矩更加平稳,转矩波动范围更小.  相似文献   

19.
"人-机-环境"是水面交通安全学的基础模型,水面环境探测是该模型的重要组成要素,利用雷达和AIS(自动识别系统)可以对目标位置进行探测,而视频监控对目标种类以及行为识别有显著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近岸水域联合监控系统,系统以雷达、AIS设备支持的近岸监控基站为数据中心,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以基站探测参数引导辖区监控云台视轴...  相似文献   

20.
考虑司机室保护框在加工制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塑性变形的影响,根据极限状态实验要求,建立极限状态函数和刚度可靠性分析模型,利用蒙特卡洛-响应面混合模拟法计算其刚度可靠度.在此基础上,以司机室保护框结构的总质量和塑性变形最小为目标,刚度可靠度大于99%为约束,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进行尺寸优化,获得最佳的板材厚度组合.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司机室保护框结构不仅满足可靠性要求并且兼顾了轻量化,取得了较好的优化效果,为其结构改进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