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地铁4号线是广州市第一条集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系统,其中高架线总长超过25km双线。高架段区段采用预制混凝土板式道床,在我国城市轨道中尚属首次。介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道床板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厂内储存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机场线的满载率,兼顾机场乘客和沿线乘客的出行需求,考虑到机场线市中心区段与郊区区段客流密度相差大的特点,提出市区与郊区分段开行快慢车的停站方案。建立以机场乘客节省时间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快慢车优化模型,对机场线郊区区段快车停站位置进行优化。并对连接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和市中心的上海地铁2号线进行快慢车停站方案的优化。结果显示,开行快慢车不仅可节省机场乘客的旅行时间,保证列车满载率,还能节省一定的工程成本,具有较大的优化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机场线的满载率,兼顾机场乘客和沿线乘客的出行需求,考虑到机场线市中心区段与郊区区段客流密度相差大的特点,提出市区与郊区分段开行快慢车的停站方案。建立以机场乘客节省时间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快慢车优化模型,对机场线郊区区段快车停站位置进行优化。并对连接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和市中心的上海地铁2号线进行快慢车停站方案的优化。结果显示,开行快慢车不仅可节省机场乘客的旅行时间,保证列车满载率,还能节省一定的工程成本,具有较大的优化效益。  相似文献   

4.
以石家庄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的运营现状为背景,重点分析1号线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号线南村站—福泽站区段列车的运能利用率较低,断面客流分布极不均衡。文章分别从大小交路开行区段、行车间隔的设定、优化效果和客运组织4个方面对1号线采用的大小交路开行方案进行研究,为1号线行车组织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高架车站的设计实践和通车运营后的情况,阐述道路中间修建高架车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重点探讨高架车站设计中的一些焦点问题,提出高架线路在用地规划控制之初就应考虑布设于道路一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国内资讯     
<正>广州地铁1 4号线一期获批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及知识城支线工程可行性报告已获广东省发改委批复。14号线一期工程始于嘉禾望岗站,沿规划永石路、105国道敷设,止于从化街口,线路全长约54km。全线设13座车站,其中高架站7座。知识城支线工程始于新和站,沿九龙大道敷设,止于镇龙,线路长约22k m,设9座车站(不含新和站)。其中,14号线一期建成开通后可采用快慢车模式运行。14号线一期在嘉禾望岗站与2、3号线换乘、在新和站与知识城支线换乘;知识城支线在镇龙站与21号线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市发改委日前批复《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4号线全长39.1km,设31座车站,由嘉定封浜至浦东金桥,途经嘉定区、普陀区、静安区、黄浦区、浦东新区,横贯上海东西5区。建成后的14号线将成为上海最后1条大规模穿越市中心的线路。14号线计划采用大小交路运营模式,其中,真新新村站-蓝天路站设计为小交路区段。按照规划,14号线有望于2014年  相似文献   

8.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对于城市高架轨道景观评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为此需首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专家和公众认同的景观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本文选用“目标—指标层次结构”模式,就是AHP层次分析方法,从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2个方面去构建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并以重庆轻轨2号线中的2个有代表性的区段景观,对该体系进行验证。研究结论:经实例验证,本文建立的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能够具体体现出高架轨道景观的差异性,并能反映具体差异点及差异程度。可明确量化地反映高架轨道交通的景观评价等级和其中单项指标的景观等级,并具有可比性,其结果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实际情况,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段高架车站的结构设计问题.对车站独柱大悬臂桥墩结构进行内力变形控制和结构整体动力特性分析,总结该形式车站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控制关键,为类似的高架车站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京地铁2号线东延规划设计对整条线路的景观进行总体性的把握和控制,建成通车4年以来景观环境方面反响良好。对东延线实例进行分析,提出高架线景观设计要契入场所,融于环境;把握尺度,控制体量;开敞通透,观赏风景;规划配合,管理到位。给高架线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