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侧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脊柱内镜术式之一,历经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TESSYS技术、偏心环锯技术、可视化成形技术、全可视化内镜技术和开放式手术视角下的脊柱内镜技术等一系列理念创新和变革,跻身易为医师理解和掌握、手术疗效确切、适应证广泛的脊柱领域主流术式行列,并进一步凭借人工智能、各类导航等高科技技术的引入,形成兼容并包的技术集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微创脊柱外科在过去2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观念和方式的转变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受益。然而,微创脊柱外科的探索和发展从未止步,中国微创技术外科正在积极寻求从传统脊柱微创技术(T-MISS)到数字脊柱微创技术(D-MISS)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简要回顾了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代表性技术,同时对中国及世界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微创脊柱医生的不懈努力,微创腰椎技术在本世纪发展迅速,获得患者和医生广泛认同,并已使用于临床。然而,目前腰椎微创手术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指南,各种各样的手术技巧和治疗策略更多依赖于术者的培训经历和手术经验。本文简要回顾了微创腰椎外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微创腰椎技术发展中的挑战与未来的技术方向,从而使更多的脊柱医生快速掌握微创脊柱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微创腰椎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End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31例行Endo-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均行脊柱内镜镜下融合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34.80±34.98)min,术中出血量(100.13±18.49)mL,住院时间(6.65±0.17)d,随访时间6~18(14±2.3)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发生血肿压迫,立即切开清除血肿后痊愈;2例患者发生类脊髓高压症,卧床休息后痊愈。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症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1例患者围术期VAS评分、ODI指数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ndo-LIF术短期临床效果好,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腰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本团队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内镜术式以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包括经颈椎前路、后路及侧方入路在内的术式,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临床常见的颈椎病。对于合并有颈椎序列异常和稳定性差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内镜手术重建治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学习先进经验、完善技术并进行推广,最终实现国人在国内就可以接受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的心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哑铃肿瘤的个体化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临床资料,依据Toyama肿瘤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结合患者术前、术中脊柱失稳因素实施脊柱内固定。对比术前、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椎管哑铃肿瘤均达到了一期全切。其中,神经鞘瘤20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脊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加重。术后1月ASIA感觉评分为(219.34±1.62)分,ASIA运动评分为(98.61±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随访6~52个月,平均2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依据椎管哑铃肿瘤特点分型并制订个体化的手术入路,结合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达到肿瘤的一期全切;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对于预防患者术后脊柱畸形,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麻或者全麻下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入院行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40例患者)和全麻组(3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发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指标,评估两者围手术期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23/17 vs. 20/18)、年龄[(38.45±13.59 vs. 37.39±13.35)岁]、术前VAS疼痛评分(7.05±1.32 vs. 6.95±1.47)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长为(83.57±13.24 vs. 86.28±15.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局麻组在术后1 d、1个月及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05±1.34、1.90±0.98与1.80±1.09,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麻组在上述3个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24±2.01、2.03±1.20与1.59±1.31,较术前也明显降低(P<0.001),但与局麻组在相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的住院时间[(2.93±0.92)d]与住院费用[(29 397.97±1 398.09)元]较全麻组分别降低25.8%与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或全麻下行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均良好,局麻下手术患者的总体费用低于全麻组,住院时间也更短。  相似文献   

8.
脊柱神经外科是一门神经外科与骨科的交叉学科。我国的脊柱神经外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地域发展极不平衡。本文客观评价了中国脊柱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脊柱稳定性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临床上常用的一些保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呼吁神经外科医师应该重视脊柱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的学习和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D-FEA)比较全脊柱内镜下行不同范围及部位椎间孔成形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第5腰椎(腰5,L_5)完整模型M0并依次模拟腰椎全脊柱内镜应用下将L_5左侧上关节突进行尖部切除和内侧1/4、2/4、3/4和4/4分级切除获得模型M1、M2、M3、M4、M5。对不同模型施加正常生理载荷,记录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及左、右侧旋6个工作状态下(工况)的位移。再将各切除模型与未切除组M0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本实验所建立腰4-腰5(L_4-L_5)节段三维有限模型有效,各工况下的椎体活动度(ROM)处于正常值区间内。与未切除组M0相比,M1在前屈载荷下RO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2在前屈、后伸载荷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3及M4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载荷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5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右旋载荷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切除组M0相比,M1在前屈载荷下的L_4-L_5椎间盘应力最大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2在前屈、左右旋转载荷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3、M4、M5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载荷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椎间孔成形时,切除腰椎单侧单节段上关节突尖部或内侧1/4即会影响腰椎稳定性且增加腰椎活动时椎间盘应力最大值,当切除1/2及以上时明显破坏腰椎生物力学。这提示在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形时应尽量保护上关节突,以避免手术破坏腰椎正常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减压术治疗腰5-骶1(L_5-S_1)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诊断为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患者,根据前瞻、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TD),B组患者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ID),手术由本中心同一高年资、脊柱内镜技术成熟的外科医师完成。记录手术时间、C臂放射次数、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 Nab疗效。通过CT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年骨性侧隐窝角度。结果共95例患者(A组:n=48;B组:n=47)符合条件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C臂放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的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骨性侧隐窝角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与PETD是治疗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均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