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敦煌本"咒愿文"为民间婚礼仪式应用文,是婚礼仪式中来宾向新郎、新娘表达良好祝愿的祝词文本,属于民间口诵体文学,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语言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气流畅、连贯,有强烈的现场感。这种文体在传世本中很少见到,因此,有着填补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空白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医学的角度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鲁迅是一位"疾病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当年弃医从文,开始了"为人生"的文学道路,要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病理学知识,成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重要资源,也形成他文学启蒙的思维和体验.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疾病的描述和引申随处可见,他的疾病意识既是自然病体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对周作人文学观的介绍看,人们对周作人文学观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1.人的文学概念主要是强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却被人们当成是悲天悯人式的同情;2.平民文学并不是专门做给平民看的,批评家却要梳理它与工农兵文学的一致;3.言志与载道都是为了强调独创与个性,人们却认为二者存在根本对立,并狭隘地把言志当成是抒情。  相似文献   

4.
摘要南北宋之际始以"正变"论诗,不同时代、不同批评者对诗歌的正体、变调认识不同,反映人们的诗歌观念随时而变。诗歌发展本是"因时递变"的过程,"变"又分为"正变"和"大变"。"正变"重视表达方式的合乎传统和规律,"大变"者则可能以牺牲形式为代价而追求"意"的自由表达,这种创作往往被视为"非本色",尤以韩愈、苏轼和杨万里为典型。"大变"对诗歌发展进程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却往往不能为当时或后世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天才诗人超越时代的写作注定要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鲁迅关于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学术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体现了他在今天与鲁迅当年不同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阐释.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古已有之,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均为本文作者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人们在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后有可能滋生出一种新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所要消解的.因此提倡一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倒可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确保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中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8.
论《尚书》“命”体及其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中的"命"体都是册命之文,册命之文是因册命制度而生成的,册命有着繁缛的礼仪过程,因而,"命"体之文均显示出三段式的仪式性结构模式.册命之文是经过两次书写而形成的,具有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之分.原生形态的册命之文,体现的是一种君臣之间权责契约式的关系;而次生形态的册命之文,体现的则是一种人祖之间归美和福佑的关系.册命之文,在西周宣王时代,因献祭祖先时诵读和记忆的需要,渐次由散体形态发展为韵体形态,这对后世的韵体铭文的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作为《文心雕龙》最关键的文论术语,语义内涵与范畴结构非常丰富,导致各种各样的翻译偏离。文章在分析《文心雕龙》“文”的概念内涵与范畴结构的叠合性的基础上,一方面考察深度翻译对宇文所安英译《文心雕龙》中“文”的概念偏离的调适作用,另一方面阐释宇文译本的深度翻译在文化经典外译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史.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经受的特殊语境,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不断遭遇强调和放大,而文学的审美艺术性却持续遭受遮蔽和贬抑.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参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建构,制造了消费主义"现代神话",孕生了多元共生、异质呈现的"新意识形态"."新意识形态"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通过传媒无所不能的神话演绎,解构了旧意识形态历史存在的合法性."新意识形态"文学语境导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文学生态表现为多元流向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三种广义凸性”一文的注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文[1]中的定理5.1的证明过程是错误的,并给出了一个引理,定理的正确的证明和一个推论.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一生交游甚广,创作颇丰,写有大量的书序文。其书序写作别具匠心地将表现重心由传统书序文以"序书"为主转向"叙人"为主,并将创作者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其人格魅力,从而揭示出所序文本风格之渊源。彰显了其"人成文名,文显人声"的书序文创作理念,形成了"人文互证"的书序文创作特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正三月的风悄悄地吹绿江南岸,三月的雨静静地滋润茉莉香,三月的阳光默默地沐浴着苏醒的大千世界。春天是清澈的,春天是明媚的,春天是绚丽的,就如同那些或简约,或大气,或优雅的女子,焕发着迷人的气息。春姑娘来了,给大地披上了绿装,让万物开始复苏。东部公交三分公司五车队,也有这样一位"公交女神",她如同宜人的春风,如同细腻的春雨,如同和煦的春日,让车队一片欣欣向荣。这名"公交女神"叫文金歌,是三分公司五车队的质管员,她从开线的稽查员,到如今优秀车队的质管员,13个春夏秋冬,她一直在这里默默坚守,辛勤付出。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的理论,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也是历代诗歌批评史讨论的对象,并且贯穿于历代诗歌的创作实际中.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诗可以群"从"兴"、"观"、"怨"中割裂开来,导致人们忽视了"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与先秦时代文学活动的关系."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反映了先秦时期文学活动的集体性.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觉醒的时间问题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5.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是经营者的共识.一个经济效益上乘的企业,必然拥有一支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管理层和技术精良、乐于奉献的工人队伍,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无不希望留住优秀人才,作为员工也无不希望流动到有利于施展才华和发展前途的企业.人才使用中的"留"与"流"关系,已是经营者必须掌握的科学,也是兴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莫言在多部小说中对乡村儿童的人类学书写,不但深描了儿童的复杂天性,而且也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与文学虚构的增值性重复,以其不经意的语言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轻"的书写,反思乡村儿童存在与生存境遇的"重"。本文通过对这些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指出莫言以其多元的叙事艺术,细致描摹了乡村儿童这一边缘群体的多元存在。这种看似对大人眼里无足轻重的孩童的书写和全面关照,其实是作者本人不经意间对其童年创伤性经历和体验的伦理召唤。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反思了父权文化和家长制思维在养育和抚育孩子方面的文化痼疾。  相似文献   

17.
黄安基付教授所写“受迫振动方程的周期解——問題和推广”一文对于苏联学者洛强斯基与路叶合著的理論力学教程,中提出的用定積分形式表示單自由度系統受迫振动方程的周期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容易产生的問題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可以令人对这个解法得到更为明确的概念和正确的理解. 在該文的§5中还这一方法推广到具有两个以上自由变系統的受迫振动中去.我們認为对§5有进一步阐明和补充的必要,茲將个人看法簡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出"文化唐"的概念。此概念与传统以朝代史划分文学史不同的是,以文学文化史作为贯穿文学史的核心。本文旨在阐明"文化唐"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伴随科举制度的革废与白话文的兴起,晚清民初文话的传统生存场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西潮东渐的汹涌之势更加大了承继传统与寻求新变之间的张力.就晚清民初文化氛围而言,传统面临的挑战来自西学的侵入与中学内部对传统的颠覆.传统自新的步伐因这双重冲击而加快,文话中所表现出的强调传统以对抗西潮,比附西学以求自新,无一不反映出西学给文章发展带来的压力.在新的生存空间中,因应西学以应激、返观本身而自省成为文话发展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文学三分法(雅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思想观念,从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的概念、特质、研究方式三方面,具体描述和分析了两学科的重合和差异之处,发现两学科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含混不清之处。通过对两学科重合和差异处的具体描述和详细分析,重新思考当代语境下两学科如何借助其他视角和理论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