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隧道拓宽时往往采取在原有隧道之间或两侧新建隧道,形成四洞分离式隧道,以达到增加车道之目的。新建隧道洞口地形一般较为狭窄,分离式独立两隧道之间中间岩柱厚度较小,即形成小净距隧道,新建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会影响原隧道安全。通过对泉厦高速公路扩建工程苏厝隧道施工技术的介绍,阐述了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齐海锋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0):261-261,263
本工程既有隧道衬砌裂纹,漏水现象严重。为保证新建隧道施工时既有隧道运营安全,新建隧道施工前应对既有隧道进行加固维修。新建隧道施工中进行爆破振速控制,以保证既有隧道衬砌安全。新建隧道设计借鉴了既有隧道病害情况,黄土地段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鸡鸣驿隧道低洞口段设计中心深埋水沟排水,保证排水通畅不冻结。  相似文献   

3.
工程概况 西焙岭隧道为左、右分离式隧道.设计隧道左线隧道长2395m.右线隧道长2375m,属长隧道。本标段设计隧道为左、右分离式隧道.洞室最大间距约48m。  相似文献   

4.
浅谈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隧道施工中,防排水施工质量是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减少隧道病害、增加隧道寿命的关键。根据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结合四科湾隧道工程,对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路建设的兴起,公路隧道的建设也越来越广泛,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不断成熟,隧道施工方法不断在完善。为保证隧道施工更加安全,工程投资更加经济合理,对隧道进行监控测量,预报预测围岩变化情况,指导隧道施工和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公路隧道施工研究,初步探究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讨论隧道监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米均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9):139-139,142
从近几年来隧道发生的火灾事故可以得到启示,公路隧道交通的运营确实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尤其是高速公路长隧道。因此很有必要研究高速公路长隧道的安全运营管理体系,提高长隧道运营管理技术,增强长隧道运营的安全性。通过对长隧道交通事故特征、事故原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通过处理高速公路长隧道交通事故征候来减少长隧道交通事故的新理论,以提高高速公路长隧道的安全性和运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进洞关系数据是隧道控制点与隧道施工控制点间的联系纽带,通过建立隧道进洞关系数据点,可以在隧道控制点与隧道施工控制点间实现中间过渡控制,它作为进洞方向控制点,直接影响到后续隧道施工质量和进度。本文详细地论述了隧道进洞关系数据建立的必要性和建立方法。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隧道的进洞关系数据点,将会给隧道施工带来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建功营脚隧道设计施工的基本原则入手,通过分析影响营脚隧道设计中的地质条件,提出了包括隧道进出口设计、隧道土建工程设计、隧道排水系统设计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在内的营销隧道工程施工方案,希望对我国隧道施工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辉 《湖南交通科技》2014,40(4):122-125
中隔墙是连拱隧道与分离式隧道最大的区别,中隔墙的存在导致连拱隧道断面型式与分离式隧道不一样,连拱隧道施工方法也有别于分离式隧道。对连拱隧道中隔墙型式、连拱隧道施工方法、中隔墙处理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下交通工程的高速发展, 立体交叉隧道在施工期间相互影响的案例日渐增多, 由于交叉隧道施工顺序对隧道结构安全影响明显, 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依托义东高速公路东阳段双线西甑山公路隧道与上方邻近杭温高铁单线梧坞隧道的立体交叉工程, 以多线立体交叉隧道施工顺序对周边围岩及隧道结构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模拟了隧道施工过程中, 下方公路隧道先施工以及上方隧道先施工两种工况, 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下后施工隧道对先施工隧道的位移及应力的影响规律。 得出结论: 两种工况均满足隧道安全设计要求, 但上部隧道后开挖时, 其施工开挖过程对下部双线隧道的影响更小, 故对于此类立体交叉隧道而言, 选用先下后上的施工顺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拉格朗日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Job-Shop 调度角度出发,以列车为待加工的“工件”,将车站接车进路、 到发线和发车进路看作“加工机器”,列车在车站的走行与停站看做不同的“作业工序”, 把高速铁路车站作业问题抽象成Job-Shop 车间调度优化,以设备能力、冲突进路、停站时 间为空间和时间约束,以最小化到发线的占用时间为优化目标,建立高速铁路车站作业 优化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松弛原模型的约束条件,建立车站技术作业问题的拉格朗日 对偶松弛问题,设计了高速铁路车站作业优化模型算法.并以高速铁路的某一车站为实例 进行验证,实例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化解车站作业进路冲突和实现到发线运用时间 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引入既有枢纽客运站的布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高速铁路的特点、运输组织模式、枢纽内客运站分工、旅客换乘需求以及运营管理体制、引入线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分析,论述了高速铁路引入既有铁路枢纽客运站方案与城市位置、性质、规模及城市规划发展的关系;并对引入方式与既有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适应中国高速铁路引入既有枢纽客运站布局的比选类型和建议。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策克铁路口岸建成之后,进出口作业量大幅提高。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通关速度,保证进出口贸易的顺畅。从建设策克铁路口岸信息平台的需求、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信息平台的总体规划布局,并指明其对策克铁路口岸进出口作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复杂高铁站作业计划的编制质量是影响整个路网运输能效发挥的重要因素,为快速编制高质量车站作业计划,分析了各类列车在车站列车和调车作业,构建列车作业链,并描述车站作业计划优化问题的本质,结合车站布局和轨道电路分布,构建基于微观层面的车站作业计划优化模型;针对实际问题变量巨大,约束条件复杂的特点,将模型转换为对偶形式,在不需要初始解的情况下,通过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并通过基于对称性破缺规则的分支定界法快速对松弛问题的解可行化,获得可行车站作业计划。以北京南站为例测试模型和算法,计算时间不超过 20 min,对偶间隙不超过10%,计算结果无冲突,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复杂高铁站高质量列车作业计划的快速求解,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大站换乘的旅客列车开行模式及其适用条件,分析了当前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面临的新形势及直通优先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对基于大站换乘的旅客列车开行模式的主要思路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铁路客运站类别划分、铁路客流划分、旅客列车类别划分、客流集结规律、基于集结后的客流的旅客列车开行数量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基于大站换乘的旅客列车开行模式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大站规划与设计要体现方便换乘的功能、创新铁路企业客运组织理念、改变旅客出行行为,从而为采用基于大站换乘的旅客列车开行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我国大中型铁路客运站的设计和运营问题,并通过建立客运站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提出了大中型铁路客运站系统设计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鉴于铁路大型客运站行车安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从人员、设备、环境的角度出发,建立系统的事故树,然后再将其转换为Petri网模型.提出了利用Petri网的关联矩阵求解系统最小割集的方法,并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临界重要度系数.以某车站发生列车冒进信号事故为例,建立了事故系统的Petri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etri网能够更加清晰和准确地描述客运站行车事故过程,计算得到的结果反映了客运站目前的行车状况.  相似文献   

18.
刘旭  吴强  付雷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11(1):115-116,119
针对铁路车站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信息发布中存在的问题,以“蓝牙”技术在国外车站中的应用作为引入点,详细分析蓝牙技术特性及经济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车站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应用原理、硬件/软件结构、应用结构等方面给出相关的解决和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铁路技术站作业系统仿真的特点及方法,分析了传统离散事件仿真策略在铁路车站作业仿真中应用中的适用性及缺点,提出了适合该系统的多进程关键活动扫描的系统仿真策略,该策略关系清晰、效率高、过程中没有无效等待,同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列车进路排列模型。该仿真策略及进路排列模型适合于以能力最大化为要求的铁路车站作业运营仿真。该方法在客运专线车站作业仿真系统中得以实现且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发展的方向。纵观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铁路的快速通道,高速铁路起讫点和经由点都位于既有大城市的铁路枢纽。因此,从枢纽车站、线路、疏解设备以及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等角度出发,有关高速铁路引入对既有铁路枢纽及枢纽城市的影响的系统分析,可为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规划及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