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美国州域交通模型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其建设与应用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从而应对日益蔓延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首先,介绍美国州域交通模型概念及其框架结构,从模型开发、分类、应用等方面系统梳理典型模型的特点与不足。其次,以马里兰州为例介绍州域交通模型的具体应用。最后,为中国省域交通模型建模与应用提出建议,包括明确负责单位、建设专项经费、融合多部门来源交通信息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MD模型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出行时间、费用、安全、方便和舒适等5个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完善了出行牺牲量的量化方法,加入了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的量化指标及其量化方法;建立了基于改进的MD模型的区域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方法,并提出了预测流程及预测模型中关键变量的求解算法;以沪宁通道内客运方式分担率的预测为实例,对比分析了改进前后MD模型及Logit模型的预测结果。验证了改进后MD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区域交通方式选择过程,预测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有它内在的规律性,中小城市特别是近郊小城市交通发展不能照搬大城市经验,应找到一条实事求是的自身发展路径。在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城镇化质量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以成都市近郊小城市新繁镇为例,从机动化水平、交通模式、道路网络与交通管理等方面系统梳理近郊中小城市交通现状特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交通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近郊小城市交通组织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7.
8.
我国中小城市交通特征分析及交通规划--以中山市小榄镇和温州乐清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小榄镇、乐清市和杭州市3个城市新近进行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交通特征不同之处,然后从交通结构和交通设施两个方面提出了在进行中小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以期引起交通规划者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交通规划对环境影响评价中交通排放的定量评估要求,分析了交通规划阶段对交通排放模型的需求。根据对交通排放测算模型和其与交通规划模型的对接研究,设计了中国机动车排放模型(China Vehicle Emission Model, CVEM) 在交通规划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从模型结构和参数设置、排放因子修正和与交通规划模型对接方法三方面展开。其中,对接方法根据交通规划模型输出结果为交通量或周转量分开进行设计。最后,以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为例,应用CVEM排放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排放评估。结果显示:CVEM排放模型能够反映成渝城市群不同规划方案的排放评估差异。污染物排放总量随着方案中公路运输周转量占比的降低而降低。利用交通排放的空间分布,可以分线路、分客货运测算污染物排放,从而能进一步结合规划方案开展交通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通环境容量的区域交通动态调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为了保护城市空气质量,同时尽量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应该把控制机动车排放和改善道路通行效率结合起来考虑.针对此问题,本文引入交通环境容量和宏观交通基本图,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来描述区域机动车排放和路网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动态交通调控机制降低重点区域内的交通排放总量.本文将该调控理论应用于南京某路网的管理过程中,仿真结果显示,交通环境控制效果比较显著,同时道路通行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文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城市区域交通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面对绿色交通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种种障碍,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例,提出以规划目标、功能规划、系统规划为核心的规划方法框架。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出行距离合理、出行结构可持续和服务高效为国标,论述了如何引导人们的活动模式及出行方式选择的3大策略。在系统规划层面,对中新生态域的慢行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以及机动交通系统规划进行分析。最后,以停车泊位共享为例,探讨了生态城的绿色交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地方城市交通科学地规划建模,给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系统总结了我国城
市交通规划模型理论与方法体系、交通规划主流软件工具、模型的数据需求与调查、部分城市的交通规划模型体系特点及典型应用方向。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模型研究应用现状的系统梳理,围绕城市交通数学模型、交通调查、数据、模型师等要素,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模型的发展提出建议,包括建立完整的交通规划模型体系,注重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动态模型和实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定期开展交通调查,升级优化城市交通模型体系;充分将交通大数据挖掘与传统交通调查方法优势互补,获取可靠全面的交通基础数据;重视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方面的人才队伍
的培养,建立数据交换和技术交流平台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区域路网的完善,其承载的道路运输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因地制宜,实现区域与运输业阶段性的协调决策,进而保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优化资源配置。这些分析的实现需要合适的评价方法对道路运输业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能对投入、产出要素进行量化控制。本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es,简称DEA方法),采用CCR模型(Charnes,Cooper and Rhodes Model)以各区域道路运输为决策单元;构筑各区域道路运输生产前沿面,评价各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各要素投入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停车换乘需求分析与定价方法——以上海市轨道交通停车换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充分利用已建停车换乘设施的能力,又不会由于需求太大在换乘点产生拥堵是政策制定者和P+R停车场(库)运营者的一个挑战。选取上海市地铁1号线两个车站和9号线1个车站进行停车换乘需求行为调查,分析P+R潜在使用者的行为特性,得出换乘点停车费用是影响出行者选择停车换乘的一个重要因素,可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停车换乘选择行为。将换乘点停车费用作为变量构建停车换乘选择Logit模型,得到停车换乘分担率与换乘点停车收费的函数关系。以上海市地铁莘庄站为例,将相关数据和目标分担率代入模型,反推得到其停车收费标准为5元·次^-1。 相似文献
15.
非机动车廊道布局规划——以杭州市非机动车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非机动车道网规划达到机非分流、便捷高效的目标,以杭州市为例,对廊道布局规划进行了探讨。在非机动车交通需求预测和流量分配的基础上,结合边界条件、用地性质和面积,进行非机动车慢行区划分;通过分析各类慢行区非机动车交通特征和组织策略,提出相应的廊道网络形态;进而根据非机动车出行高发区和换乘枢纽分布确定廊道布局的控制点,基于最短路径流量分配确定廊道布局的期望走廊,参照规划和现状道路条件确定廊道布局的具体路径,依据截面流量、规范推荐和公众意愿调查确定廊道布局的合理间距;最后在控制点、期望走廊、道路条件和廊道间距分析结果引导下,得到杭州市非机动车廊道布局方案,并验证了鼓励近距离出行的规划理念同时也符合交通需求预测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依据交通承载力确定土地适宜开发强度——以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基于土地利用与交通双向互动理论,对评价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力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静态对比测算和动态模型测试相结合的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以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以《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静态对比测算中,将北京市中心城区各街区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发开强度与交通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动态模型测试中,对3种方案的道路流量、交通负荷进行了对比,在空间分布上定位不协调区域及不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7.
老城区交通系统与空间环境优化策略——以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浙江省绍兴市老城区,其交通现状和发展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传统格局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提出从交通、空间两方面统筹安排、合理组织以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提出4点交通优化策略:净化老城区过境交通;分流居民日常生活交通与旅游交通、机动交通与非机动交通;强化城市主要功能中心的联络线;加密次干路、支路路网。同时,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交通性道路和特色道路分别进行景观控制和交通管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环境,强化并突出其特色,使其成为塑造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北京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发挥轨道交通车站地区的综合效益,对现状站点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轨道交通与土地不协调问题进行剖析,借鉴TOD理论及日本、香港相关实践案例的经验,从规划设计的层面,对北京市地铁9号线花乡站地区规划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整体规划设计的思路,并从优化调整周边土地利用、创造为人行服务的交通环境、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塑造高品质的站区景观环境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