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轿车液力变矩器的改进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工作介质流动状况复杂,难以形成准确、可靠的轿车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本文建立了液力变矩器内流场的计算模型,得到了正确,可信的轿车液力变矩器内流场计算结果,在分析后,本文认为泵轮流道入口处的径向扩张影响了液力变矩器的性能,依此,本文成功地改进了该液力变矩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SrIAR-CCM+软件对某车型中冷器内流场进行了分析,以验证其中冷器阻力是否满足要求,为各类变型车及新车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滑动网格理论,将液力缓速器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接合面定义为网格分界面来传递不同子域间的流动参数.采用标准k-ε模型及SIMPLEC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全充液工况液力缓速器的内流场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模拟,得到了液力缓速器内流场的速度、压力分布特性.基于流场数值解计算了制动扭矩,其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流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液力变矩器泵轮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严鹏  吴光强  谢硕 《汽车工程》2004,26(2):183-186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采用非结构网格和稳态交互面技术,模拟了液力变矩器三维内流场,并与试验相对照,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分析了泵轮进口、中弦面、出口面速度场和压力场,以及泵轮流道流场形态及流场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某现有车型风道整合设计方案,并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除霜风道及吹面风道的出风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各风口的风量分配结果。根据CFD分析结果,对风道数据进行了改进。新的风道系统安装方便,并且出风和除霜性能优于原风道。  相似文献   

6.
液力减速器内流场的CFD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液力减速器内部流场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液力减速器内流场的压力和速度分布特性与制动力矩的大小,并对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流场计算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某MPV车型进气格栅开口角度对整车风阻性能和发动机舱散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采用CFD数值仿真对某MPV车型在不同车速和不同进气格栅开口角度下分别进行仿真,分析进气格栅不同开口角度对整车风阻系数、发动机舱内流阻力和散热器进风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进气格栅全关状态相对于全开状态,整车风阻系数可有效降低3.37%;随着进气开口角度的增大,不同车速下发动机舱内流阻力均呈现出先逐步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中高速工况下,格栅开口角度过大会导致发动机舱上方部分区域出现气流漩涡现象,中冷器下方冷却气流出现大量逃逸现象,结果导致散热器进风量降低。仿真分析结果为整车开发前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应用CFD模拟分析软件FLUENT对498发动机冷却水套内的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研究分析了水泵内流场对发动机内冷却水流动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冷却水压力测试结果的对比表明,水泵内流场直接影响缸体水套和机油冷却器内冷却水的分布以及整体水套流场仿真计算的精度,将水泵模型加入水套整体模型时,模拟计算相对于测试结果的误差可从大约15%降低到5%左右.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CFD仿真分析方法对汽车发动机舱内流场和温场进行仿真分析,考虑热对流与热辐射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误差控制在10%以内,满足发动机舱热管理工程设计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冷却模块中置与偏置两种改进方案,通过对比选出效果较好的偏置方案进行下一轮优化仿真分析;在第二轮偏置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后,机舱内部流场得到改善,各零部件温度达到了设计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某款轿车车身为研究对象,对该款轿车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该轿车的压力云图、速度矢量图、湍流动能分布图和空气阻力系数。计算结果反映了该款轿车外流场的气动特性,较好地模拟了车身表面分离流的运动情况;得到该模型空气阻力系数为0.317,与实际车型数据基本吻合。借助正交实验法,对影响外流场性能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得到较好的结果,即:前部上翘角为12°,前风窗角为27°,后风窗角为28°,尾部上翘角为13°,可为今后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用居里温度为60℃的陶瓷基PTC材料作为加热元件,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模拟了两种不同燃油流量下用PTC材料加热柴油的温度场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利用PTC材料加热可有效提高燃油温度,改善冷启动性能,且随着燃油流量的增加,喷油器出口温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阮新异 《交通科技》2011,(6):102-104
以某型船用排气消声器为研究对象,为改善流体阻力对船舶柴油机的功率影响及消声器表面热辐射造成的机舱通风的影响,对其单扩张腔消声器的阻力损失与表面温度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大型通用CFD流体计算软件对消声器的流体流动与表面温度场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适当改变内部内插管的布置,可有效改善内部紊流流场,降低消声器的流动阻力;通过包覆一定厚度的隔热材料,可有效降低消声器表面温度,降低热辐射。  相似文献   

13.
对柴油机伞喷喷雾及喷嘴内部流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程序对喷嘴内气穴多相流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柴油机伞喷喷嘴内部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伞喷喷嘴喷孔进口处形成不对称的气穴,并逐渐延伸至出口处,从而对燃油雾化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消声器压力场和温度场对其内部结构强度及排气效果的影响,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Fluent软件对某消声器进行内流场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消声器内压力温度场分布较均匀,但在过渡位置容易出现压力温度突变。指出消声器各腔长度影响其频谱移动,消声器过渡结构应平缓以减少压力损失,否则造成消声器热力变形。  相似文献   

15.
利用FLUENT对沿着排烟口部附近排烟管内壁引入冷气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冷气流速度、不同管径以及不同冷气流进口宽度下的排烟管内温度分布情况,对于排烟口部掺冷装置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双面叶轮离心压气机的叶轮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对单、双面离心压气机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 CFD 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双面叶轮出口处流动的掺混特性以及机匣处理对双面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面离心压气机较单面压气机流量范围有了较大的提升,双面叶轮压气机扩压器内流动呈现极大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了叶轮出口处的掺混效应。机匣处理装置可以使双面离心压气机处在良好的并行工作状态,对改善压气机性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STAR-CCM+软件对某重型车前挡风玻璃进行了除霜分析,以求出挡风玻璃附近气流的速度、车内流场的分布以及不同时间节点的霜层厚度,结果显示该车的除霜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需对其除霜出风口进行优化设计。随后,对优化后的结构再次进行除霜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优化除霜出风口后的除霜效果能很好地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分析方法及结果能够为重型车的空调除霜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侧置式重型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动机舱及冷却模块的内部三维流动与传热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舱内冷却空气流动与冷却模块的传热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前后布置与上下布置两种形式下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与中冷器和散热器的前后布置形式相比,采用上下布置形式时,散热器冷却液出口温度基本不变,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降低了24%。中冷器和散热器上下布置形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减小发动机冷却模块尺寸,节约材料,优化发动机舱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9.
天津某地铁车站变电所变压器室气流组织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强  刘欣  陈磊 《隧道建设》2010,30(4):396-401
以天津某地铁站变电所变压器室为研究对象,通过送回风口位置的变化,设计出4种不同气流组织方式,利用CFD技术模拟房间内部空间气流分布情况,讨论气流组织方式对变压器室换热效果的影响。通过对速度场及温度场的分析,提出变压器室气流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推荐较好的气流组织方式,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Numeca数值分析软件分析了3种不同出口结构形式的压气机叶轮性能,等出口大径情况下径流叶轮压比最高,斜流叶轮压比最低,效率方面则是半斜流叶轮最高。通过压气机流场分析发现,各转速小流量下,径流叶轮在叶轮出口轮缘一侧产生大范围的回流,斜流叶轮则在轮毂一侧产生较大范围的回流,而半斜流叶轮兼有径流叶轮和斜流叶轮设计特点,轮毂和轮缘两侧的流场均得到明显改善。在堵塞流量附近工况点,半斜流叶轮和斜流叶轮出口相对马赫数较径流叶轮略小,利于堵塞流量的增加。通过轴向载荷分析发现,由于斜流叶轮和半斜流叶轮相比等直径的径流叶轮压比较低,导致由压气机轮背指向压气机进口的轴向力减小,使得整个增压器转轴有向涡端运动的趋势,由此容易导致止推轴承压端磨损严重;与此同时,转轴移动也会使得叶轮与压气机蜗壳的轴向间隙增大,导致半斜流叶轮与斜流叶轮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