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凤芹  何伟  杨欣然 《铁道勘察》2007,33(Z1):20-23
介绍了国内外道碴桥面钢桁结合梁桥或钢拱桥可采用的几种桥面系结构形式,并结合96m钢桁结合梁设计,提出了桥面系合理的结构形式及结构内力计算方法,论述了桥面板配筋方法、横梁截面选择以及混凝土桥面板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钢桁梁—混凝土板结合梁剪力连接件的布置位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钢桁梁-混凝土板结合梁的剪力连接件的布置位置,对三种方式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剪力连接件的布置位置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钢-混凝土组合梁翼缘板有效宽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混凝土翼缘板中存在剪力滞后现象,因此在组合梁的设计计算中引入了有效宽度的概念。现行有效宽度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主要是基于平面应力分布,所反映的只是混凝土板中间层纤维的剪力滞后现象,忽略了纵向压应力沿混凝土板厚度方向的变化。文章提出一种考虑纵向压应力沿混凝土板厚度方向变化的计算有效宽度的方法,此方法可与有限元等结构分析方法结合运用。建立了一种组合梁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提供了一个组合梁有效宽度的算例,其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与规范相比,本文计算的有效宽度值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板桁组合结构中混凝土桥面板有效宽度计算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板桁组合结构中混凝土桥面支持在钢桁梁上直接承受汽车荷载,桥面板在体系受力中存在较明显的剪力滞后现象,通过研究,采用有限元空间模型对芜湖长江大桥板桁阻合连续梁混凝土桥面板的剪力滞后情况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在板桁组合结构设计的平面分析计算中,板面板参与工作的有效宽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芜湖桥连续梁板桁结构中,按空间有限元方法计算中的桥面板在正弯矩区有效宽度与英国规范BS5400计算结果相吻合,有效宽度比约0.90,而在负弯矩区BS5400的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实际有效宽度比可按0.75取值。  相似文献   

5.
钢—高配筋现浇混凝土结合梁裂缝宽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随着结合梁的设计由拉应力限值由裂宽度限值的转变,如何计算结合梁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对此,国内外目前尚无较成熟的公式,大多借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本文结合芜湖公铁两用和长江大桥受拉区裂缝宽度控制的工程实际问题,对两根大型钢-高配现浇混凝土结合梁T1,T2分别进行了疲劳试验和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了结合梁混凝土板裂缝宽度及其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对影响结合梁裂缝宽度因素的考虑并不全面,所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不能很好地吻合。对于钢-高配筋现浇混凝土结合梁,除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已考虑到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应加以考虑,其中栓钉数量及布置方式是影响结合梁混凝土板裂缝宽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塑性阶段有效宽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钢-混凝土组合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翼级板中存在剪力滞后现象,设计中普遍采用翼缘有效宽度的概念。针对有端横梁的单向简支组合梁板体系,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全过程中翼缘有效宽度的变化,并对塑性极限阶段有效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宽跨比、荷载类型、剪力连接程度、钢梁和混凝土强度等进行参数分析,提出计算塑性极限阶段有效宽度的简化公式。  相似文献   

7.
连续结合梁桥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宽度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侯文崎  叶梅新 《铁道学报》2003,25(1):109-112
连续结合梁桥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宽度控制是施工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笔者受设计部门委托,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施工方法,例举并阐述了多种裂缝宽度控制方法及其原理,对其控制效果作了综合比较。对高速铁路(40 50 40)m连续结合梁初步设计方案提出了建议,已供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包银高铁乌海黄河桥为背景,采用调研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钢桁腹混凝土组合梁斜拉桥桥型,从控制因素、结构体系、主要参数、受力性能、施工方案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桥型能够满足桥址的控制条件要求;主桥结构构造及主要参数选择合理,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受力性能;采用钢桁腹降低了主梁自重,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响应,从而降低下部结构的设计难度;施工时采用"钢结构杆件悬臂拼装+混凝土顶底板平台现浇联合施工法",充分发挥主梁钢结构的临时支撑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桥体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景观效果。该桥型在高速铁路高烈度震区的大跨度桥梁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双线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面系构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64m双线下承式钢桁结合梁2种不同的桥面系结合方式的理论计算,提出了下承式钢桁结合梁的合理桥面系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10.
依托郑济高铁黄河特大桥公铁合建段钢桁结合梁工程,在对其公路混凝土桥面板横向分析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带肋板与无肋板两种结构的受力对比、先张与后张两种预应力筋体系组合配置、预制板+湿接缝结构计算分析处理等.通过研究可知:带肋板通过加肋的设置,相较无肋板,以增加较小的混凝土用量取得更大的跨越能力;采用先张束+后张束相结合的预...  相似文献   

11.
塑性阶段的荷载分布宽度不同于弹性阶段,但在设计中普遍仅采用弹性阶段的荷载分布宽度。针对一种新型的组合板——加劲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组合悬臂板在弹性和塑性受力阶段的荷载分布宽度,并将结果与我国现行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塑性极限状态,试验分析得到的荷载分布宽度比弹性阶段提高了44%,数值计算得到的荷载分布宽度比弹性阶段提高了61%。  相似文献   

12.
13.
组合梁桥有效翼缘宽度国内外规范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进行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分析时,考虑到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常采用翼缘有效宽度的概念计算组合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就国内外不同规范对翼缘有效宽度的规定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制订翼缘有效宽度所考虑的基本因素,阐明了我国规范和其他规范的差别,并指出我国规范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钢桁梁不允许采用明桥面,铺设道砟轨道(或无砟轨道)桥面系有多种结构方案。以某高速铁路96m下承式简支钢桁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对不同桥面系形式进行分析计算的整体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其受力特点,并提出了推荐方案。研究表明:桥面系与主桁的共同作用很明显,故设计时须充分考虑其不利和有利两方面因素。对中小跨度钢桁梁建议采用不设断缝纵横梁混凝土板桥面系,而对于更大跨度的钢桁梁,建议使用密横梁钢板桥面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适用于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预制混凝土板湿接缝的连接性能,设计制备了3个足尺组合梁预制混凝土板湿接缝连接模型试件,采用试验和理论方法研究了预制混凝土板湿接缝连接构造和混凝土强度对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50微膨胀混凝土作为后浇带的试件极限承载力是整体式桥面板试件的88%,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  相似文献   

16.
南京长江大桥主桥为公铁两用钢桁梁结构,公路桥面系由钢纵梁和混凝土板以及铺装层组成。混凝土板与钢纵梁之间由螺栓连接。大桥运营多年后,螺栓周围的混凝土板普遍出现竖向受力裂缝。为了分析裂纹产生的原因,建立了混凝土板、螺栓、钢纵梁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模拟实际荷载的加载计算,分析了混凝土板出现裂缝的机理,提出了改善混凝土受力状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铁路混凝土结构服役环境由一般转向特殊。为了研究特殊环境(如大风干旱)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限值,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及耐久性设计规范的发展阶段为主线,介绍发达国家和我国在不同时期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限值的发展历史,分析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限值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得出裂缝宽度限值正逐步放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福州道庆洲大桥第5联钢桁梁采用2×84 m平面折线连续钢桁结合梁,主桁采用三角桁,桁宽15 m,桁高9.5 m,标准节间长度12 m,上层采用组合梁结构,通行6车道公路,下层采用整体钢桥面结构,通行双线地铁,轨道采用钢桥面+减振垫浮置板无砟轨道结构.本桥位于平曲线上,采用以折代曲的方案进行设计,平面折角为177.6...  相似文献   

19.
安顺东 《铁道建筑》2007,(12):18-19
分析了既有线老龄混凝土板梁桥病害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多年整治此类病害的经验,介绍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老龄混凝土板梁桥病害进行综合整治的方法。实践表明,这种综合整治方法行之有效,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结合钢桁梁活载作用下钢与混凝土弹性模量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因芜湖桥结合钢桁梁的设计需要,对C50混凝土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模量做了试验,研究了混凝土的持续弹性模量,瞬时弹性模量,残余应变随疲劳次数,应力水平和应力幅的变化情况以及残余应变的恢复情况。由此提出了几种活载作用下钢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取值的处理方法,供芜湖桥结合钢桁梁梁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