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着重介绍了沥青三大指标在试验测定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沥青胶浆的感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两种我国常用重交通石油沥青、三种粉胶比的沥青胶浆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探讨沥青胶浆的感温性.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沥青材料的组分试验原理,针对盘锦基质沥青和掺加四种国内外典型天然沥青(包括四川天然沥青、新疆天然沥青、北美的岩沥青以及南美的湖沥青)的改性沥青进行组分分析及其与25℃针入度、软化点和10℃延度三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天然沥青对石油沥青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
相变材料在公路交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探索研究阶段。选择适宜于沥青混合料应用的有机类固液相变材料,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试验,分析了相变材料及其掺量对沥青性质的影响。试验得出,随着相变材料掺量的增加,沥青针入度增大,5℃延度不断增大,10℃、15℃延度先减小后增大,软化点减小,短期热老化后的三大指标损失率均增大。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但对短期老化后的长期性能和高温稳定性不利,在进一步研究与应用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经不同程度老化橡胶粉对其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利用紫外光对橡胶粉进行老化,并把老化后的橡胶粉加入基质沥青中制备橡胶沥青,测试橡胶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研究结果表明:橡胶粉经40℃、60℃和6h、12 h老化制备的橡胶沥青,其针入度、延度随老化温度的升高和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而软化点升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两种我国常用重交通石油沥青、三种粉胶比的沥青胶浆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探讨沥青胶浆的感温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沥青三大指标测试和沥青黏度试验,研究了温拌剂对沥青技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温拌剂对沥青技术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基质沥青对温拌剂的敏感性强于SBS改性沥青。  相似文献   

8.
关于沥青感温性指标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入度指数 PI和当量软化点 T80 0 是中国评价沥青感温性的指标。选取四种常规沥青 ,在两种试验条件下测量了五个温度的针入度 ,回归了四种不同温度组合的 PI值和 T80 0 ,讨论了影响 PI值和 T80 0 的一些因素 ;同时还将 T80 0 与软化点、美国 SHRP的 PG分级高温指标 G*/sinδ进行了对比。最后对根据“八五”攻关建议的常规沥青分级标准所确定的四种沥青的高温等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再生沥青三大指标与四组分之间的关系,并与国内外常用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再生沥青化学组成与性能影响研究中引入灰色关联理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浙江省23个公路实验开展了一次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比对试验,经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在日常使用和维护上的细节问题经常被忽视,导致液压系统故障频繁。本文论述了液压系统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旧路改造提出在设计时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1)注意提前收集施工地冬期气温变化的资料。由于《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规范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因此,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准备和防范,把不利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提前收集当地冬期的气象资料,了解当地的气温变化、持续时间、最低温度以及最大风、雪等资料,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4.
桥头路基的填筑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控制碎石土路基填筑质量的三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填料级配,有效地控制现场压实过程,采用正确的室内干密度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目前道路改建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从水灰比、水泥、集料、集灰比、养护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为水泥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试验分析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典型实验段的实验、研究 ,提出了对标准击实试验中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公路网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水泥混凝土搅拌和摊铺的技术合理化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