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与综合管廊作为城市中网络化建设的重大市政工程,所处地下空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合性,因此,统筹规划设计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工程投资的节约。然而,早期的地铁工程没有为综合管廊预留建设条件,造成交叉段管廊功能削弱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目前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和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全面梳理了两者的建设时序和空间关系,研究了各种情况下地铁与综合管廊协调建设的关键技术对策,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国民对环境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下道路、地铁已成为综合解决交通难题和提升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那么,对于城市地下道路,如何在本就有限的地下走廊中,处理好与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管廊等地下设施的空间关系、建设时序成了关键问题。这要求城市地下道路更多采用集约化的布置,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将会转入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的战略性方向。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城市布局优化及经济的发展,已成广泛共识。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如在大型换乘站地区建设地下开发综合体;同步建设地下车行和步行系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此外,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过街地道、地下变电站、地下储库、地下水库和泵站、取排水隧道及其他市政公用管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大量利用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4.
城市隧道与综合管廊同期规划建设能够高效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以沈阳市南北快速干道工程为例,重点介绍了两者共同建设时应考虑的因素和方案比选过程,并在依托工程中成功应用。研究表明,城市隧道与综合管廊共同建设整合了两者各自的优势,是一种绿色的创新作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综合管廊为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的市政建设项目,具有多种优点。从某具体市政项目出发,阐述了综合管廊的详细设计。此管廊分为综合舱和燃气舱,设计内容包括平面、纵断面、标准横断面、引出段、吊装口、通风口等,并结合项目特点,分析设计要点。对综合管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积极推进综合管廊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综合管廊作为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新兴基础设施,正在我国推广建设。以鹤山市11号街道综合管廊工程设计为实例,阐述了综合管廊的总体、主体、节点和结构等的设计原则和步骤。详细介绍了其横断面,平面、纵断面、出线井、投料口、结构、防水、软土地基处理等的设计要点和方法,对其附属工程等的设计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富水超深地下管廊和地下通道的降水井根部、施工缝(变形缝)是引起渗水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其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地下工程的防渗水效果。为了提高降水井和施工缝(变形缝)防渗水效果,依托沙特某地下综合管廊和通道一体化建设项目,对穿透防水层的降水井(穿越底板部位)钢管底部采用镀锌止水环、膨胀止水条和L型防水加强层密封,降水钢管顶部采用聚合物防渗水砂浆、密封胶、钢板进行封闭,管内添加膨胀混凝土;施工缝(变形缝)环向与纵向止水带“一体化”搭接;在张开量和沉降量较大的暗埋段施工缝(变形缝)中配备抗水压强、弹性强、韧性强的Ω型止水带;钢板橡胶止水带采取热熔搭接方式。采取新工艺、新材料的部位防渗效果好,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向大跨度、多功能、深地下和立体交叉方向发展,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中国新建城市大跨度地下工程和欧美当代地下洞室工程的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大跨度地下工程的建设思路和特点,总结这些地下工程在勘察选址、设计和施工以及规划方面采用的方法和经验,对今后地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城市快速路设计等级高,地下构造物较多,下覆隧道、综合管廊、地铁及各种管线,综合管线系统设计不仅需考虑地块需求,同时还需结合快速路特征,进行合理的断面布置和管线预留。以横江大道快速化建设工程为例,按照"需求不出地块"理念进行管线综合设计,通过对周边地块的管线需求、管线所处层级、地块接口与道路之间的关系、快速路下覆构造物的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在道路建设之初提前做好相关地块的管线预留,保证未来管线需求都在地块出让红线内解决,避免二次开挖与重复建设。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阐述城市地下快速路系统的定位及其交通功能,以及城市地下快速路进出口布置与其交通功能的关系,分析出地下快速路起终点进出口、中间进出口及地下空间联系进出口布置与地下快速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关系及对地面路网的影响。结合地下工程的特点初步探讨城市地下快速路进出口布置原则。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综合管理的合理规划不仅加快了现代城市的发展速度,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了城市中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应当加强对综合管廊建设的研究,做好持续优化与改进工作,一方面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城市能够变得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2009,(8):45-45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的需求量可谓与日俱增。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地下空间的建设、如何攻克隧道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实现施工速度和施工效率的完美统一,借助建国六十周年和中国地铁建设四十年的契机,鸿与智《轨道交通》杂志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集聚北京展览馆,一起分享探讨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先进施工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类型的地下工程结构在不同的复杂条件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解决复杂条件下地下结构适应高水压、覆土高差、地层差异性、动荷载等一系列关系到结构耐久性和运营安全的问题,需要在建设和运营期对地下结构纵向、横向受力及变形进行分析,建立地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USHMS),实现对地下结构的全寿命健康状态评估。文章对国内地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应用进行分析,提出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特点出发,介绍了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并对施工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类。从明挖法施工技术、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地下区间TBM施工技术、异形盾构施工技术四个方面探讨了各自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安市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背景,详细介绍了电力隧道采用土压平衡顶管工艺斜下方临近房屋穿越工程的沉降控制技术。在充分把握现场工况要素(比如隧道洞径、埋深、隧道与房屋空间距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情况等)的基础上,结合Midas-GTS有限元软件分析预测,通过筹划关键工序、计算各项力学指标、控制关键工艺,结合土仓压力、姿态监测与地表沉降监测,实施洞内外联动控制管理。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地表最大沉降控制在20 mm以内,有效保证了周边管线和地表房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2011,(9):50-51
在继续大力推动隧道及地下空间施工技术的发展,加强各国建设施工方法与装备等信息的交流,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鸿与智工业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地下工程与隧道国际峰会”于2011年8月22—23日在上海盛大举行,此次峰会将围绕“地下空间与隧道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主题,邀请国内外相关政府、业主、施工单位、设计研究所、勘察院等相关领导、知名专家,  相似文献   

17.
未来大城市轨交客流和地下道路客流走廊部分重叠,轨交站点区域地下空间交通资源利用困难。上海市宝山区顾村公园站点同时存在轨交7号、15号线和下穿公园地下道路,将轨交15号线规划设计、道路规划设计、城市设计、生态规划、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统筹考虑,在规划阶段对上述功能进行协调、实现同步建设,避免地下交通工程重复开挖,旨在构筑城市新型综合生态立体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勘探工程越来越频繁,简述了地下几何水测量、地下工程控制测量和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预制承插式管廊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能降低土体不均匀沉降对管廊本身的危害程度。但当盾构下穿此类管廊时,管廊的承载能力及接头处的变形量能否满足要求仍需探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基于盾构下穿既有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对管廊的承插式接头进行精细化建模,并考虑管隧埋深的变化对管廊、地层及地表变形变位的影响。研究发现距离盾构上方0.5倍洞径范围内的土层及管廊,在盾构通过后,其竖向位移曲线不仅有沉降,两侧还会发生隆起;随着管隧埋深的增加,土层与管廊的竖向沉降峰值都有所增加,但因与盾构距离不变,位移曲线的沉降槽宽度几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政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地下工程也在逐渐的增加,城市电缆隧道的施工势必会对其周围的既有地下管线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维模型,针对管线与隧道走向垂直以及管线与隧道走向平行这两种管线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考虑管线的埋置深度、本身的材质、管径的大小、管线和隧道的水平间距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电缆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地下管线的位移作为指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均会对地下管线的位移产生明显的影响,得出一些规律,为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