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企业管理上日本迅速赶上世界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使美国商业界不得承认要向日本学习.日本企业管理较为多用的招数很多,带有普遍性的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受日本地震影响,包括索尼、东芝、松下等多家知名日本电子企业先后停产,导致全球电子产品核心芯片和重要配件出现供货紧张或供货链断裂.有关人士指出,如果这些"芯片巨头"企业在短期内不能复产,那么内存芯片的率先涨价或将引发整个电子数码产业的涨价潮.据悉,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的部分日本品牌数码产品已经悄然涨价,其中尤以芯片的价格涨幅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第5届国际摩托车展览会在广州召开,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次举办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参展企业除国内100多家企业外,还有来自日本、法国、意大利、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知名摩托车生产企业,是历届展会中参加企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4.
江南 《商用汽车》2005,(7):80-81
2005年4月21-28日上海第11届国际汽车展上,东风日产柴推出了几款利用与世界同步的“金拇指”UD重型专用车底盘改装的专用汽车,从而启动了该厂旨在成为我国高端重型专用车底盘支柱企业的“阳光工程”。该公司总经理江川明确表示,东风日产柴汽车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首个批准的、由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日产柴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合资的重卡底盘生产企业,将借助国家大力发展专用车的契机,把代表日本日产柴顶尖技术的“金拇指”UD 高端重型专用车底盘全方位引入杭州, 并通过本土化生产推向市场,同时将对现有产能进行扩充,使之成为我国高端重型专用车底盘的支柱企业。  相似文献   

5.
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它是一个生产高档轿车和摩托车的企业,业务遍及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就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宝马公司的销售量也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公司连年赢利.2001年共卖出各种型号的车辆90.5万部.宝马公司是一家出口导向的汽车公司,其产量的2/3出口,主要出口到高度工业化国家,如欧共体、日本和美国.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位居28位.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较少,2004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184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5%,而创新型国家研发经费则为2%以上;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全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我国4000多家重点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就占了75%;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相似文献   

7.
明轩 《汽车与配件》2004,(49):22-24
随着新一代汽车开发,特别是电子控制和线控(By Wire)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对传统意义上的铅酸蓄电池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日本中小型企业YUASA与日本电池公司建立统一经营体制的背景和原因。不仅从全球市场竞争激化方面作了分析,而且也从汽车本身的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新能源应用联系起来,从而让读者了解到新一代汽车需要怎样的车用蓄电池。由于YUASA与日本电池公司的企业重组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市场,因此,本文对了解世界蓄电池行业发展动向与制定我国蓄电池行业的相应对策也有很多可供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8.
《摩托车技术》2008,(1):52-53
2007年11月11日,第40届东京车展在日本千叶市幕张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本届车展为期17天,共有来自全球各地的246家企业参展,观众人数达到1 425 800人,仅次于2006年的巴黎车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历了其经济史上最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给日本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日本经济处于停滞的状况,繁荣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借鉴和反思日本的教训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通过分析了日本经济由...  相似文献   

10.
张洪  德昭 《汽车运用》2005,(4):53-56,F003
美军的“悍马”和有“日本悍马”之称的日本高机动车,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场用轻型轮式车辆。之所以说它们是同宗“兄弟”,是因为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的军用吉普。  相似文献   

11.
管苏清 《汽车运用》2003,(10):11-13
在美军攻占马绍尔群岛之际,尼米兹即决定绕过日军坚固设防的加罗林群岛,直接向马里亚纳群岛开刀,以夺取对西太平洋的海、空控制权,切断日本本岛与南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下一步向帛疏、菲律宾、台湾和小笠原群岛进攻打开通路,并为对日本本土实施远程轰炸创造条件。1944年3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大型企业实行事业部制度,对企业长远发展,适应国际市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业部制构成了日本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日本经济快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一做法对我国深化企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开始,日本“团块世代”按照企业60岁退休制度陆续退休。“团块世代”一直支撑着日本技术。因此,日本企业如何继续确保优秀人才,解决技能继承问题,并保持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是目前日本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晓谕 《时代汽车》2011,(4):28-33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与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同时也重创了日本汽车产业,并有可能对全球汽车产业造成深远影响.日本大地震导致灾区众多企业设备受损,加上日本采取计划停电措施以应对严重受挫的供电能力,企业恢复生产遭遇困境.零部件无法按时交货,成品组装成无米之炊,不仅影响日本国内生产,也令有10%关键部件仰赖从日本进口的日本海外工厂面临困境,而与日本企业有供求关系的众多国际企业也不可避免受到连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场在日本汽车企业的全球市场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中日贸易顺差、日本对华的汽车出口、日本在华的汽车产量等多角度分析了中国市场对日本汽车企业的意义。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本文还就日元贬值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冲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不管是参观第12届日本东京卡车展,还是考察日本主要的5家专用车企业,在与国内专用车企业相比较之后,觉得日本在专用车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首先从日本专用车产品的发展方向谈起,再谈我国产品与日本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世界上生产和出口汽车的大国之一,而西欧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在西欧的商务活动既是企业行为,又是政府行为,即日本企业在西欧的成败既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直接结果,又是西欧当地政策环境的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日本专用车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日本目前主流的2大类专用车;介绍了日本专用车企业和技术水平,重点分析了日本专用车产品竞争力情况;介绍了日本专用车车体市场和专用车保有量情况,分析了日本专用车市场情况;介绍了日本专用车企业发展方式情况,重点分析了政府管理方法.结合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现状,通过与日本专用车发展情况的对比,提出我国专用车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过去三年,“统一”润滑油悄然完成了国际化研发和生产平台的搭建,2005年“统一”将实现向国际化企业目标的跨越,今后5年“统一”锁定100亿元销售目标,折合成产品的销售量将是整个日本全年车用润滑油消费的总和,这个数字将足以显示“统一”润滑油在面对美孚、壳牌等对手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勃勃雄心。 2月16日,统一润滑油年度销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北京统一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再次语出惊人:2005年统一石化将全面实现向国际化企业目标跨越,并提出5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宏伟目标。 从“统一”润滑油得到最准确的数字,“统一”润滑油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这个数据表明“统一”已经在车用润滑油领域超越了国内外竞争对手,显然再次漂亮地完成了2004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然而毫不因此而知足的“统一”2005年再次提出保持60%增长的目标,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32亿元。  相似文献   

20.
中日双方在专用车行业的交流今年颇为密切,先是今年9月份日本各企业组团来中国考察专用车行业,紧接着10月份国内十余家专用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和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的组织下前往日本考察。考察的具体内容是日本举办的第12届东京卡车展和日本专用车企业前十名中的五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 据了解,中日双方往来的目的有所不同,中方去日本主要是考察日本的企业,学习并借鉴日本专用车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合作伙伴;而日方主要是考察中国的专用汽车市场,在日本专用车市场饱和的状况下,日本企业欲将产品转向中国市场。据了解,双方对考察结果十分满意。对中方而言,考察团共28人都感到不虚此行,考察团成员认为,日本专用车行业有很多地方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和借鉴,不管是生产管理还是产品技术方面,对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让国内专用车生产企业对日本专用车行业有个初步认识,本刊将陆续刊登文章,对日本专用车行业的管理、标准、现状以及日本专用车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行详细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