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建立并验证了某轿车保险杠碰撞模型的有效性,按照ECE R42法规和PRO/E软件建立该保险杠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NA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低速碰撞吸能性仿真分析,结果发现该保险杠结构可以吸收低速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部分动能,使轿车其他部分的结构变形达到最小.在此基础上,针对碰撞仿真计算结果及薄壁构件吸能特性,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EQ140汽车保险杠碰撞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EQ140货车为例,应用动力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汽车保险杠的碰撞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结构的瞬态动力响应以及变形、速度、碰撞力等参数的时程曲线,清晰地展示了保险杠的变形的全过程,为改进保险杠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行人与轿车碰撞的交通事故中,行人下肢是主要的受伤部位。运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某型轿车保险杠对行人下肢的碰撞有限元模型,采用LS-DYNA进行了求解计算,得到了符合欧洲E-NCAP法规的胫骨加速度、膝部弯曲角和膝部剪切位移等三方面的伤害值仿真结果,并与相应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该车需要针对前保险杠行人保护性能进行结构优化与改进。  相似文献   

4.
以保险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保险杠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针对不同结构的保险杠,通过模态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其不同阶的模态频率和振型,以及保险杠局部振动特性,对比分析得出了结构相对合理的可实际应用的保险杠结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某SUV在100% 正面碰撞事故中的耐撞性,基于ANSA建立某SUV整车正面100% 碰撞仿真模型.依据《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法规中正面碰撞试验及评价方法进行碰撞分析,以B柱加速度、车门变形量、保险杠变形量、前围板侵入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对车身耐撞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保险杠与前纵梁变形良好,是碰撞过程中主要吸能部件;左右两侧B柱最大加速度分别为35 g、38 g,满足碰撞要求;门框变形量分别为22 mm、14 mm,满足变形要求;前围板最大侵入量为153.1 mm,超出目标值,需要进行结构或强度的改进和优化,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前保险杠是汽车正碰主要吸能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耐撞性与安全性。针对汽车碰撞过程中前保险杠的大变形和非线性接触问题,建立了某款国产轿车前保险杠(包括:保险杠、吸能盒和纵梁)与刚性墙碰撞有限元模型。采用分段线性塑性材料本构模型和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法对其碰撞过程进行动态仿真,获得了保险杠、吸能盒和纵梁的变形情况、能量变化情况以及碰撞力曲线。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正确性。结果表明,槽型诱导结构比盒型诱导结构更容易诱导纵梁产生褶皱变形,且碰撞力曲线随纵梁的褶皱变形产生波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汽车保险杠正碰数值仿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力显式有限元算法,并运用动力显式算法对保险杠的正碰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不同厚度的保险杠吸能速率的研究,提出了保险杠的合理厚度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某款纯电动SUV保险杠在低速正面碰撞工况下的耐撞指标,提高其耐撞性能。首先依据RCAR保险杠低速碰撞试验及评价方法,建立某纯电动SUV正面全宽低速保险杠碰撞有限元模型;其次,从防撞梁、吸能盒的吸能和变形以及车体损坏情况等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防撞梁强度不足,导致吸能盒未发挥低速吸能效果,风扇受到挤压。最后从防撞梁截面型式、材料,厚度3个影响防撞梁强度的因素出发,提出3种优化改进方案。研究表明,方案3防撞梁低速碰撞耐撞性最好,在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同时满足了RCAR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汽车碰撞位置千变万化,但最薄弱部位是汽车侧面。事实上,世界上25%的严重事故都与此类碰撞有关。由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以平面交叉路口为主,所以侧面碰撞事故发生的几率最高。2002年,我国共发生正面碰撞事故约13万次,侧面碰撞事故约21万次。数据表明,在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中,正面碰撞比例最高,侧面次之;严重受伤的人数中,侧面碰撞比例最高,正面次之。因此,提高汽车产品侧面碰撞安全性能对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汽车防侧撞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设计上改进车厢结构,使其分散侧撞冲击力;二是安装车门保险杠,增强车门防撞冲击力。后一种方法实用,简单,对车身结构改动不大,已经普遍推广使用。早在1993年深圳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参展的本田雅阁轿车将一扇车门剖开一部分,专门露出车门保险杠给观众看,以示其良好的安全性能。安装车门保险杠,就是在每扇车门的门板内横置或斜置数条高强度的钢梁,起到车前车后保险杠的作用,做到整部轿车前后左右都有保险杠“护驾”,形成一个“铜墙铁壁”,给驾乘人员最大限度的安全区域。近几年,有关防侧撞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国家还制定了严格的汽车防侧撞安全条例,规定汽车要实施防侧撞的安全措施。在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轿车保险杠系统的基本结构型式,并以成本和性能等方面分析了各型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精细积分的结构主动最优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结构控制算法的计算精度,基于动力系统精细算法及结构主动控制原理,对结构瞬时优化闭环及开闭环控制算法进行了改进.与结构控制方程传统的解法不同,改进算法无需求解动力状态矩阵的特征向量及其特征值,从而能提高结构瞬时优化控制精度.作为算例,用此算法对结构进行了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是收敛的,对时间步长不敏感,而且精度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原冻土层遮阳装置进行改进,分析了遮阳装置的传热热力学理论,为改进其传热通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一种新型路基结构复合装置提升高原冻土路基热稳定性.使用三维制图软件对改进前后冻土层路基结构进行建模,之后使用ANSYS仿真软件对改进前后的结构进行热学仿真分析,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仿真结果可以发现,新型遮阳装置由于采用...  相似文献   

13.
《家用汽车》2010,(12):21-21
<正>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确定GT-R的发动机功率到底是多大了。日产即将推出中期改款的R35 GT-R,新款车型在细节上进一步雕琢,同时取消了入门级车型,售价从8.7万美元起。2012款的GT-R更新了前后保险杠,前保险杠两侧装上了LED日间行车灯,后保险杠则修改了导流器,装上了LED刹车灯。另外还有全新轮辋,Dunlop SP Sport Maxx GT  相似文献   

14.
以汽车前端保险杠后的吸能盒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内凹六边形负泊松比结构、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以及某弧边负泊松比填充结构,对比研究了不同填充结构在高速以及低速碰撞中对汽车前端的防护作用,分析了3种填充结构应用下的吸能盒变形模式、压缩量、吸能量、比吸能以及碰撞力峰值,结果表明:在低速和高速碰撞中,3种填充结构皆呈现出明显的负泊松比变形特性,与其他结构相比,弧边填充结构具有更好的吸能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RCAR保险杠试验最新法规要求为依据,构建了试验装置的可变形吸能壁障三维几何模型,经HY-PERMESH划分网格后导入ANSYS环境中,对可变形吸能壁障进行了垂直和偏心加载两种状态的准静态性能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加载方式下,吸能块的变形合理,其载荷位移曲线均位于法规要求的区间,表明所建有限元模型符合该法规试验要求,可用于后续开展RCAR保险杠虚拟试验平台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针对架桥机结构损伤的特点及布谷鸟搜索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缺乏活力等问题,从动态发现概率、步长和莱维飞行三个方面对布谷鸟搜索算法进行了改进.以TLJ900型架桥机的主梁为研究对象,针对裂纹损伤,以固有频率和模态保证准则作为损伤检测的指标,用改进后的布谷鸟搜索算法对架桥机的结构进行了损伤识别.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智能优化算法相比,改进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全局寻优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能更准确的判断出架桥机结构损伤的位置和程度,故障识别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液压疲劳试验机中连杆质量过大所造成的各种弊端,首先通过动力仿真确定了连杆所受的极限载荷,然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连杆进行了拓扑优化,确定了连杆结构改进的初始方案,再对连杆进行尺寸优化,从而确定了连杆结构改进中的关键尺寸参数.最后对连杆进行了强度校核,结果表明:所优化的连杆强度满足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8.
贾成贺 《北方交通》2008,(4):164-166
从设计、施工和环境方面对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结构的病害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前,黄海DD6100C01FX专用校车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进行了加载式侧倾稳定性及侧翻试验,并以42.5度临界角侧翻试验成功,大大超过了新国标32度的要求.经受住了高于新国标的严格考验. 主动式设计,构筑强健骨骼 此款10米校车是黄海推出的基于美式校车设计理念的全新校车.经典的卡车头+公交车厢、厚重坚实的前后保险杠、车身上的反光防擦条、各种警示灯等设计元素.整车车厢采用封闭环式骨架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通过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采用优质型材,尽可能降低了整车重量,这无疑使其经济性得以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侧翻过程仿真模拟,并根据相关法规对结构安全进行了评估。根据仿真结果提出结构改进意见,并对改进后结构再次进行仿真,验证了结构改进有助于提高车辆的侧翻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