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随着人们对汽车噪声的日益关注和汽车噪声限制标准的日渐严格,控制汽车噪声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中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文章基于均匀圆形传声器阵列技术,采用MUSIC空间谱估计算法,对某型轿车定置状态时不同转速下分别进行噪声源识别,找出其主要噪声源和声场分布特性,为进一步控制汽车噪声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传声器阵列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汽车噪声源识别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燃料电池轿车驱动电机的电磁噪声,在调查了燃料电池轿车驱动电机的类型、功率和转矩等参数的基础上,选择感应电机为对象,测得了电机不同输入电压和转速下的电磁噪声频谱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定频率范围内,输入电压和转速对电机电磁噪声的均值和峰值均有影响,为采取降低燃料电池轿车驱动电机电磁噪声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包括燃料电池发动机、电机及其控制器、动力蓄电池组在内的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噪声特性,将动力系统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归结为线性二次型高斯问题,并建立了考虑随机干扰的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线性二次型最优动力控制算法。离线仿真和实车转鼓试验证明,该算法能够充分考虑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B级轿车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大的问题,采用试验与CAE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车内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噪声源及主要噪声频段,提出优化轮胎花纹结构、增加动力吸振器消除副车架共振模态、优化车身结构和增加阻尼垫的改进方案。改进前、后分别进行了整车NVH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降低3.2 dB(A)。  相似文献   

5.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特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自由场消声室内四轮转毂试验台上对燃料电池轿车进行了声振特性测试,采集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信号及运动部件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分析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的分布状况及主要频率成分。通过信号分析表明,车内噪声来源于驱动电机总成和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氢泵、风机,产生的噪声通过空气直接传到车内,同时引起车身板件振动并向车内辐射噪声。根据样车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6.
轿车车内结构噪声源识别及降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测试分析结果,揭示了常用工况下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特征,并对影响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并进行了降噪效果评价,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深度混合动力轿车的传动系振动与噪声问题,对传动系统进行了扭转振动分析和噪声测试,识别出了噪声源。在考虑啮合刚度的齿轮副等效轴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复合行星轮系和整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对传动系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进行了研究,并与噪声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齿轮副啮合是该传动系的主要噪声源,而扭转振动是引起传动系噪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声强法对某汽车发动机进行噪声源识别实验,并对测得的噪声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最终确定该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及其声功率级和噪声特性,为衰减该类型的发动机噪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与Realizableκ-ε双方程湍流模型,利用CFD软件建立了某大型涡轮增压器离心式压气机内部气体的可压缩流动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压气机内部气流的速度、压力等流动特性,利用宽带噪声模型对压气机进行了气动噪声源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叶轮区域是压气机的主要气动噪声源;压气机内扰动强度和叶轮转速是气动噪声声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宽带噪声与湍流强度的分布趋势一致。研究结果对分析压气机的气动噪声源产生机理及其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NVH(噪声、振动、舒适性)特性越来越重视。文中就采用了试验与CAE相结合的方法,对燃料电池轿车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了分析,并为改进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燃料电池汽车因具有零排放、续驶里程长、燃料加注快和噪声低等优势,引起了国内外汽车产商的广泛关注,将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作为研发的重点,并推出了一些量产的燃料电池汽车。基于丰田Mirai燃料电池汽车,对其技术原理和核心总成部件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动力系统的功率分布、能流图对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运行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从零部件效率、动力系统匹配、动力系统结构以及控制策略4方面对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进行敏感度分析,为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促进政策和激励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各国与燃料电池汽车有关的促进政策和法案以及实施的激励措施,发现现阶段政府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共性技术、基础设施和示范运行上,目的是通过政府层面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由于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极小,税收减免和购车补贴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汽车城市道路行驶特点,设计了一次循环工况下转鼓耐久试验,以研究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市道路下的故障特点。定义了燃料电池故障等级,借助可靠性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燃料电池汽车故障特点。该试验方法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试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燃料电池的特性得出了动力总成结构配置的优化解决方案,并且根据设计性能要求进行动力总成主要部件基本参数设计;最后基于典型的客车循环工况,建立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化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对混合动力系统的两种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优化仿真,其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多家车企将目光转向氢燃料电池。然而,氢燃料电池车存在车辆研发成本高、氢气制备成本高、加氢站少且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仅凭一家车企之力根本无法解决,因此各大汽车制造商积极对外寻找助力,甚至与竞争对手结盟,目标抢占市场先机。  相似文献   

17.
纯氢燃料电池汽车性能的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由纯氢作燃料、采用串联式结构的燃料电池车用研究对象,通过仿真对车辆的部分参数和驾驶循环对车辆的性能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车辆参数中,动力系统效率的提高对车辆能量经济的改善最为有效,其次是车的总质量、空气阻力系数和滚动阻力系数减小的影响。在对原地起步加速特性的影响中,车重的减轻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空气阻力系数和动阻力系数减小的影响。这些结论为燃料电池车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燃料电池汽车在结构上有别于传统汽车,其碰撞安全性尤应关注.文中重点对燃料电池汽车结构特点进行研究,建立燃料电池汽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运用LS-DYNA仿真确定车辆安全性能设计方案.同时根据燃料电池汽车的特点阐述了对其碰撞试验方法的思考.通过实车正面碰撞试验,验证了车辆结构改进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氢燃料电池汽车(FCV)是未来交通运输的理想解决方案,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仅消耗氢气,寻找对资源、能源和环境影响最小的氢气来源,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和评估了4种不同的制氢方法,通过建立FCV燃料循环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数学模型,并与GaBi软件的基础数据库相结合,实现对FCV的全生命周期评价。选择丰田MIRAI FCV作为实例对象,对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基于建立的评价模型,对FCV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探讨不同制氢方法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国电力结构和制氢效率改进对电解水制氢法的积极作用,分析了以不同清洁能源作为电力来源时对电解水制氢法的影响程度。在对中国的人口、能源分布情况和能源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后,结合建立的清洁能源电价预测数学模型,提出了短期内适合推广FCV的区域,明确了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各区域推荐的制氢方法或清洁能源发电类型,给出了考虑经济成本时的各区域在当前和未来30年内推荐的清洁能源发电类型。通过所建立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和清洁能源电价预测模型,确定当前阶段的最佳制氢方法,发现了中国当前电力结构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中国各地区能源结构发展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以清洁能源发电作为电力来源时,电解水制氢法才是未来大规模制氢的理想方案,清洁能源使用优先级顺序为核能、水电、风能;人口密度小于150人·km-2的地区(除中心城市外)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应大面积推广FCV,推广的重点应该在中国的东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燃料电池轿车的室内噪声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有松  左曙光  阎礁 《汽车工程》2006,28(9):861-864,872
探讨了利用有限元法对燃料电池车整车车内噪声仿真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乘坐室声学模态的分析、车身的结构模态计算以及整车结构声学耦合分析计算,并通过仿真分析找出了造成燃料电池轿车低频噪声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