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中国铁路有了很大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家宏观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铁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铁路运输业不断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约了铁路在综合运输网中的骨干作用,必须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铁路路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运输能力扩充取得骄人的成就。在实现和谐铁路建设加快、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车辆行业的科技人员在得到施展才能的难得机遇的同时.也肩负着推进技术进步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快速发展,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和先进的控制技术在全路运营管理中得到日益广泛应用.铁路改革也推进铁路运营组织和管理技术不断得到发展.推动铁路运营管理效率提升。然而中国铁路运营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给予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铁路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为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又为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到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km以上,其中时速200km以上的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km。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决定着铁路在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铁路建设是实现国家保增长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多种交通方式合作竞争的发展历程中,没有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就无法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离开自主创新,就难以发挥中国铁路在现代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快发展铁路运输,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在政策上积极倡导和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中国铁路建设新高潮的到来,原有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加快铁路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铁路发展的新路子。铁路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合资铁路作为铁路立足于发展的改革产物,是目前中国铁路吸引社会资本的一种有效形式。作为合资铁路的重要成员,朔黄铁路是目前已投入运营的合资铁路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一条合资铁路。朔黄铁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在于它不但遵循铁路运输的一般规律,而且结合自身实际,在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朔黄模式”。“朔黄模式”作为合资铁路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的实践结晶,它的成功为合资铁路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借鉴,也为促进中国铁路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本刊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给予阐述,以全面系统地挖掘“朔黄模式”的内涵和精髓,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希冀铁路企业能够从“典范”中寻求到更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铁路投资高峰期,这也是铁路建设项目的收获期。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从2010年到2012年3年的总投资额将达到21500亿元,到2012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1万km,其中13万km是高速铁路。随着铁路建设进入新一轮高潮,铁路信息化发展也迎未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推进铁路现代化,实现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扩充和技术装备的快速提升,铁路信息化建设是重要基础,通过铁路信息系统不断挖掘铁路运输潜力是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第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装备展览会”于2005年7月5~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展览会以“先进的铁路技术与装备”为主题,整体宣传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从中国尽快建设发达的铁路网,特别是客运专线、重载铁路建设和快速提升铁路技术化等技术发展和装备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世界轨道交通》2009,(10):64-65
山西省日前出台加快铁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 山西省日前出台加快铁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将以建设太原、大同、永济三大铁路装备制造基地为重点.通过整车总成和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地方铁路装备协作能力,打造配套完善的铁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北方铁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力争到2011年全省铁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  相似文献   

10.
试论标准设计在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桥隧处陈贵兰铁路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铁路建设的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经济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建设形势大好快速发展。标准设计工作是贯彻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中心任务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将从目前的74万公里发展到约10万公里。无疑.这为中国铁路发展设定了一个宏伟远景。据测算.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资金约2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是我们在为铁路能够踏上快速发展轨道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铁路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世界轨道交通》2010,(10):66-67
在IBM全球铁路创新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IBM邀请了国内外铁路行业的专家对全球及中国铁路行业的创新发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同时.IBM全球铁路创新中心总经理邓思凯(Keith Dierkx)携手多位IBM专家分享了全球铁路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中国铁路行业的合作.并指出在复杂环境下.提高运力、安全运营、客户服务及绿色环保成为铁路发展的重点。IBM希望凭借自身在铁路行业的经验和能力,为中国铁路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中国铁路行业一起抓住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6月22日,为期3天的全国地方铁路年度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顺利闭幕。本届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地方铁路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全国地方铁路工作科学发展。大会伊始,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会长佟永钊做了年度工作报告。铁道部发展计划司调研员许飞跃、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李康平和中铁物资铁路线路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军应邀出席大会并讲话.中国地方铁路协会副会长赵静达主持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升铁路运输竞争力,铁道部提出了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扩充、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高的跨越式发展思路,这对铁路物资设备本身、对物资的采购和供应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推进,铁路物资采购供应管理的模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居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铁路技术创新体系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新年寄语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大秦线重载运输实现3亿吨,客运专线加速建设,京沪高铁获批,铁路步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铁路以2004年4月18号第五次铁路大提速为契机,加速快速铁路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作为具有百年运输历史的中国铁路企业,尽管拥有许多有利条件。但要在短期内实现快速铁路发展目标也并非易事。由于快速铁路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不仅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更重要的是不能忽略作为实施快速轨道交通发展目标必要前提的标准计量工作。应将其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京津地区成为铁路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城市最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我段管内的外委施工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管内京沪、津山外委施工顶进桥梁处所明显增多,给我段管辖线路设备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铁道知识》2009,(4):43-43
经济腾飞带动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催生信息时代。为了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铁路快速持续发展.铁道部不失时机地实施了铁路信息系统研发规划和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20.
根据《铁道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设客运专线7000公里.初步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随着客运专线的“四通八达”,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轨下基础工程工后沉降控制、大断面桥梁隧道设计施工、大吨位桥梁研制应用、轨道系统产业化等方面成果显著,并系统掌握了无砟轨道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在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中,中国铁路部门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等8个方面共取得技术创新成果26项,掌握了既有线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提速改造成套技术。在工务工程主要技术方面,中国铁路首次在既有提速干线大面积使用了自主研发的PD3钢轨、重型轨枕、18号有砟道岔等新装备新技术。中国铁路的发展,为世界铁路技术进步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世界各国铁路企业参与中国铁路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