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车内环境品质正向设计方法,即在车型研发初期,根据车型定位设定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VOC、低气味的材料牌号,再对认可后的材料进行零部件用材方案组合;针对用材组合方案,利用量产车型模具进行样件试制和工艺验证;最后利用整车VOC、气味模拟评价舱对整车内饰零部件的VOC和气味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验证结果确定整车内饰零部件最终用材及工艺方案。然后再通过过程管控对工装样件和工装样车进行实件、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3.
发展现状 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遍及所有总成和零部件,习惯将它们分为内(装)饰件、外(装)饰件、汽车车身、功能和结构件共4种类型. 1.汽车内饰件 一辆汽车最容易出彩的是内饰件,因为汽车的外观是给别人看的,而人们真正享受的是汽车的内饰,内饰强调触觉、手感、舒适性和可视性等.汽车内饰件包括:车门内饰板、仪表板、顶棚、座椅、转向盘、门内手柄、装饰条等.内饰件用量可高达整车塑料总用量的50%左右,PC/ABS合金是最适合用于汽车内饰件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证整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需要对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的VOC含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这项检测工作主要包括采样和样品分析两个步骤。目前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有5种,即采样袋法、检测舱法、顶空法、热解析法和甲醛挥发法。主要介绍了这5种采样方法的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应用范围、特点和使用成本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EPP材料的综合特性,并对比了汽车内饰常用的几种泡沫材料的散发性能,结果表明,EPP材料的气味性和VOC散发性要明显优于其他几种泡沫材料;综述了EPP材料在汽车内饰部件中的应用,EPP材料以比重轻、低气味、低散发、可100%回收利用、综合性能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内饰件中;最后对EPP材料在汽车内饰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国标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将整车VOC控制目标分解到内饰各个零部件。目前各主机厂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VOC检测方法有德系车企的气候箱法和日系车企的采样袋法两大类,针对检测原理、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对2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做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强标要求,需要逐级控制乘员舱内饰零部件的VOC挥发量。建立了乘用车内饰零部件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同时分析了不同采样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乘员舱中几种内饰零部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采样方法正确、可靠、可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8.
新型汽车制造材料——天然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超 《汽车维修》2007,(11):2-4
含有天然纤维成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从几年前就开始被汽车制造行业用来制作汽车的内饰组件。第一种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汽车内饰组件的材料来源于大麻,大麻纤维可以同时抵御潮湿、寒冷、高温和冲击等多种因素。这种用天然生物合成材料制成的汽车零部件刚一问世,就加入到与用钢铁或加强纤维合成材料制成的传统汽车零部件竞争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9.
<正>仪表板是汽车内饰中结构最为复杂,零部件数量最多的总称零件,其外观质量和风格决定了用户对整车内饰的评价。本文以某MPV车型仪表板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仪表板的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加工工艺。仪表板简介仪表板位于驾驶员正前方,上面一般配有行驶里程表、车速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燃油表以及警告灯等灯光信号等。仪表板是汽车内饰中结构最为复杂,零部件数量最多的总称零件,其外观质量和风格决定了用户对整车内饰的评价。仪表板组成1.仪表板本体:它是坐舱系统的载体和框架;2.各种电器仪表、开关及音响娱乐系统;3.通风系统:主要由空调机、空调控制器、各种  相似文献   

10.
正汽车材料是指汽车生产制造以及汽车运行中所用到的材料,通常分为汽车零部件材料和汽车运行材料两大类。汽车零部件材料又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常用汽车运行材料包括:汽车燃料、汽车润滑材料和汽车工作液等。汽车零部件材料以金属材料为主,占整车质量的80%左右,其中钢铁材料约占70%,非钢铁金属材料(有色金属)约占10%。非金属材料占整车质量的20%左右。今天所讲的第一个案例就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汽车内饰材料感知质量的表征状况及企业技术需求,综合对比分析了汽车感知质量表征现状,并从材料触觉、视觉、嗅觉、听觉4个感知维度出发,提出内饰材料感知质量的表征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综合考虑了每个维度的研究现状、消费者的主观满意度评价及材料客观物理性能,希望能够更好地支持与服务主机厂在汽车内饰材料感知质量领域深入发展,达到提高整车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ELV法规的研究,结合车辆拆解回收的工作实际,建立乘用车材料信息模型。将整车零部件归纳为拆解回收零部件、非拆解回收零部件和不可回收零部件三个集,选择性地采用结构元、拆解元和材料元三个维度分别描述集合中的零部件。采用所建立的材料信息模型,对某企业三类22款量产车型可回收和可再利用率进行计算校核,并建立其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清单。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可高效、准确地获取车辆的ELV性能数据,辅助整车生产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ELV管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热塑性弹性体是兼有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成型的特征和硫化橡胶的橡胶弹性性能的一类材料的统称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良好的加工成型性、低廉的价格以及可重复加工等特性,特别适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因此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替代部分硫化橡胶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从而达到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及降低整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某款国产车型的侧面碰撞安全性,基于整车侧面碰撞试验和侧面气囊与车门内饰等零部件冲击试验,建立了该车侧面安全气囊和腹部与髋部侧面碰撞MADYMO子模型.运用侧面碰撞理论模型研究了假人伤害机理和车身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仿真,对车门内饰板相关部位的结构和侧面气囊进行了改进优化,并得到零部件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零部件试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假人伤害,提高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车内空气质量国外管控现状以及某公司车内空气设计研发体系与管控方式,即在车型构想阶段,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的材料与禁用材料清单,根据车型内饰零VOC部件设计构想书,对认可后的材料方案进行设计提案,通过同步研讨与模拟验证两大工具证明材料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零部件数据库中的大数据制定研发车零部件抽检清VOC TOP10单,即高危风险零部件清单。抽检结束后,在阶段进行实车验证,进入量产阶段通过抽检PT机制与处理机制对供应商进行一致性管控。  相似文献   

16.
<正>麦格纳堪称世界上最多元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其业务领域涉及为OEM提供从设计、开发,到产品生产制造、工程,乃至整车总装等服务。麦格纳产品包括车辆内饰系统、座椅系统、闭锁系统、底盘、车身系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改性聚丙烯(PP)的TVOC组成及产生原因,开展改性PP散发测试TVOC超差案例分析和PP-T20材料散发特性、改进方案分析以及试验验证,得到符合汽车主机厂汽车内饰用改性PP材料散发性中TVOC要求的汽车用改性PP材料,并总结出通过提高真空度水平、提高后处理烘烤温度和延长后处理的烘烤时间能够显著降低了 TVOC...  相似文献   

18.
近日,CVC威凯获得上汽集团ELV材料测试的授权。评审过程中,CVC威凯雄厚的测试能力、优良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情况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此次授权是继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整车企业在"汽车材料老化测试"、"汽车电子EMC测试"、"汽车内饰  相似文献   

19.
受到国家汽车产能控制政策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引入整车企业,因而很多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整车企业拉动而发展缓慢。目前这些地区现存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受到成本、市场等各方面的挑战,发展陷入困境。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提高汽车零部件技术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没有整车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作为典型,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解决整车开发过程中防腐设计及其管控难题,运用“材料-结构-工艺-性能”一体化设计的同步工程理念,通过将整车防腐特性分解为子系统防腐特性、零部件性能指标并开展指标达成度评估和开发方案制定,采用多元化的技术方法和跨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对整个防腐设计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助推油漆涂层零部件的腐蚀特性及老化等关联特性的联动开发和防腐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促进整车系统防腐设计能力的增强,最终实现整车耐久性能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