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2023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MEPC 80)会议上正式通过了最新版《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GHG)减排战略》,明确了减排目标。航运业绿色转型需要进一步提速。今年,全球大量船东开始投资替代燃料新造船舶,以此作为实现减排目标的手段。但是,在航运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德国船东却有着不同看法,即便他们手上存有现金流,  相似文献   

2.
正从近几年全球零排放船舶研发现状来看,除氢、氨、LNG等替代燃料外,研究热点还涉及甲醇、电动力、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为满足航运碳排放控制要求,业界开展了一系列绿色船舶技术研究,零排放船舶是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航运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船舶要实现零排放,需要依靠更加多元化的动力供应。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以MEPC.304(72)号决议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尽快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目标是到2050年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50%以上,2100年前尽快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赵博 《中国船检》2023,(7):15-18
<正>氨燃料动力船舶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当一些具有标志性项目出现后,将有效推动行业发展。氨燃料被认为是推动绿色航运发展的一次全新探索,对实现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的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一段时期以来,航运巨头纷纷布局氨燃料船舶,船企及相关各方也积极开展船型及技术研发。氨燃料船舶技术已经成为三大主流船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是当今全球海运业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在21世纪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目标;中国提出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为航运业实现绿色低碳提出了要求.本文总结天然气、醇类、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燃料和技术,提出新能源技术在船舶动力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但特别在大型...  相似文献   

6.
张爽 《中国船检》2023,(8):11-15
<正>MEPC80会议通过了2023减排战略,明确了中期政策,进一步推进国际海运减排进程。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MEPC 80)于2023年7月3日至7日在英国伦敦召开,此前一周还背靠背召开了第15次船舶温室气体减排会间工作组会议。经过两周密集审议磋商,会议最终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这在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会议还进一步明确了中期减排措施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捷 《集装箱化》2021,32(4):1-5
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的绿色航运是当前航运业的热门话题.为了实现国际海事组织确立的减排目标和愿景,有必要使用无污染或污染小、碳中和且经济可行的绿色能源作为船用燃料.与传统燃料相比,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燃料能够使船舶碳排放量减少20%,加之LNG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具有政策完善、供应可靠等优势,LNG燃料已成为中短期内最为现实可行的能够规模化应用的主流船用清洁燃料.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初步战略于2018年通过,针对船舶运输行业设置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以2008年全球温室气体作为基准,到2050年减少50%(碳排放减少70%)。这一目标的设置,充分展示了国际海事组织在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担当,同时也对航运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航运减排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减排战略通过后,船舶节能将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多方面的推进路径。运营船舶的温室气体减排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相关国家和组织关注的焦点,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次会议(MEPC80)通过了2023年减排战略后,运营船舶面临怎样的处境,有哪些船舶节能改造技术路径能够实施推进,航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国际海事组织提出至2050年将国际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降至2008年的一半,中国也做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航运业尤其是远洋航运减排脱碳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使用碳中和或零碳且经济可行的绿色能源作为动力。绿色甲醇为当下可用的、适合远洋航运的最佳脱碳燃料之一。文章分析了绿色甲醇动力船舶应用现状、绿色甲醇价格及供求关系等要素,并提出船东需积极行动起来在航运脱碳中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1.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了在本世纪内实现国际海运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愿景.水路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水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玮 《水运管理》2011,33(6):15-17
为适应航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形势,保障我国航运业的顺利发展,从国际航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入手,介绍相关法律框架,分析航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最新国际形势和我国立场,预测温室气体减排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航运界实际情况,提出航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是本世纪海洋环保的重要议题之一,日趋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给航运与造船业带来诸多挑战,但也为相关装备技术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和需求。通过调研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绿色船舶技术的发展战略,梳理现阶段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应用情况,分析我国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未来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发展重点与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与技术布局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行业特殊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要求国际航行船舶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实现其温室气体减排。回顾了国际社会关于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谈判进程,介绍了国际海运业温室气体减排的现状和特征及技术性、营运性与基于市场的减排措施,在分析IMO对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的立法进展及其可能对我国造船业、航运业、人才需求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23年即将生效的船舶运营碳强度指数(CII),将给航运业带来哪些影响?船公司又该如何提高船舶的CII评级?为提升现有船舶能效,进而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既定的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目标,在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6届会议(MEPC 76)上,通过了“关于强制实施目标型技术和营运措施以减少国际航运碳强度”的MARPOL附则Ⅵ修正案,提出了对现有的船舶能效指数(EEXI)、船舶运营碳强度指数(CII)以及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的相关强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探索以氨为代表的替代燃料方案已经成为行业减排先行者的关注重点。为研究氨燃料应用商业模式,加快实现向零排放航运过渡,马士基·麦克-凯尼·穆勒零碳航运中心(M?rsk Mc-Kinney M?ller Center for Zero Carbon Shipping)、气体运输船公司BW Epic Kosan、DNV、全球海事论坛(Global Maritime Forum)、曼恩能源方案(MAN Energy Solutions)、雅苒(Yara)以及瓦锡兰(W?rtsil?)等价值链关键参与者于2020年组建了一个联盟,共同启动了北欧绿色氨动力船舶(No GAPS)项目,  相似文献   

17.
<正>供需的地域差异决定了LNG海运贸易的必然性和不断增大的发展性。国际海事组织在2018年发布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明确了到2050年,国际海运业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比照2008年度排放总量的最低降幅(即50%)。据Woodmac公司预测,2019~2020年,全球船舶液化天然气(LNG)燃料使用量将增加70%,取代当前全球船舶每天约10万桶船用燃料的需求。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  相似文献   

18.
刘能冶 《世界海运》2011,34(9):11-13
针对航运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国际海事组织内部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分析了航运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现行国际法律框架、已提出的减排方案、国际法的新动向(欧盟对航运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能采取的单边主义措施),以及中国的谈判立场。最后提出中国应当提早研究,在国际海事组织进行的减排谈判中寻求对中国航运业影响最小的航运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19.
国际海事组织近期抛出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框架提出了不优惠待遇原则,而此原则与国际气候法上的国际环境正义理念相违背。基于人均平等排放权的原则是评价发展中国家承担船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模式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雷栋  马跃 《机电设备》2012,(Z1):89-91
国际海事组织(IMO)在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第62届会议,确立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船舶能效标准。船舶能效规则的强制性实施对船舶设计、生工艺技、配套设备、新能源技应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我国造船大国和航运大国,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全范围的强制实施,必会给我国相关业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造船针对EEDI做简单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