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电动汽车由电机直接驱动车辆,电机具备转矩动态响应快、低速时输出大转矩特性,对电机转矩控制不合理会造成车辆纵向窜动、驾乘人员眩晕的不适驾乘体验。基于纯电动汽车,对车辆驾驶性评价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驾驶性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驾驶性评价工况、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同时根据客观评价方法可进行驾驶性验证优化,提升车辆驾驶性能及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纯电动汽车(EV)的驾驶安全性,再考虑到实际驾驶情况的复杂性,针对能够影响纯电动汽车驱动转矩安全性控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针对纯电动车的驱动电机转矩信号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特性分析,并讨论了其对纯电动汽车的驱动安全性的影响;针对纯电动汽车的扭振信号的仿真的频域处理方法进行了试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针对紧急断电情况下纯电动汽车的转矩信号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发现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研究了纯电动汽车的转矩信号通过加汉宁窗的卷积幅值校正法和纯电动汽车转速跟踪分析法改进的效果,并把处理方式应用于纯电动汽车的驱动控制策略开发。为了验证开发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和实车验证。试验结果证明:采用加汉宁窗(Hanning)的方法分析可以降低扭振信号的谐次误差和幅值误差,从而提升信号的精确性并加快了信号的处理速度。滤波处理和数据优化后,纯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效率和模式切换的平顺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提高。仿真和试验的结果均表明,选用的转矩和扭转信号处理方法有效,控制的精度和实时性均满足试验的设计要求。设计的控制策略安全有效,能够提高纯电动汽车转矩控制的质量、提高纯电动汽车的驱动效率和驾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方位研究纯电动汽车整车的开发与控制策略,文章主要是针对纯电动汽车整车的硬件构造展开阐述,同时研究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的设计,对未来开发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硬件系统有着非常明显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借助GT-suite仿真软件建立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仿真模型的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仿真精度。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整车性能优化方案,证明了仿真模型在纯电动汽车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某试制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在启停过程中存在的振动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发动机启停振动的度量评估方法,阐述了振动产生的机理,基于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通过调整优化发动机控制策略、优化悬置刚度等措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发动机启停过程中瞬态冲击引起的振动计量VDV值较原状态普遍减小,尤其是方向盘Z向VDV值变化最为明显,由原来的0.31 m/s1.75减小到了0.19 m/s1.75,有效减小了发动机启停引起的瞬态冲击振动,对于改善整车的NVH(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水平、提升车辆的驾驶性和乘坐舒适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存在非线性及不确定性等因素而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采用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磁流变减振器输入输出特性的基础上,针对1/4车辆悬架模型设计了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以某微型车为试验用车,搭建了平顺性道路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车速、不同控制策略(自适应模糊控制和天棚控制)下的随机路面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说明将自适应模糊策略应用于半主动控制是可行的,能够抑制车身的垂直振动,提高乘坐的舒适性,且控制效果要优于天棚控制。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乘坐舒适性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阐述了乘坐舒适性国内外主观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国内乘坐舒适性主观评价体系中的优、缺点.在借鉴国外成熟的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基础上,对国内乘坐舒适性主观评价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建立完备的乘坐舒适性主观评价项目与体系、加强乘坐舒适性主客观评价一致性研究及加强国内评车师培训工作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装备多挡变速器的纯电动汽车可以降低车辆对于电机性能的要求,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多挡化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为实现纯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快速、平稳、可靠地换挡,本文对纯电动汽车变速器换挡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对当前市场上常用的两种换挡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和对比,并在实车上进行测试和验证,列出了当前两种控制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将车辆和桥梁视为2个分离子系统,分别建立车辆和桥梁的振动方程,通过车桥接触点的位移协调条件及相互作用力相等原则将车、桥振动方程耦合,采用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中的APDL语言编制了该车桥耦合时变系统振动方程迭代计算的命令流,计算汽车通过公路简支梁桥时的车辆、桥梁动力响应,探讨车辆重量、悬架刚度、轮胎刚度,桥梁抗弯刚度与阻尼,行车速度、路面等级等因素对车辆走行性及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车重的增加,车辆走行性和乘坐舒适性增加;随车辆悬架刚度和车辆轮胎刚度增大,车辆走行性变差,乘坐舒适性降低;桥梁参数对车辆走行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影响较小;随行车速度提高,乘坐舒适性降低;路面等级越差,车辆走行性和乘坐舒适性越低。  相似文献   

10.
车辆的振动舒适性不仅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对于雷达车等装载精密设备的特种车辆而言,车辆的振动噪声还会影响雷达的正常工作或降低指挥官间的沟通质量。车身附加结构阻尼是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的一种有效措施,以某类雷达车车身地板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附加结构阻尼层的布置优化方法,认为拓扑优化设计方法是附加结构阻尼层优化布置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附加自由阻尼层的局部约束化优化方法,探讨了局部约束化对自由阻尼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汽车在行驶时,由于地面的不平度有其它因素,将引起汽车的振动。用汽车动力学扔关理论,通过简化汽车模型及其输入的反应,讨论了汽车行驶中的几种典型振动及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过程中的能量回收率,文章以某一前、后双电机驱动的纯电动汽车为对象,针对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过程中机械制动力与电机制动力的分配进行研究,合理的分配前、后轴上机械制动力与电机制动力各自的比例,并引入相关影响因子对电机制动力进行修正,制定了经济性控制策略,最后用Simulink和Cruise软件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经济性控制策略能够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且在车速波动更为频繁的城市工况下更有利于电动汽车回收制动能量。  相似文献   

13.
乘坐舒适性是决定乘客对智能车辆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智能车辆的舒适性,服务智能驾驶控制算法的设计和优化,开展了基于乘客主观感知的实车乘坐舒适性试验,试验中驾驶人驾驶传统车辆执行多次换道操作,获取了60名被试乘客对换道操作的舒适性评价数据,并采集了车辆的运动数据。选取换道时横向最大加速度、回正时横向最大加速度、横向最大加加速度、横向加速度转换幅值以及横向加速度转换频率这5个车辆运动参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这5个车辆运动参数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为不同晕车易感性的乘客分别确立了这5个车辆运动参数的舒适性阈值,并根据岭回归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参数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所选取的5个车辆运动参数对乘坐舒适性具有显著影响,易晕乘客的舒适性阈值小于不易晕乘客的舒适性阈值,在换道过程中,换道时横向最大加速度、回正时横向最大加速度和横向加速度转换幅值是影响乘坐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车辆运动参数和乘客生理特征参数建立了基于动态时间归整(DTW)和K最近邻(KNN)算法的乘坐舒适性预测模型,该模型对乘坐舒适性的预测准确率为84%,可用于智能车辆控制算法的舒适性判断。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自主品牌纯电动乘用车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及振动过大的问题,经详细分析及试验诊断后,排查出压缩机工作转速在4000rpm时车内舒适性较差;通过传递路径及模态分析得出压缩机在高转速下与压缩机支架产生共振;结合样车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提出优化支架及框梁结构的方案;通过试验验证表明,优化方案有效降低车内噪声和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中人体振动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德培 《汽车科技》1997,(4):12-16,23
对国际标准ISO2631新草案进行了研究,应用新草案对各类汽车的人体振动进行了测试分析,确定了影响人体振动舒适性的主要振动轴向。比较了舒适性评价法与总加权值法的评价结果的差异。通过主观评价验证了舒适性评价法能真实地反映人对振动的感觉,并建立了总乘坐值指标的限值。  相似文献   

16.
纯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是影响整车的NVH性能主要激励源之一,通过对驱动电机定子的分析与优化,能有效降低电机谐频激励,减小电机振动,从而提高整车NVH舒适性。文章以一款纯电动车型为例,重点讲述通过测试排查减速能量回收车内啸叫问题,确认驱动电机24阶、48阶激励通过结构和空气传递到车内,引起车内中高频啸叫声,最终优化驱动电机定子绕组得以改善,达到优化车内噪声的目的,为纯电动汽车NVH性能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及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两个实例入手,阐述了机电一体化在汽车上应用,以微机为核心的电子控制取代了传统的纯机械控制,明显地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加速性,经济性,行驶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降低了环境污染。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使汽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吴利军  刘昭度  何玮 《汽车工程》2005,27(5):514-517,521
提出了ACC车辆与前车之间的速度一位移关系以及分别以车距控制和相对车速控制为目标的2种LQR模型,并根据两车的速度一位移关系的不同实现2种模型之间的转换,以生成符合驾驶员操作行为的ACC车辆控制目标,建立了实现控制目标的车速控制模型。仿真计算表明控制策略满足乘坐舒适性和保持安全车距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传统乘坐舒适性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对乘客在站姿、坐姿状态下乘坐舒适性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以某品牌纯电动公交车为研究对象,采集试验车辆选定位置处X、Y、Z三个方向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并采集受试乘客站姿、坐姿两种状态下的生理信号,并利用不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最后得到站姿、坐姿状态下的对应指标如时域分析下的均方根值、HRV三角指数(HRVti);频域分析中的标准化低频分量与高频分量之比(nLF/nHF);非线性分析中的散点椭圆拟合短半轴与长半轴之比(SD1/SD2)、样本熵(SampEN),结合受试乘客主观评价得到舒适性评价。通过研究可知HRV分析,可以作为传统乘坐舒适性的评价补充。  相似文献   

20.
热泵系统的振动噪声性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NVH舒适性评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热泵系统的结构和工作特点,结合汽车振动噪声控制原理,从振动噪声激励源、结构模态分布、传递路径、评价工况等多个维度开展了热泵系统振动噪声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分析某国产混合动力轿车在热泵产品开发中的NVH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热泵NVH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压缩机、空调管路、HVAC箱体、声学包以及压缩机控制策略是NVH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的振动噪声性能控制提供了清晰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