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胺法吸收CO2的效率,减少过程中的胺损失,利用直接接触法和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考察了几种典型的单一有机胺溶液对不同浓度CO2的吸收特性及再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α碳-甲基取代胺能提高溶液的吸收容量,但总吸收速率下降;在低CO2浓度下,α碳-二甲基取代胺吸收速率较低且易析出;采用氨基乙酸钾(PG)和N-甲基甘氨酸钾(PMG)溶液,在膜吸收系统上可获得很高的CO2脱除效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干湿交替、快速沸煮、外掺石膏等三种实验方法,通过逐次因素叠加法试验方案设计,对亚钠型防冻剂中的常见组分对水泥砂浆抗SO4^2-侵蚀性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系统地分析了配合比、水泥品种、侵蚀条件等因素对SO4^2-侵蚀性的影响。借助XRD、MIP测试手段,探讨了负温防冻剂混凝土抗SO4^2-侵蚀破坏特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纯水、KHCO3溶液、Li2CO3溶液、K2SO4溶液、K2CO3溶液及不同浓度KHCO3溶液做电解液时对CO2电还原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电解液中存在不同离子时CO2电还原的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CO2还原效果为:纯水<饱和Li2CO3溶液<K2SO4溶液<K2CO3溶液<KHCO3溶液,且随KHCO3溶液浓度的增大呈现出抛物线趋势.最适合的电解液为0.2 mol/L的KHCO3溶液.  相似文献   

4.
《舰船科学技术》2014,(8):80-86
密闭空间CO2脱除是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的重要任务,研究适用于密闭空间高活性可再生CO2清除剂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热重分析系统对钾基负载型吸收剂K2CO3/AC(AC为活性炭)进行实验。在20℃,1%CO2和2%H2O基准工况下,对比吸收剂和载体AC的反应特性,探索K2CO3/AC常温下脱除密闭空间CO2反应机理,并探究温度、CO2浓度和H2O浓度等反应条件对脱碳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载体AC对H2O和CO2脱除机制为物理吸附作用;K2CO3/AC主要依靠活性组分K2CO3与二者的化学反应,在H2O气氛中通过水合反应迅速转化为K2CO3·1.5H2O,在CO2/H2O气氛中通过碳酸化反应生成KHCO3,表现出优越的反应活性。K2CO3/AC的碳酸化反应性能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弱,随着CO2浓度和H2O浓度增加而增强。该研究结果确定了K2CO3/AC常温下脱除低浓度CO2反应机理,为常温下密闭空间CO2脱除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水杨酸、甲醛和硫脲为原料,在浓盐酸的催化作用下,进行Mannich反应合成水杨酸-硫脲螯合树脂;研究了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对水杨酸-硫脲树脂合成的影响;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和不同反应条件下树脂对Ni2+的吸附容量的测定确定了水杨酸-硫脲树脂的最佳合成工艺;研究了镍离子初始浓度以及pH值对水杨酸-硫脲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分析考察树脂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际海事组织(IMO)日益严格的SO2排放限值,开展适用于船舶废气的镁基湿法脱硫试验研究.基于中试试验平台,以氢氧化镁浆液作为吸收剂,研究影响脱硫效率的关键工艺参数,包括液气比、浆液pH值、烟气流速、入口 SO2浓度、浆液温度等.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工况范围内,加装传质构件的喷淋塔脱硫效率显著优于未加装前,可达98.24%,提高2个百分点;脱硫效率随液气比、浆液pH值和烟气流速的增大而升高,高至98.24%,随入口 SO2浓度和浆液温度的增大而降低,低至95.35%.研究结果可为镁基湿法脱硫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立合理的船用废气重整制氢反应器模型,在进口重整气体温度为500℃、水碳比为2的工况下研究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废气重整制氢反应特性,研究重整气体的温度、水碳比和流速对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区域,沿气体流动方向,H2的摩尔分数逐渐增大,CH4的摩尔分数逐渐减小,H2O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温度由400℃升高至1 000℃,出口H2的摩尔分数由8.4%增大至11.1%,重整反应的能量转换效率由19.48%提高至25.75%。水碳比由1升高至6,H2的摩尔分数由8.2%增大至10.0%,后减小至9.8%;重整反应的能量转换效率先由18.03%提高至23.23%,后下降至22.61%。流速由0.01 m/s增大至0.10 m/s,H2的摩尔分数由12.66%减小至4.90%,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由29.87%下降至11.06%。  相似文献   

8.
CO2电化学还原合成甲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电解液中的阳、阴离子以及KHCO3浓度对CO2合成甲酸电流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反应的初始物种.结果表明,在含有不同阳、阴离子的电解液中.甲酸电流效率的高低顺序为K >Na >Li >NH 4和PO3-4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电导检测器-离子色谱同时测定潜艇舱室气体中的F-,Cl-,NO2-,NO3-,SO42-等五种无机阴离子分析方法.使用Shim-pack IC-A2(5.0mmφ×5cm)离子色谱柱,以0.75m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PH 4.2)为淋洗液,流速为1.0mL/min,可以较好地将五种阴离子进行分离,其中F-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5.9%.  相似文献   

10.
潜艇舱室SAF吸附CO2影响因素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考察了CO2浓度、气体温度、气体湿度、气体流量、SAF含水量及堆密度等因素对单位质量SAF于5~20 min内吸附CO2量的影响.气体温度21.5~34.5 ℃、气体相对湿度60%~100%、SAF含水量75%~125%范围内,相同的吸附时间,吸附量变化很小;CO2浓度0.30%~0.70%、气体流量4~10 m3...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海军在发展新型的Victoria级潜艇前(前者为皇家海军Upholders级潜艇),国防和民用环境医学研究(DCIEM)的任务是重新检验Oberon级潜艇大气质量,以确定其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大气净化标准BR1326的规定。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有关未来潜艇空气质量控制发展规划方面的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可直接用于Victoria级潜艇,以证明Oberon级潜艇试航实施方案是否正确。这次试航是对各巡航条件下潜艇空气质量进行基本评价。在长达24小时的时间内,还对监测空气质量分析仪的功能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也得到了艇上确实存在污染物的“证据”。确定CO2累积分布和O2的消耗,同时也评价了空气净化效果(CO2洗涤、O2产生和通气管通风)。另外,监测了CO并在具有代表性的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中,测量了羧络血红肮(COHb)。为了评价卫生设备、电系统和发动机排气是否造成其它污染问题,测量了氨(NH4)、臭氧(O3)和氮氧化合物(NOx)。监测氢(H2)、砷化氢和锑化氢以确定来自充电电池的潜在危害。为了确定由烹调、吸烟、柴油机燃料和排气中的悬浮颗粒对健康的潜在危害,测量了可吸入的悬浮颗粒浓度。标准1326所涉及到的全部污染物均应在允许的极限内。标准1326或其它军用标准以及有关可呼吸颗粒的某些数据都没有涉及到的可吸入的颗粒是通过应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值(TLV/TWA)民用职业健康指南而加以说明的。悬浮颗粒的TLV/TWA是在允许的极限内。尽管CO2和O2的浓度都在允许的极限内,而研究证实柴油机潜艇上的空气净化措施是最不力的和重视程度较差,并且缺少排气通风。较差的空气交换或根本不存在空气交换伴随有隔舱和遮蔽;而污染物测量装置(机械的比色分析仪)具有固有的测量误差。通过对控制实践的研究证明:采用标准BRl326作为唯一的潜艇大气净化标准已导致失去以前标准BR3944所包含的有关CO2滤毒罐和O2烛更换的时间表。而且,帮助指挥官维持潜艇空气质量的准则似乎有待解释。虽然大气条件是在规定的范围内,而提出的几条建议可提高Victoria级潜艇大气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舰船,柴油机工作过程中可能由于排气泄露或二次吸入导致舱内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为了评估该类事故工况的影响,本文针对某典型舰船,以柴油机尾气中的CO为特征污染物,利用多区域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排气泄漏程度及二次吸入程度下典型舱室CO浓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4%排气泄漏率时,会导致柴油机舱CO浓度急剧升高,超出室内空气质量90 d容许浓度限值;9%排气二次吸入时,会导致所有舱室平衡浓度超过90 d容许浓度限值。结合分析结果,建议在柴油机舱进行CO浓度实时监测,并对柴油机通风、排气管路设计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CFD软件模拟在不同工况下,某半潜式钻井平台主发电机排烟管排出的高温烟气对主/副井口人员作业区域、隔水管门式吊车运行及固定区域、直升机平台及主发电机吸入口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主发电机排烟管距离主甲板高度9 m,4台柴油发电机100%全负荷工作时,NOx和CO2的质量浓度影响范围有限,但3/DW风向下2℃的温升...  相似文献   

14.
周鑫涛 《船舶工程》2020,42(10):139-145
摘 要: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对深海载人平台逃逸舱气流速度与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送风形式和送风参数对舱内空气速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舱内气流速度表明,散流器送风结果明显优于圆形口送风;减小散流器喉部直径有利于舱内气流均匀,但仍有部分区域气流速度较低;增大风量能减小低流速比例,但相应增加了吹风感。分析舱内二氧化碳浓度表明,增大风量对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却增加了吹风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最终得出了在空间等设计条件限值下的较优工况。  相似文献   

15.
船舶非碳能源利用模式和能效提升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石化能源的短缺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发展绿色船舶,减少CO2排放,提高船舶能效,已是大势所趋。非碳能源利用和船舶减阻技术是能效提升的有效方式,然而受船舶运营和非碳能源利用模式的影响,很难孤立的考虑非碳能源的利用效果,非碳能源利用和能效提升的方法技术之间有着紧密联系,需要研究船舶非碳能源利用模式和能效提升的协同作用,在引入等效非碳能源概念的基础上,对非碳能源利用与等效非碳能源利用模式进行了阐述,通过创建特征值及计算公式,定量分析了船舶非碳能源利用与船舶减阻技术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对船舶能效的影响,对新船能效指数设计和船舶能效管理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分布函数-浅水Lattice Boltzmann方法,建立了过饱和总溶解气体(TDG)输移模型,研究某电站下游航道整治建筑物对河道内TDG输移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整治建筑物的修建对主流区流态和TDG变化影响较小;航道整治建筑物对河道过饱和TDG时空分布的影响主要表征于整治建筑物局部区域范围内,整治建筑物坝田回流区流速降低,水体传质减弱,从而导致TDG浓度降低且低浓度区域面积增加,可以为鱼类提供一定避难空间。该研究为水体中TDG输移扩散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为改善电站泄水导致TDG过饱和对鱼类的不良影响和建设生态水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有效氯溶液对船舶尾气同时脱硫、脱硝的性能,将紫外光(UV)辐照与有效氯溶液相结合,开展脱硫、脱硝试验。基于UV-鼓泡光催化反应器搭建模拟实验平台,进行UV辐照和无UV辐照环境下氧化溶液脱硫脱硝的对比试验和UV灯的功率、有效氯的浓度等因素对脱除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40℃的气液反应温度下,UV辐照能大幅度提高浓度为250 mg/L[CL2]的有效氯溶液对模拟烟气中NO、NOX和SO2的脱除能力;UV灯的功率从5W增加到16W,NO和NOX的脱除率近乎线性上升;将有效氯的浓度从250 mg/L[CL2]升高至1 500 mg/L[CL2],NO和NOX的脱除率缓慢上升;有效氯溶液对SO2的脱除率始终为100%。此外,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屠莎莉 《水运管理》2008,30(6):18-21
为更好地发挥杭甬运河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杭甬运河绍兴段对绍兴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分析杭甬运河对绍兴市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对杭甬运河绍兴段建设提出建议:(1)构建绍兴市内河航道网;(2)科学合理利用资源;(3)增强杭甬运河的辐射功能;(4)建设运河绍兴县柘林至滨海工业区腹地的柯海线4级航道,建成杭甬运河绍兴段复线(或称二通道);(5)严格把好临跨河建设工程审批关;(6)加强航道航政管理;(7)广泛筹措航道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19.
倪雁  高礼科  李雷  蒋爽 《水运工程》2024,(2):191-197
疏浚工程中,管道泥浆最优流速确定多依赖于经验公式,工况变化较大时预测精度不高。采用Durand模型对不同试验工况下的阻力损失进行建模,并基于试验数据对模型常数进行调整,提高Durand模型的预测精度;采用高斯过程回归方法建模,分析训练样本数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管道阻力-流速模型的流速寻优方法,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高斯过程回归方法建立的管道阻力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可达0.97以上,并可依据管道阻力(浓度)变化实时更新临界流速,从而为疏浚管道泥浆最优流速的确定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寻优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清水状态下,对不同水深和间距比条件下的群桩局部冲刷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深(h)对冲刷特性的影响与间距比(G/D)有关。当G/D=2、4和5时,随着水深的增大,平衡冲刷深度小幅增大,当G/D=3时,随着水深的增大,平衡冲刷深度显著增大。随着间距比的增大,平衡冲刷深度非单调变化。G/D=2工况的平衡冲刷深度最大,群桩冲刷坑形成一个整体;G/D=3工况的平衡冲刷深度最小,下游桩柱周围冲刷不明显;G/D=4、5工况的平衡冲刷深度较大,且随间距比的增大而减小,各个桩柱的冲刷坑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