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佳伟 《路基工程》2017,(5):100-105
在盾构施工过程中,软黏土地层开挖面的变形机理和稳定性研究仍处于经验阶段。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上海黏土地层盾构开挖面稳定性问题。试验分析了盾构开挖过程中开挖面前方土体土压力的变化规律和支护应力与地表沉降的关系。给出了主被动破坏的极限支护应力值以及施工参考范围,这对黏土地层盾构开挖面稳定性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市区箱涵施工,采用现场监测的手段,跟踪监测公路箱涵施工试验段周边地表变形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施工试验段周边地表的沉降、水平位移变形,主要集中在开挖基坑、钢板桩施工、开挖至底部和拔除钢板桩四个施工阶段,且拔除钢板桩时变形最大。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试验段的累计地表沉降、累计水平位移和裂缝变形等几个主要控制指标,均超过设计预警值,故原设计方案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05标段新兴街站主体采用中洞法分3层、9个洞室进行开挖,根据现场揭示地质情况,经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及施工监测,合理选择了中立柱施作的时机,加快了施工进度;通过对微风化砂岩地层爆破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和优化,有效控制了爆破开挖对临时支护的破坏,较好地控制了地表沉降,确保了结构和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刘细军  孟园英  黄学源  刘晓明 《公路》2022,67(2):143-148
随着城区扩大,不少公路桥梁成为城市内部的高架桥,因而受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表开挖影响。深厚软基地区的地表开挖可能会诱发邻近桥梁桩基产生水平移位甚至破坏。以广东省沿海某市跨越市政道路的机场高速公路高架桥偏位为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地表开挖对邻近超长桩柱式桥墩内力与变形的影响,揭示了软基开挖诱发邻近超长桥梁桩基偏位的力学机理和影响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开挖深度、软土弹性模量、软土深度、桩径等参数在开挖过程中对深厚软土区高架桥桩基的影响规律。根据分析结果对类似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施工或设计的建议,以期为深厚软土地区的桥梁桩基保护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深圳地铁近接隧道暗挖施工地表沉降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菁菁  宿文姬 《隧道建设》2014,34(11):1055-1061
为研究变净距近接隧道暗挖施工中开挖工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以期得到最优开挖工序,以深圳地铁近接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FLAC3D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数据反馈等多种手段,对比了4种不同开挖工序引起的地表沉降,并对围岩支护后隧道施工在纵横方向上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1)若先行隧道开挖采用上下台阶法,后行隧道采用CRD法,那么后行隧道采用上下断面法开挖优于左右断面法,且先开挖靠近先行隧道的部分要优于先开挖远离先行隧道的部分;2)随着近接隧道净距的减小,开挖工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减弱;3)加固圈对抑制变净距隧道的不均匀沉降有着明显的效果;4)采用上下断面法开挖的近接隧道,上半部分开挖是控制地表沉降的关键,最大地表沉降值发生在靠近后行大跨度隧道中轴线一侧。  相似文献   

6.
土压平衡盾构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施工中,其施工过程产生的地表沉降及相关问题直接影响隧道施工安全。以成都地铁3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为例,应用理论方法计算盾构开挖面压力取值范围。结合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参数、不同开挖面压力和地层损失率,利用嵌入了土应力路径本构模型的ABAQUS软件进行盾构开挖三维模拟,得到了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并通过与现场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此模型的合理性,确定了合理的开挖面压力取值范围。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实际盾构施工开挖面压力值与地表沉降值之间的规律,评价施工时设定的开挖面压力值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压平衡盾构采用不满舱施工非常普遍,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对开挖面压力平衡状态的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开挖面的整体稳定、渣土排出异常、开挖面部分坍塌、壁后注浆窜浆等现象进行讨论,解释其发生的主要原理。提出渣土泥浆化的概念、判断标准,明确其与喷涌的差异,并讨论不满舱施工时窜浆发生过程,给出判断窜浆发生的主要条件,明确发生局部渗透破坏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风化岩等高渗性地层开挖面整体稳定性计算满足不满舱施工的强度要求,也会出现局部渗透破坏甚至开挖面坍塌;不满舱施工开挖面局部渗透破坏等引起的超挖量大、窜浆引起盾尾充填效果差均导致地表沉降过大。基于上述问题产生的原理提出相应措施以维持土舱内压力与地层中土水压力的平衡,研究结果能够为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李涛  刘继强  尹文平 《隧道建设》2011,31(3):278-283
为评估城市地铁隧道竖井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结合深圳地铁5号线某暗挖区间竖井施工,采用有限元和流固耦合方法对该竖井的降水及开挖施工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竖井降水和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变化和分布。根据地表沉降计算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1)竖井单纯进行开挖而不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远小于开挖和降水耦合作用引起的总沉降;2)距竖井越近,开挖引起的沉降占总沉降比例越大;距竖井越远,降水引起的沉降占总沉降的比例越大;3)在地表最大沉降处降水产生的沉降占到了总沉降的65%。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地铁1号线学苑广场站为工程背景,改进原有的CRD和PBA工法,提出了上注下支的扣拱施工方案。运用Flac3D软件分析不同开挖顺序对施工稳定性影响,确定先开挖下导洞再开挖上导洞的施工顺序,对施工方案进行验证;接着对施工期间地铁车站地表沉降情况进行研究,模拟了地铁车站的施工过程,分析各施工工序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得到地表变形规律。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地铁车站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广东省云湛高速公路中间村隧道出口右线超浅埋(负埋深)偏压洞口的地形、地貌,采用了盖挖法设计施工方案,降低了洞口边仰坡的高度,减少了土石方数量,有效的减少了植被破坏,保护了环境,降低高边坡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风险,同时恢复地表施工期短,施工范围小,利于解决地表冲沟的排水,适合各类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  相似文献   

11.
程俊武 《公路交通科技》2013,(3):465-467,475
隧道洞口偏压段洞门开挖,应遵循早进洞,减少植被破坏,保证边坡稳定,快速、有效的形成洞门的原则。为保障隧道安全、顺利进洞,永宁高速公路高增隧道左洞出口进洞施工,采用了斜交套拱联合大管棚预支护施工技术,该技术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埋、超浅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埋隧道工程埋深浅,不能有效形成承载拱,容易坍塌或产生很大的地面下沉.特别是当超浅埋隧道穿越既有道路或其他工程时,由开挖施工扰动地层亏空而引起地表运移明显,对地表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或破坏.浅埋隧道设计应遵循"管超前、短进尺、非(弱)爆破、小开挖、少扰动、强支护、早封闭、紧衬砌、勤量测"的原则,初期支护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并根据地层情况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与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13.
刘志科 《路基工程》2016,(5):207-211
准确而又方便地确定双孔平行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城市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探讨了双孔平行地铁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后,地表总沉降值等于开挖左线隧道和开挖右线隧道沉降变形稳定后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之和;后行开挖隧道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大于先行开挖隧道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当双线隧道间距较小时,沉降槽曲线为“单峰”形态,而双线隧道间距较大时,会呈现“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14.
郭继林 《路基工程》2018,(2):160-164
厦蓉高速公路龙门隧道左洞洞口浅埋严重偏压段,地质条件差,若采用常规施工方法开挖进洞,需要进行大范围的边坡开挖和防护,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且安全风险极高。基于以上背景,研究出一种浅埋偏压软岩地层隧道半明拱进洞施工技术,该施工方法在减少或不破坏地表的情况下,将隧道衬砌结构外露部分所“缺”围岩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弥补”,同时,该施工方法开挖量小,不会对隧道周边围岩产生明显影响。目前,该隧道洞口按照此方法已经施工完毕,实践证明该施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城市地铁隧道盾构开挖诱发地表沉降规律,并针对开挖推进距离、开挖面支护以及地表建筑物刚度条件对古建筑物地表沉降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拱顶沉降、上测点周边收敛位移和下测点周边收敛位移,实测数据分别比数值模拟数据大5.41%、13.21%和10.15%,这与现场施工条件比数值模拟更为复杂有关,也说明数值模拟比较可靠。增大盾构推进距离会加大古建筑物地表最大沉降值,但是增大幅度有限,当推进距离增大为原来的3倍时,古建筑物地表最大沉降增大幅度低于10%;增大盾构开挖面支护力会明显减小古建筑物地表最大沉降值,施工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增大开挖面支护力的方法来减小古建筑物地表沉降。盾构上方地表存在古建筑物能明显减小地表最大沉降值,但地表沉降槽宽度也相应增加,因此施工过程中若盾构上方存在古建筑物,应进行特殊考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理论,考虑地表坡度变化以及小净距隧道不同的开挖顺序两大因素,通过对围岩发生极限破坏时的安全系数与塑性区进行分析,探究坡度变化条件下不同开挖顺序对隧道开挖安全性与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隧道不同开挖顺序下的安全系数越来越小,且先开挖浅埋侧的安全系数明显高于先开挖深埋侧;随着坡度的增加,浅埋洞单独开挖时隧道外侧竖向剪切破裂面发生小幅度偏转并出现与其近似垂直的向下贯通地表的破裂面,深埋洞单独开挖时隧道外侧竖向剪切破裂面发生小幅度偏转并逐渐消失,且将出现隧道外侧拱脚向地表坡脚发展的滑坡破裂面。  相似文献   

17.
对拱北超大直径管幕超前支护下浅埋暗挖隧道不同开挖方式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对比了不同开挖方式下地表的变形、邻近桩基的变形等。采用等效刚度法对超大直径钢管幕超前支护结构进行模拟,考虑施工不利因素等的影响,对比了不同等效刚度条件下,开挖完成时地表的变形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该工程开挖断面大,上覆埋土浅,同时超前支护结构的刚度很大以及浮力的作用,随着隧道的开挖,由于下部土体的卸载回弹作用地表表现为逐渐隆起的变形规律。由于地基的变形对邻近桩基础产生显著影响,桩顶的位移最大,为8 mm左右。通过对比发现采用五台阶十分区开挖方案引起的地表变形和桩顶变形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以贵隆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基于数值分析软件,对路域内一典型高路堑边坡的开挖过程进行了稳定性及位移分析,得到边坡开挖过程中安全系数、破坏模式以及地表位移的变化过程,并进行了高路堑边坡开挖过程中地表位移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给出计算公式。同时,基于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对边坡地表位移、深部位移以及降雨量进行监测,并建立完整的边坡群监测系统和预警平台,实现了同一平台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开挖过程中,边坡安全系数及其对应破坏模式随着开挖进度不断发生变化,中部台阶设置有利于开挖边坡的整体稳定;边坡位移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相符,表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层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依托地铁1号线某盾构井深基坑工程实例,结合工程结构特点、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选取地表变形实际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特性,同时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地表沉降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主要集中在开挖和拆支两个阶段,拆支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应引起重视,特别是拆除中板支撑时的地表沉降可能比开挖阶段还要显著,必要时应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可以预测开挖和拆支两个阶段的地表沉降,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以昆明轨道交通某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的现场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模型,对盾构施工开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量。讨论了不同围岩应力释放条件下地表变形规律,以及隧道围岩在相同应力释放条件下在掌子面施加支护力前、后地表变形间的联系,同时将模拟计算得到的变形数据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