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保证京台高速长清段长大纵坡路段公路运营安全,减少事故发生,运用累计频率法对事故多发点进行鉴别并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对事故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线形以及车辆超速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长大纵坡综合安全设施设置提供基础数据,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也可运用于其他相似路段。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分析了国内外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详细介绍了事故多发点(段)现有的鉴别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方法优劣进行了综述,从而提出了对交通事故多发点(段)鉴别有实际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常规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通过实例揭示了多发点的鉴别本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三层BP神经网络的城市干道路段事故多发点鉴别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交通事故7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并能将常规鉴别方法不易识别出的多发点鉴别出来。其次,应用哈尔滨市市区430个干道路段上1999年至2004年发生的13764起交通事故数据及关联因素数据,对神经网络的权值和偏置值进行了标定,并应用该模型进行了事故多发路段鉴别。最后,分别应用了事故次数概率分布法、矩阵法和质量控制法对430个路段进行了多发点鉴别,并对鉴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分配的道路黑点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的道路黑点鉴别方法中存在的小样本问题及事故样本的信息损失问题,深入分析了事故数据的小样本特性及事故样本反映路段行车风险的多维性;并引入信息分配技术对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计算和比较事故样本分配给各路段单元的事故信息量(而不是事故频次)进行道路黑点鉴别。结果表明:信息分配技术能充分挖掘小样本事故数据提供的道路黑点鉴别信息,事故信息量比事故频次更能反映各路段单元行车风险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刘谷  廖志高  马青娜 《交通科技》2010,(3):111-112,115
介绍了以考虑道路线形特征划分单元路段的单元法,分析了当量事故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结合传统事故多发路段鉴别方法,对累计频率法进行优化,并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单元法进行事故多发路段鉴别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6.
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模糊评价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裴玉龙  戴彤宇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6):121-125,138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是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当被鉴别路段或交叉口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相差较大时,采用原有的鉴别方法就难以保证鉴别精度,而又鉴于交通安全概念的模糊性、评价者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结果常以口语化词汇表达的特点,提出了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模糊评价方法。经过分析比较,模糊评价方法采用的指标是亿车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万车当量总事故次数及事故严重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层模糊数学评价模型,以哈尔滨市区内部分道路路段及交叉口的交通事故多发点作为应用示例进行了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  相似文献   

7.
管满泉  丁靖艳  陆炜 《中外公路》2012,32(4):337-341
事故多发路段是指道路上发生事故明显突出的路段或路口,事故多发路段通常所占有的道路长度很少,交通事故次数却非常频繁,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对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治工作主要分为3个步骤: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事故多发路段的原因分析,针对事故多发的原因提出整改对策。该文结合浙江省S201(S04)K8+000~K9+000事故多发路段整治工作,以事故数-事故率法作为鉴别方法,采取调查统计、多因素结合的成因分析方法,提出相应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管满泉  李强伟  何毅  张丹锋 《公路》2012,(8):164-171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占道路长度的比例非常少,但集中了较大部分的道路交通事故,严重降低了道路的服务质量,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运用合理的鉴别方法排查事故多发点(段),分析事故多发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是提高道路安全性既科学又有效的办法。当量总事故率法是建立于事故率法和当量总事故次数法的基础上,集两者之优点的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道路长度、交通量及交通事故的危险程度,有针对性地鉴别事故多发点(段),并确定哪些事故多发点(段)需要优先整治。  相似文献   

9.
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鉴别方法的分析,在累计频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通过程序以一定的步长重新划分路段单元,多次搜索事故多发路段位置,并进行精简合并处理。结果表明可以有效的减少事故多发路段鉴别遗漏,并准确定位。数据分析表明了事故多发路段的死亡人数和事故数量远高于正常路段,因此通过对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治可有效的增加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危险性弯道路段交通事故多发的现实问题,提出主动评估短时交通流状态下的交通事故风险,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采用无人机高空拍摄弯道路段交通流运行状态,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提取高精度的车辆轨迹和交通流数据,结合山区双车道公路弯道路段危险驾驶行为特征表征交通冲突,以距离碰撞时间为交通冲突量化指标,提出山区车道公...  相似文献   

11.
事故多发路段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为了对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进行有效鉴别,采用累积频率法作为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方法。以广云高速公路马安至河口段为例,结合累积频率法分析了该路段近三年的交通事故数据,确定了事故多发路段并对其事故成因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采集的双车道公路的事故、线形、交通等数据,考虑公路横向干扰、路侧情况等,将双车道公路划分为普通路段、村庄路段和交叉口,分别建立了事故总数、一般以上事故次数以及碰撞、追尾和路侧等不同形态的事故次数与道路和交通要素关系的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基础模型.然后,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路基宽度等事故修正因子(AMF)的研究;使用基础模型经过AMF修正、经验贝叶斯过程(EB过程)、标定等进行双车道公路机体事故预测.最后,介绍了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模型在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山区公路交通特征的基础上,参照交通波理论模型,建立了山区公路交通事件传递模型,并以平均检测时间作为判别检测间距合理性的主要指标,建立了山区公路事件检测点与事故多发点间距的定量化关系模型.通过模型表达式和算例分析得出,期望平均检测时间越长,事故发生后路段的排队长度也越长,事件检测点离事故多发点的距离越远;当山区公路...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对道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进行排查、治理的背景下,提出要对筛选出的道路危险源进行等级评定,科学排序后分期分批治理,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理念,可为在我国建立道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排查与治理效果评估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交通事故呈现出的在公路穿村镇路段聚集的趋势,在某山岭地形区域进行了双车道公路的交通事故、交通组成、道路和路侧等因素的大量数据采集,并对公路穿村镇路段的整体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负二项模型等事故预测模型和相关检验理论对模型形式,以及公路穿村镇路段全部事故和追尾、碰撞、路侧等不同形态的事故规律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公路穿村镇路段的事故时空分布呈一定规律性;交通量、混杂率和道路横坡度为影响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的3个显著因素,且均呈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事故黑点鉴别的客观性、公正性及识别水平,提出基于灰色聚类评价的事故黑点鉴别方法,并结合聚类因子法识别事故黑点诱发因素。该方法是将聚类思想应用于事故黑点鉴别及成因分析的全过程,可实现对不同层次事故黑点的分级管理。经鉴别,可将评价路段单元分为正常路段、一般路段及事故黑点3类,从而将道路几何条件、交通条件、环境特性属性相似的事故黑点聚为一类进行事故成因分析。依托长余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确定上下行事故黑点数,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且将基于聚类分析得到的事故黑点及其成因与实际考察得到的事故黑点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得到的事故黑点与实际路段事故黑点基本吻合,采用基于聚类分析预测事故黑点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首先,通过对常用事故多发点鉴别及其成因分析方法的评述和对比,论证了研究基于交通冲突的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的必要性.其次,通过研究交通流基本模型,采用Logit模型描述驾驶员驾驶行为,为后续研究做基础.最后,分别对同向冲突、穿越冲突、对向左转冲突和二次冲突分别做研究,得出了每类冲突的计算模型.基于此,提出了公路平面交叉口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山区道路急弯陡坡路段事故频频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通过对山区道路交通事故路段分布特征的分析,综合选取安全度模型参数,从道路线形、车辆设计参数、车路相关参数三方面建立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数学法建立了山区道路安全度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安全度模型的评价符合山区道路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门玉琢  于海波 《公路》2012,(8):21-24
山区公路作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行车速度和行驶轨迹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公路线形是决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基础。以山区公路车辆运行速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山区公路弯道路段入弯前车辆减速行为的观测和调查数据作为参考对象,建立山区公路平曲线路段的驾驶员行车速度控制模型,并利用实例对行车减速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所建减速控制模型可行、有效,能较好地模拟车辆经过限速标志或路面减速标识路段时的减速行为,为山区公路线形设计、行车安全性分析与评价,以及山区公路交通安全改善提供新的理论方法与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分析了山区高速公路的事故成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危险路段的危害程度及交通参与者的需求,构建了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实践表明这些安保措施能有效保障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状况,并进一步完善公路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