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城市轻轨车辆采用盘形制动装置的必要性,说明了轻轨车辆盘形制动装置的结构和安装特点,以及宜选用的材料,提出了轻轨车辆制动计算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城市轻轨车辆的运营特点和技术要求,论述了城市轻轨车辆微机控制系统的方案选择,并就系统的组成和软硬件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国外一些国家轻轨车辆车门的型式、结构、材料和主要的物理、机械性能,为我国轻轨车辆车门的选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开发了轻轨车辆专家系统。此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有关轻轨车辆的最佳参数,运量及牵引计算结果,为轻轨车辆的选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城市轻轨车辆用转向架的运用条件和技术要求,结合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传统特点,对城市轻轨车辆转向架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进行轻轨车辆转向架设计时,应采用空气弹簧、盘形制动,弹性车轮、磨耗形踏面、焊接构架等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轻轨车辆总体结构、走行部、牵引、制动装置和电气系统等方面,介绍了城市轻轨车辆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低地板、变流器等技术.比较了动力转向架牵引电机的布置及悬挂力式的各种特征和性能差异,提出了新型城市轻轨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轻轨车辆的集电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受电弓的结构、抬高压力、受流质量标准等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我国城市轻轨车辆受电弓应选用的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8.
本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及走行部的结构特点,着重比较了动力转向架牵引电机的布置及悬挂方式的各种特征和性能差异;介绍了轻轨车辆的走行、牵引、制动装置和电气系统,提出了新型城市轻轨车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铝合金在国外车辆部件中的应用情况、发展趋向及其在组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国产 Al-Mg、Al-Zn-Mg 合金及其异种金属焊接接头进行了焊接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焊接接头有满意的力学性能、抗裂性及抗应力腐蚀性能,适合用于制造轻轨车辆.  相似文献   

10.
独立轮对在轻轨车辆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同传统的轮对相比,独立轮对由于具有横向稳定性好、磨耗小、噪声低、重量轻且易于实现整车低地板结构的特点,近年来已在轨道车辆上得到大量应用。简要地介绍了独立轮对特点及轻轨车辆发展概况,着重讨论了独立轮对在轻轨车辆上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轻轨交通系统的特点和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的状况,研究了我国大城市采用轻轨交通系统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指出了轻轨交通在容量、服务质量和道路面积利用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分析轻轨交通的投资和运营费用,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铁路路网运输能力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路网结构、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及一定人力与运输组织水平)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考虑日常随机因素以及不可抗力因素等的影响,铁路路网所能提供的各种服务能满足OD需求波动的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路网能力可靠性研究和铁路运输的特点上,提出了铁路路网能力可靠性的概念,并构建了相关路网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The railway network carrying reliability refers to the carrying capacity meeting the OD demand which consciously changed with random and irresistible factors under prescribed conditions and stated time. Based on review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reliability research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reliability of railway network. Then, a model for railway network capacity calculation is developed and the approach for reliability determination is proposed. In the final section, a numerical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OD dem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luctuation of OD dem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ailway networks, and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fluctu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for a good performance of railway networks.  相似文献   

14.
车站作业方案的确定对高铁车站通过能力有重要影响.首先分析高铁车站通 过能力的影响因素,建立计算高铁车站通过能力的仿真模型,明确车站作业方案是高铁 车站通过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重点对高铁车站通过能力的车站作业方案决策规则进 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基于正交试验的仿真试验方法,对不同车站作业方案下的高铁车站 通过能力进行仿真计算,利用极差法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用实例对该试验方法的有 效性进行了验证,确定了能使高铁车站通过能力最大的最优车站作业方案组合.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领域使交通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量化研究方法等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作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交通承载力向上与城市交通规划,向下与机动车需求管理融合,可以得到多个延伸的科研选题。在特定的时空网络中,一定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就是道路网络或基础设施现有或未来的承载状态,即交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交通环境稳定时,道路交通设施单元或系统的承载能力或阈值。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这3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现有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评价量化方法有效性难以保证,评价指标选取缺少标准化,复杂系统承载力缺乏综合的内外部耦合协调分析,以及应用技术方法落后等问题。首先,未来可以建立较完善的交通承载力理论体系;其次,标准化评价指标,建立有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交通系统内外部的耦合协调机制,提出协同优化策略;最后,改进应用技术方法,拓展自身及交叉领域应用。为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保障,为促进我国交通可持续文明发展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港口交通资源承载力预测预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航道交通容量计算方法,建立了航道资源静态承载力模型,基于锚地规模计算方法和基准判定参数,建立了锚地资源承载力分级模型。应用排队理论,将港口码头泊位的服务强度与航道资源、锚地资源的承载力模型相融合,构建了港口交通资源承载力综合预测预警模型,并以中国南方某港口进行实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应用预测预警模型,2008年与2010年的航道资源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405与0.608,锚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分别为1.489与0.600,2008年的港口码头服务强度为0.565,计算结果与事实相符;按照货物吞吐量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最小、最大航道资源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593与0.796,预计到2020年,最小、最大航道资源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685与0.944;基于现有锚地资源,预计到2015年,水深小于5m的最大锚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0.177,水深在5~10m的最大锚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1.037,水深大于10m的最大锚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1.294,预计到2020年,水深小于5m的最大锚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0.210,水深在5~10m的最大锚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1.231,水深大于10m的最大锚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1.535;预计到2015年,港口码头的最小泊位服务强度为0.858,预计到2020年,港口码头的最小泊位服务强度为0.994。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运输组织模式下京沪高速铁路区段通过能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列车铺画方式对通过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将停站次数相同的列车成组铺画能够提高通过能力.在此思路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停站高速列车和中速列车成组铺画方式下的扣除系数计算公式.运用该扣除系数,进一步分别计算了京沪高速铁路在全高速运输组织模式下和高中混跑运输组织模式下的通过能力,并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既有线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为使计算的通过能力能准确反映客运专线客运站作业实际,结合客运专线客运站的特点,建立了仿真算法流程,对到发线和咽喉通过能力共同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日益明显,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承载能力成为地区健康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界定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从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构建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结合可拓学的模糊物元理论和信息论的熵理论,建立基于模糊物元的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七省二市的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研究.实例结果表明,构建的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基本合理,模糊物元预警模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警研究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