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象限变流器瞬态电流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介绍了一种使用MATLAB软件实现四象限变流器瞬态电流控制的仿真方法,并使用该仿真系统对变流器的动态响应、电流的错层、电流频谱、变流器元件的开关波形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仿真模型的建立是真实、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四象限变流器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基于理想开关函数的单相四象限变流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四象限变流器常用的5种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各种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预测电流控制和瞬态电流控制可以达到直流侧电压稳定、网侧电流谐波小、网侧单位功率因数等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3.
单相四象限整流器预测电流控制的相位补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赵红卫  仝力 《铁道学报》2012,34(6):29-33
针对单相四象限整流器的预测电流控制,提出基于单相软件锁相环的瞬时无功检测方法,利用瞬时无功对预测电流控制方法中电流给定值进行相位补偿,实现四象限整流器单位功率因数运行。采用仿真软件搭建系统模型并进行计算,对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牵引和再生制动工况下,控制方法能够保证网侧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并且具有很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基于开关函数的电压型四象限变流器数学模型,结合瞬态电流控制,搭建了整个基于开关函数的四象限变流器及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稳态及动态的仿真,验证了瞬态电流控制是一种较好的控制等路.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四象限变流器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电流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控制变流器的输入电流,而且能够保证开关器件的开关频率固定不变,控制算法易于实现。通过计算机仿真对这种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并表明该控制方法的动、静态特性良好。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试验,从仿真和试验的波形对比可以看出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表明该控制方法满足了四象限变流器的设计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预测电流控制的四象限变流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预测电流控制四象限变流器的MATLAB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了变流器在牵引工况和再生制动工况时的特性。仿真和基于TMS320F2812试验样机的研究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算法不仅能有效抑制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获得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实现了单位功率因数和能量双向流动,还具有良好的瞬态和稳态特性。  相似文献   

7.
变压器漏抗对四象限变流器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际应用时,四象限变流器可能存在变压器漏抗大的情况.探讨了变压器漏抗对四象限变流器控制的影响并以瞬态电流法为基础,通过引入补偿环节,弥补变压器漏抗大时变流器控制带来的不良后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补偿系数来改善四象限变流器控制性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dq解耦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四象限变流器有功和无功分量的分别控制,将其应用于动车组网侧变流器的控制中可以使列车发出所需的无功功率,从而减小列车运行过程中网压波动对其造成的影响。传统网侧变流器dq解耦控制中由于延时分量的引入,使其动态过程减慢,并且会带来较大的波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两种改进的旋转坐标系下的解耦控制方法:第一种为旋转坐标系下的瞬时电流控制,该方法结合瞬时电流控制的思想以及网侧变流器在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与传统dq解耦控制相比有更快的响应速度,但却难以实现网侧电流的无静差控制。第二种为短延时的dq解耦控制方法,即在传统dq解耦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虚拟电流快速计算单元,用该单元替换原来的延时单元来获取虚拟电流,从而加快其动态性能。通过大功率试验验证了两种控制方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电压型四象限变流器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电压型四象限变流器,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瞬态电流控制法,建立了变流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10.
动车组牵引四象限变流器输出直流电压存在二倍工频波动、四象限电流含有较多等效开关频率的纹波,对电压和电流检测时常采用硬件滤波电路或数字滤波器进行信号调理,但滤波参数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控制系统不稳定。为提高400 km/h高速动车组四象限变流器控制稳定性,首先介绍四象限变流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参数设计原则;其次重点分析电压、电流采样通道叠加滤波环节对闭环控制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双闭环系统稳定的条件;最后,基于400 km/h高速动车组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