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我国重载车轮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伟生 《铁道车辆》1993,(10):11-15
本文在分析国外重载车轮运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后,结合我国货车S形车轮研究和Φ915Es型车轮的试制,阐述重载,低应力S形车轮的效果,并对我国研制Φ840Es型车轮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蓝春红  吴萌岭  王勇  韩江 《铁道车辆》2011,49(7):1-5,47
通过对重载货车不同制动工况下的制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重载货车车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车轮在不同轴重、不同制动初速度、不同制动减速度时的三维瞬态温度场及应力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从车轮材料所能承受的屈服极限方面研究了车轮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分析了制动过程中车轮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规律,得出了能够满足重载货车行车安全要求的制动初速度、制动减速度条件,为重载货车的运行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简要分析了国内外铁路车轮生产技术现状及趋势,概述了马钢(股)公司在高质量车轮生产技术开发方面的进展及在高质量车轮产品开发上的一些实绩。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认为,马钢完全有能力生产出以高速动车组用车轮、重载车轮为代表的高质量铁路车轮产品。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7日,在铁道部科学技术司、运输局装备部联合召开的新材质铁路货车车轮技术评审会上,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为大秦线提供的新材质重载货车车轮通过了技术评审。专家组一致同意扩大马钢新材质重载车轮在大秦线的装车考核数量。  相似文献   

5.
重载货车车轮热负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重载货车制动热负荷对车轮的影响,简要回顾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提供了计算机仿真分析的几个典型热制动工况下的应力和温度场结果,包括坡道制动工况和停车制动工况。对手制动作用于运行车轮的工况进行了分析,检验了不同闸瓦作用位置对温度场的影响,并介绍了与热负荷相关的车轮更换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载车轮对机械性能要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大秦线车轮的服役表现,探讨了重载运输条件下车辆轴重增加对车轮钢种特性的要求。根据重载运输条件,提出了我国重载车轮的研发思路,并据此进行了试验钢的开发,完成了实验室和工业性试制。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性能指标基本上达到了预计目标,开发符合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秦铁路货车车轮磨耗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重载货运专线——大秦铁路运行的货车车轮磨耗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铁路货车运用中出现的闸瓦磨耗等问题的分析,将影响铁路重载运输货车车轮磨耗的主要因素归结为:货车轴重、货物周转量、闸瓦质量、车轮硬度及同一轮对两车轮的轮径差。采用车辆动力学仿真方法,研究车轮轮缘磨耗与踏面磨耗间的关系。结论表明,推广应用新型C级钢车轮以提高车轮踏面及轮辋硬度、控制同一轮对两车轮的轮径差、研制新型高摩合成闸瓦等措施是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并使车轮踏面磨耗均匀化的有效途径;铁路货车采用状态修的维修管理办法是控制和降低轮缘磨耗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对近期开发的基于法向间隙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进行改进,根据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对轮轨间隙求解范围进行计算,使所求解的轮轨间隙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针对我国重载货车车轮圆周磨耗严重的问题,对现有重载货车车轮踏面进行优化.利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三维弹性体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对优化前后车轮踏面的静态接触性能及动态接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轮轨界面之间可达到较好的匹配,且合理选择踏面不同区域的权数可同时保证车辆直线运行与曲线通过时的轮轨接触应力较小,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轮轨磨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96国际重载货车转向架会议对推动世界货车转向架的改进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传统三大件货车转向架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重载货车转向架设计上的新进展;分析了车轮踏面损伤及其对策;论述了采用先进视频图像技术和轨道改进对提高故障诊断水平及降低轮轨动作用力的实际效果。文中还针对我国情况,提出了加速发展我国重载货车转向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和谐1型系列交流传动重载高速电力机车轮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和谐1型(含HXD1、HXD1B、HXD1C)系列交流传动重载高速电力机车是目前国内高速重载运输的主型机车,机车轮对重载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和谐1型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重载货运机车轮对技术及相关标准规范的适用性,通过对车轮、车轴分析,材料研制及相关试验验证,表明机车轮对技术完全能够满足高速重载情况下的运用要求,并为今后机车向更高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重载车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  Joan 《国外铁道车辆》2000,37(5):33-35
为满足AAR重载运输的要求,ABC公司通过计算机仿真优化设计,提高了车轮承载能力。本文介绍了优化设计的要点、参数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并对几种车轮进行评定和比较,确定了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我国某万吨重载铁路既有线提速的可行性,开展列车通过不同线路条件时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性的仿真和试验研究。建立万吨重载货车在线路上运行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分析其空载、满载以及直线、曲线通过等多种工况下,不同运行速度对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对万吨重载列车开展了提速动力学试验,测试重载列车提速通过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性。结果表明:万吨重载列车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均随车辆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曲线线路区段产生的轮轨相互作用更加剧烈,但均小于安全标准限值且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相似文献   

13.
马大炜 《铁道车辆》1999,37(4):16-19
介绍了我国重载列车试验研究的方法及大秦线单元列车试验,繁忙干线5000t级重载列车试验和重载列车提速试验,脱轨试验,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得载列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材质重载货车车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重载铁路货车车轮运用情况不佳的现实,为提高车轮抗磨耗性能,同时兼顾车轮抗热损伤性能,研究车轮材质,分别确定辗钢重载货车车轮和铸钢重载货车车轮的材质成分设计方案,并试制出车轮样品.对试制的车轮样品分别进行磨耗性能研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分析、抗热损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试制的辗钢车轮样品抗磨耗性能和强度分别比普通CL60辗钢车轮提高约4O%和25%,铸钢车轮样品抗磨耗性能和强度分别比普通ZL-B铸钢车轮提高约3O%和25%;2种车轮样品的显微组织均为细珠光体与少量沿晶界分布的铁素体;2种车轮的抗热损伤性能均可满足我国重载货车实际运用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15.
谢磊  蒋勇 《中国铁路》2011,(9):61-63
随着专用货车轴重及编组辆数的进一步增加,重载专用货车制动系统面临新的挑战:车轮/闸瓦制动热负荷进一步增大,给车轮/闸瓦带来更多的制动热损伤。现有空气制动机固有性能缺点越来越不适应重载专用列车对制动操纵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国外发展重载运输的背景下,实施铁路重载运输是解决我国运能不足的主要途径。我国30 t轴重重载货车铸钢车轮的发展经历了材质的选择研究、设计指标和图纸尺寸的确定、试制、性能检测及设计方案通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车辆动力学、非Hertz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和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车轮磨耗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和安定图对重载铁路车轮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进行定性分析.在数值计算中,主要考察轴重为25 t和30 t货车的车轮硬度对车轮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轮轨间高应力水平的出现频次、车轮磨耗和疲劳破坏的几率随着轴重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硬度的增加,车轮磨耗和疲劳破坏现象得到改善.结合国外重载铁路轮轨匹配经验,建议轴重为30 t车轮的硬度大于340 HB.  相似文献   

18.
重载铁路轮轨踏面摩擦控制器是重载铁路钢轨踏面摩擦控制产品的核心部分,其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供电,通过检测列车车轮信号,根据设定的参数控制直流电机,驱动润滑剂涂覆装置对钢轨踏面涂覆润滑剂,从而达到调节车轮与钢轨踏面摩擦因数,减缓钢轨磨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客运高速、货运重载是当今世界各国铁路发展的两大趋势,而货运重载化已经成为大多数铁路大国货物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重载运输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成立了知名度较大的国际重载运输协会,举办了第1~7届国际重载技术研讨大会,理事国成员在当初的美国、加拿大、中国、南非、澳大利亚5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俄罗斯、巴西、瑞典、印度和国际铁路联盟(UIC),共10个,国际重载运输技术发展充满生机。伴随国际重载运输技术的发展,中国重载运输技术发展也蒸蒸日上,取得了提速与重载扩能兼顾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王鼎  苗晓雨  姜成 《铁道车辆》2023,(1):102-105
为研究大秦线2万t重载列车的运行情况,在大秦线西段采用跟踪试验监测的方法,对运行中的重载列车纵向车钩力进行监测。跟踪试验的试验区间为大秦线湖东至茶坞区间,在每列跟踪列车中,设定固定测点和非固定测点,非固定测点的位置根据列车编组、运行趟次进行调整,以掌握整列不同位置车钩力变化的情况。跟踪试验主要监测2万t重载列车固定测点和非固定测点车辆在经过化稍营至涿鹿、延庆至茶坞2个长大下坡道区段实施循环制动调速过程中车钩的纵向受力情况。文章对2万t重载列车在46次跟踪试验中车钩的纵向受力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进一步优化列车操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