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数控加工中心虚拟系统特点,功能要求,构架了系统的框架,对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采用了三维造型软件实现了机床的几何模型,使用实体造型构建了工件模型,开发了基于3D平台的刀具轨迹模型.对系统的编译系统做了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电控系统优化匹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柴油机电控系统优化匹配的研究,分析了柴油机电控系统的优化任务,进行了电控系统优化方案的选择,并建立了电控系统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最优化方法,给出了柴油机电控系统优化的过程与步骤。  相似文献   

3.
����ԭ��ĸ����ⳡ�豸������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外场设备种类繁多,底层协议复杂的问题,在分析了智能交通的通信协议架构以及外场设备与中心数据现有的交互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原语的数据交互的协议架构,并对原语的主体以及原语的封装进行了描述,定义了外场设备的相关单元标示符. 以摄像机为例,描述了其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构成,统一了原语的数据格式与通信规约,规范了区域联网的监控数据和远程控制外场设备的监控命令,最终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搭建了完整的外场设备控制平台,完成了摄像机与中心基于原语的数据交互. 屏蔽了底层设备接口细节,实现了监控应用系统的透明.  相似文献   

4.
电控喷油器工作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电控喷油器的工作原理,确定了喷油器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提出了一个影响仿真精度的关键参数——流量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喷油器的simulink仿真模块并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发现了喷油器结构尺寸参数对其动态响应的影响关系,确定了影响喷油器动态响应的关键参数,即控制室进出油量孔直径.建立了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液力响应特性测试试验台,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速公路绿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公路交通运输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对公路的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尤为重视。各条高速公路在建设期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绿化,有的甚至进行了综合景观设计,建成了景观大道,不但稳固了路基,保护了环境,美化了路容,还给司乘人员减轻了疲劳,降低了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光纤光栅解调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常用解调方法的工作机理、性能和特点,分别给出了其典型的实验原理图;并对各种解调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种较有前景的解调方法,给出了其信号处理电路原理框图,为解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飞机飞行仿真数学模型,开发了仿真软件并对某改型运输飞机作了仿真,离线仿真给出了飞机的操纵响应特性,为首飞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满足了工程需要。飞行结果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浅谈全站仪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站仪与GPS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度 ,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准确性 ,节省了作业时间 ,介绍了全站仪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港口用高脚漏斗移机时被碰撞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碰撞的主要原因,并研制了高脚漏斗行走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高脚漏斗移机时被碰撞现象,杜绝了安全隐患,同时缩短了移机时间,提高了装卸效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种能量双向流动的变流器。建立了双向变流器的电路模型,采用了双环PI控制方案,详细分析了控制器的选择和控制器参数的设计。搭建了Matlab仿真模型并仿真。最后进行了系统试验并给出了试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稳定,且控制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为深化对复合材料粘接结构环境耐久性的研究,从胶粘剂基础研究和面向工程的粘接结构应用研究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粘接结构老化、疲劳及其耦合作用对强度的影响,总结了单因素和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老化机理,根据基础研究归纳了粘接结构强度预测方法和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并对未来研究重点及方向进行展望。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对粘接结构力学性能影响最为显著,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老化更具破坏性,随温度产生的固化收缩、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以及随湿度产生的水解和增塑作用均会使粘接剂老化,且载荷能够加速吸湿对粘接界面造成损伤,从而引发结构过早失效;老化与疲劳之间存在双向耦合作用,随时间变化的交变载荷不仅会影响粘接结构的疲劳寿命,同时还会加速粘接结构老化,而粘接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老化又会降低结构的疲劳性能;目前尚缺乏对湿热环境与交变载荷耦合作用下老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工程应用中的内聚力模型对延展性胶粘剂和厚胶层的预测效果欠佳,应进一步提高内聚力模型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使用精度;损伤力学模型应考虑车辆实际服役工况并加入湿热耦合因素影响以提高使用精度;粘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大多基于半经验模型,且对接头疲劳行为的预测局限于特定环境条件;随着粘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复杂应力状态下粘接结构服役性能的有效评估与建立准静态、疲劳和环境退化综合影响的渐进损伤模型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团队合作学习为依托,契合"基础"课的性质特点,有利于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项目化教学强调全员参与,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贴近大学生实际,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突出任务驱动,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当代民航机场的管理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发展 ,民用机场的功能不断扩大 ,机场的概念也在拓宽。机场不再只是飞机起降的场所 ,而是客货的集散地 ,甚至是一个经济实体。这对机场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更宽、更高、更深的要求。机场管理内容很多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规划与建设管理。机场与所在城市及周围社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和机场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加以考虑。机场的管理、建设和规划的范畴与内容必须适应城市与交通运输的发展 ,机场的工程建设与信息化是实现机场功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针对跨坐式单轨车辆抗倾覆性能影响因素繁多且复杂的特点, 利用降维思想提出一种综合评价车辆抗倾覆性能的方法, 并分析其影响参数敏感性; 基于浮心高度、柔性系数和临界侧滚角的定义, 推导了针对跨坐式单轨车辆的3个指标计算方法, 讨论了3个指标的区别, 综合提出13个可量化的抗倾覆影响因子; 基于测试和仿真数据建立了跨坐式单轨车辆的抗倾覆影响因子模型, 计算得到5个主因子和各参数的影响权重; 提出以抗倾系数来综合评价跨坐式单轨车辆的抗倾覆性能, 并得到其便捷计算方法;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车辆-轨道参数化动力学模型, 验证了所得到的参数权重与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 跨坐式单轨车辆的浮心高度、柔性系数和临界侧滚角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车辆抗倾覆性, 但不能体现参数敏感性; 跨坐式单轨车辆的抗倾覆性能受稳定轮与轨道梁表面接触状态的影响明显, 当稳定轮一侧脱离轨面时, 车辆的抗倾覆性能下降约50%;影响车辆抗倾覆性能的5个主因子分别是稳定轮、二系悬挂、横向跨距、一系悬挂和车体; 适当降低稳定轮垂向位置和车体质心位置, 增大水平轮预压力和走行轮横向跨距可有效提高跨坐式单轨车辆的抗倾覆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深化对酸雨侵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演变机制的认识,论述了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材料腐蚀机理、侵蚀模型和物理力学性能时变过程;分析了酸雨锈蚀钢筋的溶液腐蚀机理和大气动态冲刷机制,总结了锈蚀钢筋形貌表征与锈蚀率指标定量化研究成果,归纳了已有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模型和本构模型,概述了钢混界面黏结性能演变规律和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模型;梳理了梁、柱构件及结构静、动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的室内试验结果、理论计算方法和数值仿真结果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结果表明:酸雨腐蚀混凝土可归因于酸雨离子成分的交互作用,亟需适用性较强的理论模型以揭示腐蚀和扩散机制;室内加速试验揭示了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时变规律,应完善室内加速试验制度,搭建耦合宏细观层次关键指标的混凝土损伤评价体系和预估模型;酸雨加速锈蚀钢筋试验多基于均匀锈蚀,钢筋腐蚀方法和形貌表征逐渐向不均匀锈蚀发展,应进一步发展高精度扫描技术,借助统计分析理论建立钢筋不均匀锈蚀特征参数,优化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模型;通电锈蚀试验和拉拔试验演绎了钢混界面黏结性能演化规律,并建立了黏结-滑移本构关系,但忽略了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且锈蚀过程显著区别于自然锈蚀,应考虑酸雨环境与材料特性复杂多变的特点,研究细微观钢混界面损伤行为,揭示酸雨环境、材料特性与黏结性能的内在关系;酸雨侵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效性能研究多集中在试件层次,且采用腐蚀试验与承载力试验分阶段进行,忽略了荷载-环境的耦合作用,试验所设环境较为单一,试验制度与方法亦未统一,应对标实际工程,考虑实际结构承载和环境工况,搭建长期荷载-酸雨侵蚀耦合作用试验系统,探索荷载-环境-材料多场关联机制,完善理论计算方法与数值仿真手段,揭示结构长期性能演变过程,并推动现场暴露试验发展,量化室内-现场映射关系,指导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6.
石板坡长江大桥混凝土收缩与徐变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石板坡长江大桥位于重庆主城区,结构采用连续梁与连续刚构混合连续体系,主跨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世界之首。结合该桥设计及施工特点,采用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结合有限元步进法对石板坡长江大桥混凝土收缩与徐变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预应力筋的张拉、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等对桥梁的竖向变形与轴向变形都有较大影响,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预应力损失使该桥混凝土梁的应力减小,钢梁的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从轨道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功能和失效原理、分类和标准、理论和应用与列车整体碰撞响应4个方面,梳理了近20年车钩缓冲装置在列车碰撞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总结了 4个方面研究的优缺点与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列车碰撞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车钩缓冲装置在列车碰撞中的作用,及其在车辆系统整体设计中的地位;基于欧盟、美国、日本与中国...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分别推导了作用在接触线上的空气阻尼和脉动风气动载荷, 并将空气动力项添加至接触线波动速度公式中进行修正; 通过风洞试验和CFD绕流仿真得到了横风环境下的气动阻力系数, 分析了不同空气阻尼下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基于AR模型和接触网的结构特性, 建立了具有时间和空间相关性的接触网脉动风场, 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脉动风速和风攻角对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静风载荷引起的接触线空气阻尼很小, 当平均风速达到30 m·s-1时, 接触线空气阻尼仅为0.3, 接触线波动速度为549.1 km·h-1左右, 因此, 空气阻尼不会对接触线波动速度产生较大影响; 当来流风攻角为60°, 平均风速不大于10 m·s-1时, 脉动风下接触线波动速度标准差和最值差分别小于1和6 km·h-1, 此时接触线波动速度相对无风情况变化较小, 脉动风载荷对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影响不明显; 当风速达到40 m·s-1时, 接触线平均波动速度较无风情况下降39.39 km·h-1, 且其标准差和最值差分别达到11.84和75.98 km·h-1, 此时接触线波动速度出现大幅下降与振荡, 最小波动速度低至474.16 km·h-1, 因此, 脉动风下风速越大, 接触线波动速度受脉动风载荷影响越显著; 当风速保持30 m·s-1, 来流风攻角为0°~30°时, 接触线波动速度标准差和最值差分别小于1和5 km·h-1, 此时脉动风载荷对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影响较小; 当风攻角为90°时, 接触线波动速度标准差和最值差分别达到12.38和73.19 km·h-1, 此时接触线波动速度出现大幅下降与振荡, 最小波动速度低至472.91 km·h-1, 因此, 脉动风下来流风越偏于水平方向, 对接触线波动速度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低温风洞试验对比了中国高速列车HST、法国高速列车TGV和德国高速列车ICE3的气动性能; 基于EN 14067和TSI标准在铝质材料模型上测试了不同侧偏角下列车阻力、升力和倾覆力矩;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了列车周围流场, 得到了高速列车与空气的相互作用机理和气动现象;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了高速列车实际运行情况, 并与低温风洞试验流场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0°~10°侧偏角下列车阻力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ST、ICE3、TGV, 侧偏角为0°时, 3种列车的阻力系数分别为0.223、0.166、0.140;0°~5°侧偏角下列车升力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TGV、ICE3、HST, 且数值均接近0, 其中ICE3、HST为正升力, 列车受压向轨面力, TGV为负升力, 列车受上浮力; 0°~5°侧偏角下列车倾覆力矩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TGV、HST、ICE3, 侧偏角为0°时, 3种列车倾覆力矩系数分别为0.021、0.019、0.011;HST高速列车由于头部双层造型设计, 在头部曲面过渡处出现流动分离, 增大了列车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 导致列车阻力系数比TGV和ICE3偏大一些, 但阻力系数在高速列车头型设计技术要求限值0.25之内, 且升力和倾覆力矩性能较好, 列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满足高速列车头型气动设计的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ical shaping proces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special demands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ir intrinsic causations. The overall layout and oper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studied. The article the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some of the recent key programs set up by the author and organiz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ertain major findings.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of all periods, and brings forth th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designing, constructing and operating the overall transport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