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位于西藏拉萨市和林芝市交界的米拉山隧道将于2017年6月30日完成通车任务,届时米拉山隧道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米拉山隧道项目是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平均海拔达4 740 m以上。隧道按双向4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左线长5 727 m,右线长5 720 m,属特长隧道。  相似文献   

2.
《隧道建设》2015,(2):107
<正>近日,世界最长高原冻土公路隧道——共玉公路鄂拉山隧道进口掘进至分界点,比计划提前45 d。鄂拉山隧道全长9 330 m、海拔4 300 m,穿越多年冻土地段,地质条件差,工程地质极其复杂,集大涌水、岩溶、滑坡、破碎岩体、Ⅴ级冻土、断层等不良地质为一体,严重影响施工安全,是共玉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共玉公路是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构建的"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的重要路段,也是交通运输部西部大通道"八纵八横"中的一横,它的建成对充分发挥国道干线路网的主骨架功能,提高青海公路网交通整体水平有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3.
公路隧道人行横洞是火灾等灾害时逃离或疏散通道,是减少和防止火灾人员伤亡的重要应急设施。高海拔寒冷地区,人员活动能力受气温低、含氧量低等因素影响,火灾等灾害发生规律、驾乘人员反应能力和逃生能力存在不同程度降低。系统分析了公路隧道逃生通道间距与火灾场景中人员的逃离时间、逃生速度关系,基于海拔高度对火灾ASET、RSET及关键参数的影响系数分析,提出了高海拔公路隧道人行横通道间距的计算公式,并参考国内外重大工程经验及技术规范要求,提出了不同高海拔高度公路隧道人行横通道间距取值的推荐表。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高度3 000 m~5 500 m地区修建公路隧道,人行横通道间距为平原地区的84%~54%不等,对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米拉山隧道,计算得出人行横通道间距为平原地区的0. 65倍,对高海拔隧道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供后继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部大开发公路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高寒地区公路隧道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海拔超低温环境的公路隧道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50%以上的隧道位于海拔3000m以上。高原冻土等特殊地质条件,使工程施工面临前所未有复杂环境和巨大的工程量。目前,已建成通车的高寒地区公路隧道主  相似文献   

5.
《隧道建设》2013,(2):164
共(和)玉(树)鄂拉山隧道全长9 330 m,是国内乃至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公路隧道,也是共玉公路头号重难点工程。中铁五局五公司承担了进口段5 145 m的施工任务。隧道地处高寒缺氧地区,海拔4 300 m,科技含量高,高原又加多年冻土的自然条件,使施工遇到了很多世界性的全新技术难题。一、用黑色防晒网隔断太阳辐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热量高。五局标段位于隧道进口,洞口浅埋段地处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  相似文献   

6.
通渝隧道全长4 279 m,为单洞双向行驶的长大公路隧道。隧道埋深1 200 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存在高地应力、岩爆、岩溶、煤层瓦斯等不良地质现象。以该隧道设计及施工为例,详细介绍该隧道在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结构设计及施工措施,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工程类比。  相似文献   

7.
青海拉脊山特长公路隧道位于西久公路西宁至贵德段中部的拉脊山下,全长9185m,按双向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其中包括一座长5455m、宽10.25m、高5.Om的特长隧道。该隧道的另一特点是在海拔3200~4041m的高寒地区,泥石流、冰冻严重,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防寒保温、防水排水、救援逃生及通风照明、安全监控等设施,以最大限度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植被,实现隧道工程和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隧道建设》2011,(3):310-310
近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工程——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东洞口引道工程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乡破土动工。据悉,该隧道工程计划投资11.2亿元,建设工期预计4年。雀儿山位于国道317线甘孜至德格、岗托之间,主峰海拔6 168 m,是国道317线进出西藏的主要通道,由于海拔高、地质条件复  相似文献   

9.
夹活岩隧道系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宜昌至恩施高速公路上的深埋特长公路隧道,隧道长约5200m。隧道地质、地形条件非常复杂,设计及施工难度大。本文简要介绍该隧道工程地质、主体工程、附属工程的总体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在海拔2400m以上无海拔修正系数的实测值。以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鹧鸪山隧道为依托,于2003-2005年对海拔400~4000m处烟雾海拔系数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在营运隧道通风设计中烟雾海拔高度系数的合理取值,以对鹧鸪山隧道及类似高海拔地区公路隧道营运通风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林芝-拉萨高等级公路米拉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且其围岩主要为IV级和V级凝灰岩,隧道裂隙水十分发育,围岩开挖后变形量大,稳定性差,为此,采用监测分析与数值模拟法开展了凝灰岩遇水软化对米拉山隧道开挖与支护影响的研究,实际监测结果表明,凝灰岩遇水软化后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十分明显;数值计算结果也表明,凝灰岩遇水软化对米拉山隧道围岩变形、初衬支护和二次支护均有很大的影响。提出围岩注浆堵水和隧道排水是防止凝灰岩遇水软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6月25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长拉山隧道顺利贯通。长拉山隧道全长2 400 m,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境内,海拔4 500 m,为青海省道309线多拉麻科至杂多段公路(简称309多杂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309多杂公路是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工程,是青海省藏区干线公路网中通县二级公路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03,(10)
20 0 3年 9月 2 4日 ,地处海拔 4 0 0 0 m高原的国道 31 7线鹧鸪山隧道通车。据介绍 ,该隧道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鹧鸪山隧道长 4 40 0 m,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 ,属“高海拔、高严寒、高地应力、低埋深”特长公路隧道 ,地质十分复杂 ,山体脆弱 ,施工难度大。武警交通二支队组织技术人员和地方专家经过精确计算 ,利用高科技手段 ,经过两年零 6个月的施工 ,实现了公路隧道施工史上交接罕见的“零偏差”奇迹。国内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通车  相似文献   

14.
泥巴山隧道长达10km,是雅安至泸沽高速公路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该隧道具有埋深大、地形、地质复杂,海拔较高、气候条件复杂等显著特点。隧道的最大埋深达1650m,且山顶起伏极小,形成山体宽厚,导致通风设计、施工难度极大。本文从运营安全和施工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泥巴山隧道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思路,提出了初步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工程——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东洞口引道工程近日在四川省德格县马尼干戈乡破土动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拔在4300m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建设工期预计4年。  相似文献   

16.
由于隧道工程围岩状况的复杂多变以及理论上的不完善,目前实际工程中施工前设计主要依靠地勘资料与工程类比法进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施工方法等的变化,使原设计不尽合理。文中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结合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法,本着尊重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条件和强化锚喷支护的原则,对某工程实例原有设计进行了优化,使隧道工程建设更安全、更经济。  相似文献   

17.
界岭隧道是湖北省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上的深埋特长公路隧道,该隧道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设计及施工难度大。本文介绍了该隧道不良地质、主体工程、通风工程的设计及现场优化处治情况,供同类隧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7月25日上午8点,青海省S307川口至大河家(省界)公路岘子隧道顺利贯通,成为川大公路全线第一座贯通的长大隧道,预示着川大公路上的一个控制性工程被攻克。岘子隧道为一座2车道分离式隧道,左线长1 666 m,右线长1 772 m,采用双向4车道1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 km/h。工程所在地海拔2 400 m,属于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隧道穿越黄土覆盖区、砾岩、卵石土及弱风化泥岩地层,全隧穿越Ⅴ级围岩,埋深最浅处仅20 m。施工过程中常出现涌水突泥,全断面滴水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香德2级公路德钦隧道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海拔约3400m,冬季寒冷,冰冻时间长,建设时须进行保温防冻设计。从保温防冻工程措施、保温材料设置方式、保温材料比选等方面介绍德钦隧道的保温防冻设计,其对于类似寒区隧道的保温防冻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含多年冻土层的公路隧道排水系统现有规范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行规范中隧道排水系统的一般规定和设计 原则,通过调研含多年冻土层的公路隧道的冻害情况,并考虑多年冻土区公路隧道可能穿越不同类型冻土段的复杂情况,分析现行 规范和设计中的潜在问题,提出含多年冻土层的公路隧道不同类型冻土段排水设施的分段设计及各分段之间的衔接技术。结果表 明: 1)多年冻土区隧道由于埋深不同,所穿越的冻土类型也不同,不同类型冻土段的排水系统不同; 2)各冻土段的排水系统应相互 衔接,并应结合隧道坡度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3)多年冻土段与非冻土段连接时,可根据山体形貌或隧道左、右线间距情况,通过地 下排水洞将左、右线中心深埋水沟中的水直接排出或沿隧道轴向排出洞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