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银—百高速公路(G69)甜水堡至永和镇段五子山2号隧道出口段地表的黄土陷穴进行调查,对陷穴处治方案进行论证和设计。结果表明:黄土地区的黄土陷穴一般呈串珠状分布,陷穴深浅、大小等均不相同。同时,对五子山2号隧道出口段地表的黄土陷穴采取了先施作混凝土护拱,然后再采用三七灰土回填陷穴至地表高度的处治方案,通过工后的长期观测和后续的施工证明了该处治方案对整治黄土陷穴的有效性,为今后类似工程问题的加固和处置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朱荣辉  姚占虎  刘康辉 《隧道建设》2018,38(Z2):310-317
新疆G575线东天山特长公路隧道出口穿越较大超浅埋崩坡积体。为保证隧道在超浅层崩坡积体中安全、快速通过,控制隧道变形、坍塌、滑移等风险,采用“盖挖+自进式管棚”进洞法施工方式,在发挥盖挖法形成的初期支护钢架 “拱”保护作用下,确保“拱下”洞内自进式管棚施工的安全; 并采用超前自进式管棚注浆预加固松散崩坡积体围岩的施工方式,实现暗洞中安全快速地掘进,确保施工工期。通过对不同进洞方案比选研究与现场实践,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拱顶地表沉降、洞内拱顶下沉、洞内水平收敛进行监测,回归分析量测数据后充分证明: “盖挖+自进式管棚”进洞法施工对崩坡积体的整体稳定性没有产生影响,采用“盖挖+自进式管棚”法,在崩坡积体中既可确保安全进洞,还可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了甘芳隧道施工中产生塌方的过程,分析了塌方原因,并提出了塌方施工处理方案;从塌陷区地表处理、塌腔回填加固、塌区开挖支护及洞内辅助施工措施施作等方面说明了甘芳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西安南京铁路下南坪隧道进口进洞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思鹏  符彬 《隧道建设》2001,21(2):15-17,23
西安南京铁路下南坪隧道井口洞口围岩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进行正洞上半断面开挖立刻引起山体滑坍,地表出现裂缝、错台,进洞极其困难。详细介绍了南坪隧道进洞方案,内容包括边坡滑坍情况、原因,进洞方案选择,施工方法,技术措施等。方案设计已付诸施工。  相似文献   

5.
控制地表沉降对于地铁隧道的施工意义重大,尤其是在闹市区穿越块、碎石土填方地带时如何保证洞内围岩稳定、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是目前地铁隧道施工中的一大技术难题.以重庆地铁三号线一段复杂地质段隧道开挖为例,针对开挖过程中出现地表路面沉降过大、构筑物开裂等问题,根据实际开挖过程建立隧道-土体-构筑物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沉降产生的原因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前加固、及时支护等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监测结果显示采用改进技术措施后能有效控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量,收敛值显著减小,说明改进施工方案达到了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辉  刘洪震  姜永涛 《隧道建设》2011,31(4):519-523,528
以某城市交通隧道地表坍塌为例,分析地表坍塌的原因,阐述管线对地表注浆加固的影响。为保证隧道安全顺利地通过坍塌段,施工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采取三管旋喷桩止水帷幕、帷幕内三管旋喷和洞内水平旋喷的加固堵水方案,加固了坍塌段地层;2)针对砂卵石遇水易坍塌的情况,采取地表降水井和洞内水平降水孔联合降水方案,保证了隧道开挖处于无水状态;3)为控制隧道变形,采取4部CRD开挖工法,实现了隧道安全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粤东山区大潮高速公路浅埋偏压隧道梅岭隧道为背景,开展围岩预加固措施及进洞施工优化研究,并根据实际应用评价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隧址区降雨量充沛和工期紧的特殊条件下,采用"管棚+地表小导管注浆+混凝土反压护拱"的措施能较好地起到围岩超前加固的作用,该加固条件配合"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洞施工,施工安全和工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依托工程采用优化方案后,进洞施工总体较为顺利,仅在洞内初期支护上出现轻微裂缝,开展裂缝监测和结构验算后进一步表明,该初支裂缝为浅层的,二次衬砌施工后可确保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探究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力学及安全性的问题,以福州市马尾隧道原位扩建工程为背景,在准确确定塌方体空间范围及工程特性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回填-台阶法”施工技术,并对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回填-台阶法”动态施工力学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多道瞬态瑞雷面波探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地获得既有隧道塌方体的空间范围和尺度;②兼顾施工技术与工期双重目标,提出了塌方段原位扩建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方案,即塌方冒顶区通过地表注浆与洞内中空玻璃纤维锚杆进行加固,扩建开挖采用“回填-台阶法”,实现快速施工;③“回填-台阶法”施工时,隧道上半断面(1#部)的开挖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关键,结构内力增长迅速;受隧道上方塌方体和既有隧道影响,最大正弯矩出现在左拱肩处;地表最大沉降量出现在隧道中线右侧3 m处,主要由上台阶开挖引起;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3#开挖前,4#开挖时围岩变形基本收敛。马尾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围岩及支护体系变形、支护结构受力等监测结果均满足施工安全要求,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超大扁平断面隧道的修建技术,并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偏压连拱隧道合理进洞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邝宏柱  何燕云 《公路》2005,(11):225-227
结合江西省白沙关至婺源高速公路洪家坞连拱隧道进口的施工过程,对偏压隧道进洞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分析;通过模拟4种不同的进洞开挖方式,获得了偏压连拱隧道在采用不同开挖顺序施工时各阶段围岩的应力应变状态、地表沉降以及隧道支护结构中的内力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比较,优化施工方案,得到了偏压连拱隧道合理的进洞方式,为今后类似条件下连拱隧道的进洞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州)梧(州)高速公路河口至平台段隧道洞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梧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设计始终贯彻"零开挖"的环保理念。以广梧高速公路64个隧道洞口为依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从进洞方法、洞口辅助进洞措施、洞门形式三个方面对全线隧道洞口设计施工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进洞方法采用了正交进洞、斜交进洞和单向进洞;洞口辅助进洞措施采用了明洞、护拱法、地表反压护拱加固土体法、反压回填明洞暗做法、超前小导管、短管棚、长管棚等辅助进洞措施或者是这些措施的组合;洞门形式采用了端墙式和明洞式。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解决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端TBM掘进D1K224+200~+230里程段后出现的突泥涌水地质灾害、隧道塌方冒顶、TBM被关在掌子面、皮带传送机中断等问题。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开挖过程情况,分析隧道突涌原因,借鉴国内富水全风化花岗岩突涌处治经验,提出在隧道洞身地表河道改修、塌坑回填、深孔加固,确保洞顶稳定和防止水流下渗,同时在突涌体两端施作注浆加筋挡墙,为洞内清淤和TBM恢复掘进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高位锁口、泄水降压、两头夹击、支护加强、快挖快封"的施工技术措施对溃口进行处理,成功解决了富水风化花岗岩隧道溃口的突涌塌方冒顶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李丰果 《隧道建设》2009,(Z2):99-103
介绍了高阳寨隧道出口、大瑶山一号隧道出口、九峰河导流洞进口、赛里木湖隧道出口、中咀二号隧道出口不同的山体偏压,采取的不同施工技术措施,确保了施工安全。隧道洞口山体偏压在进洞前事先宜处理,山体偏压不宜采用卸载方式处理,山体偏压段洞内施工时宜先施工深埋侧,下台阶开挖宜从洞内向洞外施工;若已进洞而山体位移,必须采用洞内、洞外处理,先后顺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3.
复杂条件下城市隧道改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挺  徐学深 《隧道建设》2012,32(4):523-530
以沈家门海中洲隧道为例,通过对隧道改建方案进行详细比选,在结构设计、原隧道塌方地段处理方案、开挖方案及监控量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顺利完成隧道改建。得出以下结论: 1)针对海中洲隧道实际情况,改建方案采用扩洞方案更具优势; 2)设计采用比一般隧道适当加强的结构支护参数及地表注浆锚杆加固、塌腔处理、塌腔回填等塌方综合整治措施,对条件复杂的海中洲隧道是适用的; 3)对于扩挖的隧道,应在老衬砌的掩护下进行开挖及支护,保持初期支护紧跟,并尽快实现封闭成环,施工中应加强监测,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富水黄土隧道掘进过程中遇到的掌子面渗涌水、洞周土体软弱剥落、初期支护变形坍塌与隧基软弱等技术难题,以银西高铁驿马一号隧道为例,对高铁富水黄土隧道首次采用地表降水开挖与隧底软基注浆加固开展深入研究,并对该措施的降水疏干与软基加固效果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富水黄土隧道地表降水设计时,按经验参数确定的涌水量与实际涌水量常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掌子面实际涌水量或参照局部深井疏干试验后的参数进行设计,是确保设计方案与实际吻合的关键。2)实践表明,对穿越深厚富水软塑黄土层隧道开展地表超前降水疏干是可行的,地表降水能提前疏干洞身周边土体,提高围岩稳定性,便于洞内施工作业,较采用单独的洞内排水方式疏干洞身周边土体,更为有效、时间更短。3)在富水软塑黄土隧道中采用钢管桩加固隧基,与隧道掘进交叉作业干扰大,在软塑层中成桩困难,加固、堵水效果差;而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隧基,对掘进施工干扰小,堵水和加固软塑土体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富水砂层中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水砂层中进行联络通道施工,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为提高围岩稳定性、减小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常用的降水、冷冻、旋喷和注浆等地层加固方法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对比,最终选择了注浆和降水相结合的加固方案。在联络通道施工中采取了洞内超前预注浆、洞外地表管井降水以及洞内轻型井点降水的加固方案,在水仓基坑施工中采取了周边小导管注浆以及坑内轻型井点降水的加固方案。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和地表变形进行了监测,由监测结果可知,开挖引起的隧道和地表变形均较小,说明采取的超前预注浆和洞内外降水措施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降低联络通道的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山区公路隧道施工中遇到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的情况下,如何改进施工工艺,进行地表处理、开挖支护,选择何种进洞方案,是决定施工安全和整条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镇远1号隧道出口部分处于严重浅埋偏压段,文章重点介绍地表注浆预加固和进洞的开挖方法,成功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攀西地区昔格达组地层软弱易滑、隧道进洞易产生边仰坡开裂造成进洞困难的问题,以成昆铁路前家山隧道进口浅埋富水昔格达地层进洞施工为例,分别进行以锚固桩、旋喷桩及PBA法为主的3次进洞工法尝试,前2次方案均导致地表开裂、大尺度变形和开挖陡立面蠕动变形,第3次方案采用PBA进洞法施作桩(P)-梁(B)-拱(A)组成的明洞体系,再实施结构外回填,有效解决富水昔格达组软弱易滑地层的不稳定问题。通过实践及分析认为: 1)富水昔格达特殊地质条件的隧道进洞困难,原因不仅在于隧道双侧挖掘临空引起的横断面不稳定,而且也因为隧道进洞纵向单侧临空导致的纵向不稳定十分显著。2)PBA法处置隧道进洞纵向不稳定性有明确的力学基础,是颇具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某高速公路黄土隧道施工为例,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浅埋偏压黄土隧道开挖时山体及隧道的变形破坏机制,提出反压回填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渝(重庆)合(合川)高速公路尖山子隧道进洞,首先建立了地表排水系统,实施抗滑桩群及挡土墙治理山体滑坡;其次,洞口开挖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超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上下台阶法施工及喷锚网钢拱架加强支护.围岩监控量测等施工技术,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20.
周仁 《路基工程》2015,(6):163-167
宝兰客运专线甘肃段黄土隧道工程,具有断面大、围岩强度较低、沉降量大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是确保隧道安全和快速施工的关键。黄土隧道洞口容易坍塌,洞内在高含水量地段沉降大,由于适当加大预留沉降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沉降措施,保证了黄土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