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我国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发展历程入手,结合一些典型工程,重点论述城市综合管廊在建设模式、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目前我国综合管廊建设的重大技术(绿色建造理念、集约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整体模板滑移技术、预制装配成套技术、基于BIM的智慧管理技术等)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对我国综合管廊建设进行全面梳理。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宁波机场路南延工程针对公铁一体化双层高架桥的特点,建设全过程执行绿色建造的理念。采取多项绿色建造技术措施,包括规划阶段节约用地的公铁共通道建设方案;设计阶段减振降噪技术研究、U形轨道梁设计、建桥合一双层高架车站;施工阶段“共用架桥机,架设双层预制梁”的创新绿色施工工艺,以及UHPC新材料预制装配技术的施工、验收标准体系研究等。采取的技术措施大幅集约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减少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注重改善运营期间的环境噪声保护、减少运营养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钱七虎 《隧道建设》2019,39(11):1737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指导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建设城市地下空间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并建设绿色城市的主要着力点。首先,说明绿色建筑与绿色城市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重点从节约土地、利用地热能、节水、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绿色客运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未来城市货运交通,绿色城市污水、雨洪蓄排系统,绿色城市垃圾集运和处理系统,智慧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智慧行车系统)等方面,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利用地下空间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的理念、方法、构想。最后,结合实例强调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科学的重要性、开发与规划中的问题及规划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地下综合设施动脉工程被大力推广,但是目前的现浇施工工艺并不完全符合"绿色建造"理念。虽然预制节段装配式管廊的应用正在增多,但是由于拼接缝的防水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未能广泛运用。本文分析的叠合装配式管廊这一新型的预制结构和施工工艺解决了普通预制管廊结构防水难的问题,同时完全支持了绿色建造理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防止管线破裂,杜绝反复开挖路面,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在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总结我国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综合管廊并建立公司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建议。同时根据新、老城区的特点,在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重点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管线收容、埋深、横断面、交叉节点、抗震等方面的设计问题,并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其他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从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城市综合管廊的应用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市政工程未来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城市综合管廊的出现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后期管线改造维护中也避免了对城市道路的二次开挖。但综合管廊中涉及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管线,导致在设计、施工以及运维过程中均存在了一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BIM技术做为综合管廊建设中的一条技术途径,将BIM技术应用于综合管廊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整个全生命周期中。一方面有利于城市综合管廊的协同管理,另一方面在施工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质量的保障方面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市政综合管廊的发展与应用,也为后期BIM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祁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6):296-298,310
介绍城市综合管廊新的规划理念,提出综合管廊规划要结合管线规划的多规合一理念,提出通过整合管线规划架构出高效集约的综合管廊路径系统,并分析在新老城区及小城镇编制综合管廊规划的不同理念及综合管廊规划中要注意的几个重点要素。  相似文献   

8.
绿色低碳在道路交通领域的落实覆盖了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维管理全过程。雄安新区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理念引领、设计创新驱动、建造技术提升及运维管理智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以雄安新区启动区的道路交通项目和雄安站、雄安城际站为例,阐述了绿色低碳理念在项目中的具体做法,提出了绿色低碳理念下的设计参数指标体系,可为其他城市及新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明晰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以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中1970—2018年收录的综合管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综合管廊研究知识图谱,对综合管廊研究进行发展态势分析、合作特征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综合管廊研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国家为中国、美国、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日本,最富有成效的作者为Curiel-Esparza J和Canto-Perello J;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可行性、决策、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风险、安全、运维、管理方面;未来综合管廊研究趋势与热点将集中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与应用、绿色建造技术及一体化建设、信息化及智能化运维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最后,对综合管廊后续研究提出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治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韦海民  贺广学 《隧道建设》2020,40(2):179-188
为揭示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明晰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以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中1970—2018年收录的综合管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综合管廊研究知识图谱,对综合管廊研究进行发展态势分析、合作特征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综合管廊研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国家为中国、美国、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日本,最富有成效的作者为Curiel Esparza J和Canto Perello J;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可行性、决策、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风险、安全、运维、管理方面;未来综合管廊研究趋势与热点将集中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与应用、绿色建造技术及一体化建设、信息化及智能化运维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最后,对综合管廊后续研究提出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治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七虎 《隧道建设》2017,37(6):647-654
阐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介绍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以及我国大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情况;简述国务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针对当前我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有序推进。2)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明确入廊要求、实行有偿使用、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融资支持等。3)具体措施:(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法规体系;(2)系统科学地编制好城市综合管廊规划;(3)建立统一管理、分工协作、衔接有序的综合管廊管理体制;(4)地下综合管廊兼顾人防应到位而不越位;(5)推广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综合管廊建设路段、入廊管线,从而确定合理的综合管廊断面是综合管廊建设的重点及难点。介绍了武汉市汉口滨江商务区综合管廊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对综合管廊的规划路由进行优化调整、选择入廊管线以及断面设计。同时,根据自身综合管廊规划设计工程经验,对综合管廊因地制宜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为综合管廊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柳宪东 《隧道建设》2018,38(7):1196-1203
为解决在已建成的城市中心区采用大规模明挖工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可实施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与地铁结合,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实施,采用盾构工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对盾构综合管廊的主要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盾构综合管廊与地铁的结合形式,防火分区长度划分原则和出地面口部(逃生口和吊装口)间距要求,大型供水管线入廊的安装、运营维护和防爆管措施,隧道内部结构体系的型式,盾构综合管廊管线灵活出线的解决方式等关键技术问题,予以分析和阐述,并付诸实践,系统性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何杰  高斌  薛陶  白玉冰 《隧道建设》2018,38(Z1):51-57
论述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规模、技术难度、设计理念及养护管理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和理论水平发展迅速,已逐渐步入“绿色建设期”,但距离科学养护管理仍然差距较大,存在“建管养”分离、检测养护难度大、基础数据混乱、评定系统不完善和维修加固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针对以上挑战,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引入全寿命周期建设理念,论述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养护便利化和标准化施工等理念对于隧道“建管养”的重要意义; 2) 建立隧道建养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及BIM信息技术,为隧道建立信息档案; 3) 完善养护技术体系,对现有隧道检测、维修加固技术手段进行梳理,总结一套隧道检查、管养技术体系。以期为公路隧道科学养护管理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志  刘旺  陈川  蒋树屏 《隧道建设》2020,40(Z1):1-8
为评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情况,系统梳理了近14年来我国交通隧道在工程勘察、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通风与照明、运营养护和环保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技术进步与创新。对未来隧道行业的技术发展作出展望,提出复杂条件超长隧道、跨海隧道修建技术、城市地下道路网建设与运维技术、隧道绿色可再生能源互补式综合利用技术、隧道病害智能诊断与快速修复技术、超长复杂隧道与地下工程智慧防灾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交通建设正逐渐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构建带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全面发展!川藏铁路等重难点工程的建设给本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及时总结重难点隧道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邀请天津大学张稳军教授%我刊副主编&作为专刊组稿负责人!陈湘生院士、李术才院士、郭陕云教授级高工、何川教授、袁大军教授、朱合华教授、朱伟教授、陈建勋教授、王华牢教授级高工、吴德兴教授级高工、李国良教授级高工、肖明清教授级高工、史海欧教授级高工、洪开荣教授级高工、马栋教授级高工和赵勇教授级高工等!位专家和学者作为专刊组稿咨询专家!丁文其教授、汪波教授、张成平教授、叶飞教授、王树英教授、陈馈教授级高工、郭小红教授级高工、汪成兵教授级高工、陈健教授级高工等58位专家和学者作为专刊组稿专家!以专刊形式出版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本期专刊共组稿件100余篇!经编辑部组织专家审阅!最终录用21篇。本专刊主要针对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综述:主要综述内容包括隧道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与技术突破、盾构隧道实用抗震计算方法、超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长大隧道工程结构安全风险精细化感控、公路隧道近%&年的发展趋势与思考、蒙华重载铁路矿山法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试验与浆液扩散机理、土-结构动力作用体系混合试验。(2)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交通)水工隧道中基于预应力锚固系统的及时主动支护理念及其技术实现、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密封垫防水性能及受施工荷载影响、大直径盾构隧道斜螺栓环缝抗剪特性、基于小孔扩张弹塑性理论注浆起始劈裂压力、高水压泥水平衡盾构掘进模型试验平台的研制与应用、基于!3DZI的隧道开挖与支护质量检测技术、不同渗透系数地层中泥浆渗透成膜试验、深埋隧道注浆加固围岩非达西渗流场及应力场。(3)工程实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及合理支护形式现场试验、土压平衡盾构不满舱施工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超大跨度隧道上台阶CD法中隔壁施工力学行为、高地应力千枚岩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石膏质岩隧道新置换衬砌结构受力特征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所涉及的新理论、新工法、新技术和新材料将为我国从“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与交流沟通平台!促进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的安全、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恒栋 《隧道建设》2017,37(5):523-528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管理,确保综合管廊有序、科学建设。针对近年来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分析综合管廊系统规划、入廊管线、施工方法、安全保障、投资与收费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1)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精心编制规划,敬畏规划的严肃性,真正发挥规划的引领、指导、约束作用;2)发挥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集约化作用,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多的管线在综合管廊内部敷设;3)创新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质量;4)建管并举,确保安全;5)认清综合管廊的社会公益地位,尊重管线单位的意见和诉求。  相似文献   

18.
安泽宇  郭旺 《隧道建设》2019,39(1):130-138
为推动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的协同发展,系统解决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问题,合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对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协同建设进行研究探讨,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结果表明: 1)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协同建设可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节约用地和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2)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的规划区域、技术要求和建设工法等较为一致,协同建设的可行性较高; 3)有关各方需建立完善的沟通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多种要素,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和总承包单位的综合协调作用; 4)应根据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区间隧道、车站及附属建筑的埋深、场地条件、实施难度、建设成本和时间要求等,合理确定两者的相对位置和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