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盾构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土建工程领域,盾构法隧道施工具有安全、快速、地表沉降小等优点,如何控制地表沉降成为工程的一大难题。本文依托深圳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下穿广深铁路,对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盾构施工过程地表沉降规律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沉降随时间发展规律、沉降与盾构机掘进的关系、横断面沉降槽分布形式和沉降速率。  相似文献   

2.
根据具体的地铁施工实例,通过监控量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地铁施工中地表沉降规律,并结合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了沉降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后续地铁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BA法地铁车站施工在繁华城区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因其群洞施工、工序繁杂的自身特点,导致施工引起地表沉降不易控制。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PBA法地铁车站施工的地表沉降规律和特点及地表沉降控制要点,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志科 《路基工程》2016,(5):207-211
准确而又方便地确定双孔平行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城市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探讨了双孔平行地铁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后,地表总沉降值等于开挖左线隧道和开挖右线隧道沉降变形稳定后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之和;后行开挖隧道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大于先行开挖隧道所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当双线隧道间距较小时,沉降槽曲线为“单峰”形态,而双线隧道间距较大时,会呈现“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俊  姚志军 《交通科技》2015,(1):123-125
以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江北始发井为工程背景,介绍了盾构机推进路线上方的施工监测项目、测点布设原则及情况,结合盾构机掘进位置分析地表及周边建构筑物的施工监测数据,研究地表结构的沉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7,(3)
地表沉降监测与控制是地铁隧道盾构施工中最关键的问题,以佛山市轨道交通2号线湾华~登州地铁区间盾构隧道施工监测技术为例,分析了监测的项目、方法、频率、报警值、控制标准、数据处理及反馈等技术,探讨了盾构施工过程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施工控制技术。对盾构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和管片结构变形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相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海英 《隧道建设》2007,27(5):37-40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5,(9)
以大连地铁202标段促进路到春光街地下隧道穿越华北路高架桥桩基础为背景,通过60d的穿越施工监测,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盾构施工对地面沉降、高架桥的变形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轴线监测点变化趋势都是先微微隆起,这是由于盾构机向前推进时对土体的挤压造成的,再逐渐沉降,最终趋于稳定;地表隧道中心线处沉降值及沉降速度大于中心线两侧地表沉降量及沉降速度;桥墩沉降位移随着掘进的不断推进沉降不断增大,最大沉降值为9mm并趋于稳定;拱顶沉降速度随着开挖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增加,由于二期支护的施工,其沉降速度逐渐降低并趋于0,此时沉降达到最大值。针对沉降量过大问题,提出了增设二次支护,注浆加固等措施。本研究可为大连地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铁施工地域的特殊性,以致周边环境安全性要求高,其中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沉降是周边环境安全性的主要内容。为了判别周边的环境是否安全可控,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表沉降控制指标,根据监测的数据反馈对地铁施工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通过结合环境因素和众多工程实例,对某地铁工程区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在考虑工程建设经济性的基础上,提供更符合现场施工的地表控制值的建议值,为指导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比分析不同地下水位下地铁车站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以长春地铁2号线解放大路车站为实际依托工程,建立了该地铁车站的有限元模型,并且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的施工沉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地铁车站中轴线上方的地表沉降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上导洞、中导洞及1、2洞室拱顶沉降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义3种不同地下水位工况,将不同地下水位下地铁车站的施工沉降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铁车站中轴线上方地表沉降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最大误差仅为5.6%,地铁车站中轴线上方的地表沉降量呈现出阶梯式的变化趋势,随着地下水位高度的下降,拱顶沉降量的增长幅度存在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2.
联络通道施工周边地表沉降控制是软土地区地铁隧道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以某软土地区地铁隧道联络通道施工为研究对象,根据施工方案、监测方案等资料,结合监测数据,针对联络通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对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17,(6)
地铁施工导致古建筑及其周围地表沉降的研究和控制是国内隧道工程领域遇到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研究地铁施工对古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以西安大雁塔为依托,运用Mida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西安地铁4号线大雁塔段的盾构施工过程,具体分为无隔离桩和有隔离桩两种情况下,大雁塔保护区边界点A和地铁隧道施工区域正上方B点的沉降和X、Y方向上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盾构施工过程中各阶段沉降和应力的变化规律,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较为突出地体现了隔离桩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即成排的隔离桩起到了地下连续墙的作用,有效地阻隔了其两侧地表沉降和应力的传递。使用隔离桩后大雁塔保护区A点的沉降和应力各缩小了约20%,对大雁塔保护区及其地下空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预测和控制是隧道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广州某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研究盾构掘进对地层横向沉降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法程序FLAC3D对盾构掘进引起地层变形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引入peck公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地层的横向沉降不仅发生在盾构机后方,在盾构机上方和前方同样会发生沉降,而且为不均匀沉降,即使在同一断面不同深度地层沉降值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将peck公式法进行推广,不仅仅只局限于对盾构通过后地表沉降进行预测和拟合。同时也指出了peck公式法缺点,并将二者同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施工过程动态规划最优化原理,以地表沉降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地铁隧道突变大断面施工过程的数学模型,寻找最优施工方法。以北京地铁五号线突变大断面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的地表沉降在可控范围之内,对施工起到了超前预报和预测作用。研究结果为控制地表沉降及围岩变形采用有效的施工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接隧道施工工序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昌沙区间隧道,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上下台阶法施工过程,对比分析了临时仰拱的效果及右线施工对左线和地表沉降的影响,介绍了地表沉降、受力、位移及塑性区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临时仰拱的作用和近接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和先行隧道的不利影响,为工程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控制地表沉降对于地铁隧道的施工意义重大,尤其是在闹市区穿越块、碎石土填方地带时如何保证洞内围岩稳定、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是目前地铁隧道施工中的一大技术难题.以重庆地铁三号线一段复杂地质段隧道开挖为例,针对开挖过程中出现地表路面沉降过大、构筑物开裂等问题,根据实际开挖过程建立隧道-土体-构筑物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沉降产生的原因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前加固、及时支护等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监测结果显示采用改进技术措施后能有效控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量,收敛值显著减小,说明改进施工方案达到了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基坑土方开挖期间,由于施工过快、支撑架设不及时、降雨等原因,易出现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及周边环境沉降等安全隐患。本文介绍杭州地铁5号线某站附属结构出入口的工程实例,对比分析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变化、地表沉降等监测数据,总结类似条件下险情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基坑开挖出现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北京地铁隧道施工不同影响区划分和影响范围确定的不准确问题,对北京地区13 条地铁线路、903 份隧道工程的地表横向沉降槽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施工方法和地层条件的不同,分别对盾构法和矿山法施工隧道在黏性土地层、砂卵石地层等区域的沉降槽Peck 公式拟合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地层损失率和宽度参数的分布形态、相关统计值以及与隧道相对埋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地层损失率和宽度参数的数理统计结果可以很好地指导北京及类似地层条件的城市地铁隧道工程影响区划分和影响范围的确定; 2)施工方法和地层条件是影响地铁隧道周围地层变形的重要因素,工程地表变形控制应注重相关研究; 3)建议各地深入开展地铁隧道沉降槽的拟合分析研究,为隧道工程影响区划分和影响范围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铁区间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埋深及跨度大、覆土内管线密集等原因造成地表沉降、地层移动等工程事故屡见不鲜。以某地铁区间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理论分析,借助peck地表沉降理论研究分析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沉降规律,得出了地表沉降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借助Midas GTS数值模拟软件选取试验段区间隧道,对其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分析计算,将其变形沉降曲线与peck沉降理论进行比较,得到济南地区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规律,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