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已建道路下方新增综合管廊需求情况,通过分析管廊与已建道路下方管线接驳方式、管廊施工对已建道路保护方式、管廊穿越特殊节点处理方式等,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徐纬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4):202-204,3,2
地下管廊具有很多优点,但工程建设初期投入很高.当在已建道路上建设共同管廊时,更需要考虑原有管线的搬迁费用.该文以花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为例,对如何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节约建设成本,增加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综合经济效益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三亚市2017年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计划已初步形成。2017年将结合"双修"建设、棚改项目、道路改造等市政建设并行施工,再建地下管廊22.4 km,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格局品质。根据规划,2017年三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涉及中心城区、崖州湾及海棠湾片区,实现片区成网、区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下方带状地下空间是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及地下物流等市政设施的主要敷设载体。为了提高此类带状地下空间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以国内某新区的开发建设为例,将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地下物流等设施进行集约化共建方案研究,并通过对共构体的横断面、平面接口、纵断面及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设计,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地下市政设施的共建技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简述我国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从1958年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下的第1条管廊开始,经历了概念阶段、争议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规模化和创新阶段,进入了有序推进阶段。总结综合管廊的建设经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试点城市全面开花、PPP模式大放异彩、绿色建造有益探索、防水措施因地制宜、创新技术降本增效、预制装配初具规模、智慧技术重点应用、统一平台基本定型。指出综合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法规、标准等制度建设缺失、规划无序及建设混乱、运营管理制度缺失等,制约着管廊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1)要继续推动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特别是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改、扩)建,以及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 2)对已建的综合管廊要进行全面的运营条件评估,符合要求的要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顺利运营; 3)各级城市要修编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需要建设的要有序推进管廊建设; 4)大力关注管廊的运营管理,从法律法规、资质资格、专业人才等方面推动管廊的健康运行; 5)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手段,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起来。介绍了珠海横琴新区已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管理经验,并对规划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要求城市管线以后应集中进入地下综合管廊,统一管理,影响市容市貌的"空中蛛网"及城市"马路拉链"将逐步减少。通知要求,广西各市对已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不得再另行安排管廊以外的管线位置,凡管廊已考虑纳入的管线必须入廊,否则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不予相关许可、审批。对于没有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道路,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时,应建设缆线管廊,并将原有和扩容的管线集中放入缆线管廊,便于统一管理和减少开挖。完成入廊的管线单位,应将入廊管线数据和资料按要求及时报送至城建档案机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1月13日,云南省保山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心城市反复开挖道路、随意改造管线等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经反复论证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决定投入13亿元对中心城市正在建设的4条城市主干道路规划配建地下综合管廊,实现集约、高效、有序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保山地下综合管廊可保百年内地下管线避免重复投资、避免反复开挖城市主干道影响群众生活。地下综合管廊全长约34.88 km,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投资最大、功能最全、里程最长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强弱电、供  相似文献   

9.
基于MIDAS-GTS软件,分析了综合管廊基坑开挖卸载对邻近已建高铁桥墩的影响,预测了桥墩在管廊施工过程中的最大变形值,评估了基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后续管廊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道路下方建设隧道形式的立体车库,并将隧道式立体车库与综合管廊结合,既能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也能够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出将综合管廊与地下立体车库结合,并综合分析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的建筑方案、结构组成、建造方法、运行流程及未来的发展,得到以下结论:利用地下空间增建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路面上仅保留地上出入口,占用一小块地面空间建设地下立体车库,可以进一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采用顶管、盾构等机械自动化建设方案,对已有道路结构及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较小,且始发井/接收井可用作立体车库的升降通道,进一步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在国家兴建地下综合管廊的同时修建地下车库,将二者合二为一,既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也能够节省工期和成本,对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可实施性,避免盲目无序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分析研究综合管廊路径的适建性,通过分析研究,找出综合管廊路径适建性影响因子,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权重和指数,确定管廊路径评估等级划分标准,对管廊系统布局中拟定路径逐路逐项进行评估,以此优化管廊系统布局。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中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今后专项规划修编提供科学的思路。首次提出三种综合管廊适建规模预测方法,有效指导后续管廊系统布局;在管廊适建区域中,提出"面-线-点"系统分析方法,选取多个建设因子作为分析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管廊优先发展区域,进而探讨了综合管廊干线、支线、缆线多层次布局方法;最后对各类市政管线入廊提出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迎来了新的建设高潮,经过几年急速的管廊建设,呈现出管廊建设层次不齐,管廊建设与周边工程建设时序错差,造成管廊外侧工程病害频发。本文对综合管廊两侧虚填造成道路塌陷的处理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压力注浆法、强夯法、开挖分层填筑法三种处理方案比选,总结三种方案的适用性和经济性,针对管廊道路塌陷的处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盾构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开挖影响范围内既有地下建筑物沉降量进行控制[2],以保证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及正常运营。结合某地实际工程中盾构下穿已建综合管廊工程实例,提出了以管廊结构强度刚度的最大容许值为限值、管廊内管线正常使用为前提,反推满足上述要求下结构所能允许的位移值的方法,进而以此位移值作为盾构开挖沉降值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5.
李芊  张悠 《隧道建设》2018,38(2):171-175
综合管廊工程造价估算具有影响因素多、小样本及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造价估算方法对于这类问题无法得到准确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综合管廊造价估算模型。分析综合管廊工程的具体特征,运用支持向量机建立工程造价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利用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机进行参数优化并对综合管廊的工程造价进行估算。以16条已建综合管廊工程作为数据库样本,对该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样本测试结果显示,利用该模型可将估算误差控制在10%以内,验证了模型估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现浇钢筋混凝土管廊工程的防水问题一直是管廊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金义都市新区一期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为例,分析了管廊的防水技术和质量过程控制。探讨管廊渗漏水的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伴随新建道路的开发在不断拓展.当管廊布设线位与大型江河、重要道路、轨道交通相交时,地下穿越形式大幅增加了施工难度及工程造价,对管廊结构自身及穿越目标的安全都形成了一定威胁.现通过实际工程,提供了利用同期建设的桥梁结构实现跨越的管廊设计形式,打破了地下管廊的固有约束,为后期管廊穿越设计提供了比选思路.针对桥上管廊的管线类型、布设方式、承载吊架的计算分析和安装条件提出了技术建议,并对地上地下连接段及安装检修人员通道的设计形式提供了工程样例.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综合管廊目前在我国大力推广,使用范围及规模也越来越大。沿道路敷设的综合管廊,其覆土深度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及道路的路面质量,当覆土较浅时其台背回填处理措施应着重设计。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对综合管廊的台背回填处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确定西安市、延安市为陕西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省级试点城市,通知要求两市及时总结经验,为全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示范,发挥试点带动作用。通知提到,按照《关于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省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经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组织  相似文献   

20.
综合管廊的建设会引起道路基底附加应力不同,从而引起道路横断面上的不均匀沉降,如果控制不当,甚至会引起路面开裂、错层,从而影响车辆正常通行。通过广州顺德某管廊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改变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及上层覆土厚度,研究综合管廊对路基沉降差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沉降差的建议,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