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公交车辆调度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车辆调度是公交运营组织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大连市公交IC卡数据管理中心公交IC卡数据信息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构建了基于公交线路时段客流数据的公交车辆优化调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采用基于信息熵的人工免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地搜索得到全天不同时段的最优发车间隔,并可以在短时间内根据公交客流量的变化对公交车辆发车时刻表做出有效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公交乘客上车站点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IC卡是一种新的客流信息采集手段,它的广泛使用为公交管理者进行客流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充分利用公交IC卡刷卡时间信息,根据相邻两站点间的最短刷卡间隔,通过系统聚类法对IC卡刷卡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公交运营资料所推算出的车辆到站时间进行时间匹配,确定持卡乘客的上车站点。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传统城市公交满载率指标测算过程的人力投入并提高指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利用公交IC卡刷卡信息、公交GPS信息、公交站点信息和公交车辆信息,通过各类信息衔接分析,提出了基于公交IC卡的公交满载率指标计算思路。采用MYSQL搭建分析数据库,通过编程代码自动关联识别和快速分析大数据,计算出城市公交线路的满载率指标值。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相比传统公交满载率调查方法,基于公交IC卡信息的公交满载率指标计算能找到更精确的最大客流断面、得出更精确的计算结果,并且运算过程更高效,能有效节约人力,可为同类城市测算城市公交满载率指标、分析城市公交乘客的出行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交客流规模测算往往存在调查成本受限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矛盾.提出基于公交IC卡历史数据与人工补充调查数据的数据融合测算方法,以准确推算公交客流规模.首先根据公交线路的基本属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线路类型,从每一类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线路.基于IC卡数据分析公交客流时变特征,运用有序样本聚类Fisher算法将线路小时刷卡量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刷卡量相似时段,进而采用优化方法确定调查抽样率,确定相应的调查车辆进行人工补充调查,最终经过数据融合计算获得公交客流规模.基于上海市某辖区IC卡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测算得到三类公交线路的日均客流量.  相似文献   

5.
9月30日上午,“连云港市公交IC卡刷卡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副市长徐开信宣布“连云港市公交IC卡刷卡启动”。连云港公交IC卡电子收费管理系统于10月1日正式运行,市4家公交中的海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率先实行刷卡乘车。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公交换乘协同排班,减少乘客出行换乘时间,本文对公交信息系统的IC卡数据及车辆GPS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提取换乘信息并对现有的发车排班进行优化.首先,构建了公交运行状态信息提取模型,提取现有的公交运行状态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邻域搜索的公交时刻排班优化算法,得到最佳发车排班时刻表.为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选取了成都市的56路和3路公交线路的实际数据进行案例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排班的方法,在不改变现有的公交供需条件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实现协同换乘;与原有的公交服务相比,优化之后的公交服务能够更加贴近出行需求,提升线路之间的换乘衔接效率,从而提高公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济南现阶段公交管理信息化现状,并从信息化的角度箍出了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车辆定位和动态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功能,建设多功能、交互的、动态的公交信息WEB平台;提高公交IC卡管理灵活性和集成性。  相似文献   

8.
公交IC卡现已从初始时刷卡乘坐公交车的应用范围不断向其它领域扩展,随着公交IC卡系统的完善和新技术的涌现,为IC卡系统新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IC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本文结合沈阳公交IC卡系统开发和运行过程的实践,探讨公交IC卡系统的应用扩展方向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如何进行相关改进。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在实行IC卡刷卡收费系统的基础上,利用IC卡系统的扩展功能,于2005年9月份招标,12月份启动,引入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实现对2000余部车辆的动态运调管理及对11个停车场、公交枢纽站、中山路公交专用道重点站台的监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连市公交IC卡的历史数据绘制公交线路客流曲线,采用有序聚类Fisher算法划分公交峰值区间,在具有典型特征的峰值区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公交客流调查,可得到实际客流数据样本.通过将公交IC卡客流数据与随车客流调查数据相结合,建立不同峰值条件下预测客流的回归方程,可实现对不同峰值区间内总体客流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彭晗  田振中 《交通标准化》2007,(11):120-123
公交IC卡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乘客出行,也为城市交通规划相关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一种新的调查统计手段.针对当前城市公交IC卡在换乘矩阵构造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量大、处理困难的问题,利用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对大量的IC卡信息进行了有效地处理,成功地构造了城市公交换乘矩阵,使其成为公交换乘枢纽规划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识别手机用户乘坐常规公交的OD,结合公交车辆GPS轨迹,在考虑常规公交换乘行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手机用户与车辆轨迹相似度的常规公交出行识别模型,以及站间OD概率模型。通过地铁出行识别,融合手机信令数据与IC卡数据,提取包含百万样本的公交与非公交出行数据,以此作为验证集。进一步分析各参数取值、出行距离、公交线路重复系数等因素对公交出行与站间OD识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验证集中,常规公交出行方式识别精确率可达0.807,召回率0.912,换乘识别精确率可达0.660,召回率0.756,公交线路识别准确率可达75.5%,站间OD 识别准确率可达71.9%,参数取值的不同对识别效果影响较大。此外,出行距离越长、公交线路重复系数越低,公交线路与站间OD识别准确率越高,出行距离6 km以上、平均公交路段重复系数4 以下的识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票制公共交通IC卡刷卡系统存在的滞后时间问题,提出基于特征子序列修正的时差匹配推算方法。依托GPS车辆到站信息序列和刷卡聚类序列,分析首末站和中途站站间运行时间分布的差异化特征,分别从两序列中提取大时间差和连续小时间差等特征子序列;利用两种子序列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分别进行初步搜索和二次修正,兼顾匹配过程的效率和精度。将推算流程应用于山西省大同市公共汽车系统,结果显示,抽样车辆的刷卡匹配率均达到99%以上,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汽车线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以公交车IC 卡和GPS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IPSO-ELM)的公交站点短时客流预测模型.依托IC 卡和GPS 数据在站点的特征表现和内在联系,定义了站点间距,并分析了站间距和车辆到总站距离间的联系;提出了公交乘客上车站点确定方法,进而得到公交站点上车客流量;通过分析公交客流数据特征,确定ELM输入参数维度,并采用IPSO 算法找到ELM的最优隐含层节点参数;最后依托广州市19 路公交车客流数据仓库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用优化后的ELM方法预测误差在10%以内,并与应用广泛的SVM、ARIMA和传统EL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的ELM方法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泛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公交车IC 卡和GPS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IPSO-ELM)的公交站点短时客流预测模型.依托IC 卡和GPS 数据在站点的特征表现和内在联系,定义了站点间距,并分析了站间距和车辆到总站距离间的联系;提出了公交乘客上车站点确定方法,进而得到公交站点上车客流量;通过分析公交客流数据特征,确定ELM输入参数维度,并采用IPSO 算法找到ELM的最优隐含层节点参数;最后依托广州市19 路公交车客流数据仓库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用优化后的ELM方法预测误差在10%以内,并与应用广泛的SVM、ARIMA和传统EL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的ELM方法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泛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候车是公交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候车时间是决定公交系统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城市公交服务水平的指标之一. 目前,获取乘客候车时间的主要途径为问卷调查法和视频采集法. 但是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仅能实现小范围典型站点的候车时间的调查,无法快速完成线路甚至线网级别的候车时间采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公交GPS和IC 卡刷卡数据,采用非时齐泊松过程理论构建了乘客到站模型,并给出了一种离散条件下任意时刻的乘客人均候车时间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动态准确的获知不同站点、线路和线网乘客的人均候车时间. 基于此方法本文计算了1 d 内北京公交606 路全线的人均候车时间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606 路早晚高峰和中午乘客人均候车时间最短大约在200 s 左右,下午乘客的候车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公交客流特征分析是公共汽(电)车线网规划和优化布局的基础.首先简要介绍基于公交IC卡数据分析公交客流特征的技术.进而以北京市为例,对公交客流的时空特征进行宏观、中观分析,对公交服务水平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适配性做出评估,指出公共汽(电)车系统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公交线网布局、运力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实现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候车是公交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候车时间是决定公交系统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城市公交服务水平的指标之一. 目前,获取乘客候车时间的主要途径为问卷调查法和视频采集法. 但是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仅能实现小范围典型站点的候车时间的调查,无法快速完成线路甚至线网级别的候车时间采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公交GPS和IC 卡刷卡数据,采用非时齐泊松过程理论构建了乘客到站模型,并给出了一种离散条件下任意时刻的乘客人均候车时间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动态准确的获知不同站点、线路和线网乘客的人均候车时间. 基于此方法本文计算了1 d 内北京公交606 路全线的人均候车时间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606 路早晚高峰和中午乘客人均候车时间最短大约在200 s 左右,下午乘客的候车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