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为我国首个跨区域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网。规划环评无成熟经验借鉴,同时面临评价范围行政区划特殊、评价对象技术标准多样、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沿线居民区密集和公众关注度高等诸多难题。通过采取分区域、分层次、全过程评价等方式创新环评评价模式;通过搭建GIS敏感区数据平台、开展生态专题研究、建立噪声振动源强数据库、确定城区段敷设方式评价原则等提升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影响评价;通过总结环保选线成果,提出噪声振动防护距离、敏感区生态保护措施和对项目环评实施的建议等方面指导规划的合理实施。上述评价模式、方法的采用和环评成果的应用,提升了规划环评工作深度和报告质量,满足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环评审批需求和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铁建设及高铁路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本文在获取路域区域不同环境生态原貌信息资料后,应用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根据所收集数据的性质、质量和数量等,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和复合加权模型等方法,对路域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原貌进行综合多目标、多属性、多层次复杂系统评价分析,建立高铁路域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和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湖南省某高铁项目,对其路域生态原貌信息进行整理,实证本文所建立的生态原貌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和高铁路域退化生态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体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铁路建设项目的线型分布特性,结合南京-安庆铁路工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突出景观评价要求,以景观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景观评价与预测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并且明确了景观影响评价中生态损失程度的量化指标与防护减缓技术措施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新建荆州至岳阳铁路在君山区约有46.52km位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从植被生产力及碳贮量和景观生态体系质量两方面介绍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体系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分析和预测了工程建成后保护区自然体系生物量、碳贮量及生产力的变化、自然体系的稳定状况。认为荆岳铁路的建设对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以其运行速度高、运输能力大、安全性能好、舒适程度高、能源消耗低的优势,被誉为绿色工程,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青睐。但高速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高速铁路线带状结构对生态环境的深度阻断和切割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人为干扰方式。针对现行高铁生态环保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以优势度变化值、适时绿化率、水土流失量、动植物保护度为核心的高铁建设生态环保目标规划指标体系,并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高铁建设生态环保指标进行目标规划。以某高铁项目为例,对该铁路的生态环保目标规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将ANFIS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1)在不具有大量训练样本的情况下,将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引入模糊系统,采用ANFIS方法对高铁建设生态环保进行目标规划,构建人类感觉和认知成分自适应系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2)与BP神经网络方法相比,ANFIS方法预测精度较高,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3)构建的高铁建设生态环保目标规划指标体系,采用ANFIS法可合理地对生态环保指标进行规划,研究成果为可持续发展型绿色高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铁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路建设项目作为大型非污染型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对其评价体系研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本文就铁路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火车站区生态影响,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视觉美学和相容性4个评价准则展开讨论,依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生态环境特点、服务功能和社会特性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铁路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火车站区3个敏感地带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以新建铁路白河至和龙段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为例,对指标体系应用及综合评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研究地区2008年9月的卫星影像解译数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现场调查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拟建新街-恩格阿娄铁路两侧各300m的沿线带状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拟建铁路沿线的生物丰度指数为12.2,植被覆盖指数为14.7,水网密度指数为0,土地退化指数为62.4,环境质量指数为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34.3。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判断,沿线环境现状属于较差级别,意味着沿线植被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沿线自然条件严酷,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风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是沿线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物种多样性评价和景观多样性评价现状,探析群落演替理论、种群健康最小面积理论及景观破碎度理论等生态学理论在生物多样性评价中的运用,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生态学理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敏感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结合该区域既有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经验总结及铁路客运专线特点,确定了西成客运专线秦岭山地环保选线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对西成客专西安北至汉中段不同通道方案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涝峪经佛坪(AK)方案避开了秦岭山区集中连片的保护区域,引线及越岭隧道工程涉及的生态敏感区少且线路短顺,对秦岭生态环境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杜蓓 《铁道工程学报》2015,(2):93-96,108
研究目的:规划分析是规划环评中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的基础,尤以规划协调性分析最为关键。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颁布实施之际,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翔实现状资料的基础上,以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为例,系统研究了规划环评中的规划分析,为同类铁路网规划环评工作提供借鉴。研究结论:通过规划环评的规划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运用类比法、叠图法、情景分析法等,查明城际铁路网规划区域环境容量;(2)从规划区域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得出制约城际铁路网规划实施的关键环境、资源要素主要为土地资源、生态敏感区、水资源、文物、珍稀濒危动植物;(3)从规划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共处等角度,分析铁路网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明确城际铁路网对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区域相关规划等方面的影响;(4)对规划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确保成果结论的科学性;(5)本研究成果可为城际铁路网规划提供指导和决策参考,对同类铁路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冶金企业内部的铁路线路呈网状分布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共邻点矩阵与复合度函数、综合考虑划分子区域所需列车控制防护能力的线路网区域划分方法,并应用该划分方法对某钢厂企业的铁路线路网进行了区域划分,该划分结果有效地指导了区域控制系统控制范围的设计与规划。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码城市GIS的交互式数字校园景观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数码城市GIS软件CCGIS建设武汉大学交互式数字校园景观模型的主要技术内容 ,包括数据源的选择、三维景观模型数据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案和校园三维演示系统的功能等 ,并探讨了数码城市GIS在校园规划和设施管理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本论文在获取路域区域不同环境生态原貌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路域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原貌(本底)和退化程度进行了综合多目标、多属性、多层次复杂系统评价分析,所探讨的高铁生态本底评价指标和方法,对于高铁选线、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高铁建设生态恢复及重建工作,建设绿色美丽高速铁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此以长益城际铁路为例,对高铁路域区域生态本底和退化程度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结论:(1)高铁路域区域生态本底评价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来进行系统评价分析;(2)正常和轻度退化的高铁路域区域地段,适宜修建高铁,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和充分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措施;(3)严重退化和已经恶化高铁路域区域地段,必须绕行;(4)该研究成果对于高铁环评和环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拓学的生态影响评价方法在铁路选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铁路工程选线的特点,从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选取入手,用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树木生长率等18项指标反映铁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采用可拓学理论中优度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按照确定待评物元、确定权系数、筛除不满足必备条件方案、建立关联函数并计算合格度、合格度规范化、计算优度等步骤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通过对各待评方案优度值的比较,进行合理方案的选取。运用该评价方法对工程实例进行的评价分析证明,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等优点,为在考虑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基础上的线路方案选择提供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藏铁路已纳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在开展前期工作之际,为做好新藏铁路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叠图对照等方法,研究新藏铁路沿线的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区分布、动植物分布特征等,并与青藏铁路、某在建高原铁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新藏铁路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新藏铁路约80%线路位于生态极度脆弱区域和重度脆弱区域;(2)沿线环境敏感区数量多、面积大、保护对象重要、社会关注度高;(3)沿线湿地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动物区系主要为高地型。新藏铁路大部分区段位于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线生态环境原始、独特、敏感、脆弱,与青藏铁路格拉段生态环境特征类似,与某在建高原铁路区别较大,基于新藏铁路生态环境特征提出的保护对策可用于指导新藏铁路环境保护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运用步行接驳客流聚集效应函数曲线,界定郊区轨道站点影响范围;基于影响区域内土地使用性质,引入景观生态学中景观优势度概念,定义并计算各类用地的优势度指数。综合考虑站点的交通功能与场所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郊区轨道站点进行类别划分。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线网设计。将郊区轨道站点分为"7大类11小类"的分类方法,可以为大都市郊区轨道站的规划和制定设计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敷设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应初步确定线路敷设方案,以便为后续线路设计提供指导。本文对西安市各区域现状、规划、地形、地质、文物分布及道路宽度,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不同区域对轨道交通敷设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提出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敷设方式过渡段的位置范围,对控制工程造价、减小环境影响将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线网规划过程中,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的确定,尤其是城市外围区域的线路,应根据规划、现状、实施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西安市轨道交通线网,线路敷设过渡段位置宜为:城市东侧:设置于浐河附近。城市南侧:设置于航天大道、西部大道以南区域。城市西侧:设置于西三环以西绕区域。城市北侧:设置于郑西高铁以北。  相似文献   

18.
说到郑州的景观雕塑,很多人一定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数量少、规划乱、质量差。这种情况与郑州作为商贸中心城的经济、文化地位太不相称。针对这种状况,郑州市政府出台了新的景观雕塑建设引导与鼓励政策。以位于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为代表的新生景观雕塑,不但改变了郑州景观雕塑的落后现状,而且从更深层次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应用,为郑州市景观雕塑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铁路规划是铁路建设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其方案将影响项目财务效益、区域路网分工,乃至沿线国土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合理布局滇东南、桂西南地区铁路通道,结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南昆铁路扩能、新建蒙自—文山—百色、新建蒙自—文山—靖西、新建蒙自—文山—防城港一次性实施和分段实施共5个备选方案。基于区域运输需求预测,对不同路网条件的通道运量进行动态分配,得到各规划方案的客货运量。考虑与项目可研、初步设计等阶段相比,规划研究阶段使用的定量指标普遍较少,且数据多为估算值,精度偏低,结合规划阶段基础信息的可获取性,构建了由工程投资、建设工期、财务内部收益率、路网能力利用均衡性、运输时效、路网分工以及国土覆盖共7个指标的方案评价体系。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影响,采用三角模糊数对专家给出的指标权重以及各方案的定性指标进行转化,并运用TOPSIS法,测算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对规划方案进行排序选优。计算结果显示,新建蒙自经文山至靖西方案得分最高,应作为滇东南至桂西南地区的铁路通道。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站点与周边土地的联动开发是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城市经济和交通都具有积 极作用。对国内外城市轨道站点区域联动开发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指导中国轨道站点区域的联动开发。从产权和 城市经济学视角,将轨道站点联动开发分为内外联动和上下联动两类,并进行了相关界定。分别结合日本联动开 发政策以及涩谷站数据、上海联动开发政策和打浦桥站区域数据,对内外联动和上下联动的规划和实施途径及其 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参考更多经典的联动开发案例,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城市轨道站点区域联动开 发的实施机制及特征;并从政策和规划设计两个角度深入阐述对中国联动开发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可采 用“政府统筹、市场执行”的模式;根据中国土地所有制度,探索“集约换使用权”“整体出让使用权”等多样 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有利于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的反哺策略;制定配套且细化的技术规范,进行立体化、多样化、 一体化衔接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