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方式之一。"碳排放权交易"通常被简称为"碳交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中。《京都议定书》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交易。《京都议定书》把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二氧化碳、甲烷、全氟化物、六氟化硫六种气体确定为温室气体。因此,碳排放权交易被泛化为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在所有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被简称为"碳交易",而从事这种排放权交易的市场被称为"碳排放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2.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变暖,征收碳税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被认为是碳减排最有效的手段,本文针对我国集装箱班轮企业建立考虑碳税和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双层规划模型,设计果蝇优化算法基于MATLAB实现船队配置及船速的优化。结果表明:碳税水平会影响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决策;随着碳税的提升,班轮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交易量呈先降后升的走势,同时企业降低船速,减少闲置船舶,通过增加运力来弥补降速导致的运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当前各国及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鉴于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将航运业也纳入了减排的进程中,租船人和船东必须核算并报告其控制船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4.
正欧盟于2019年底发布《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Green Deal),提出到2050年率先实现"气候中和"及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清零。该协议充分展示了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信心,同时,这也是欧盟所发出的明确信号,其正在力争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导者。2020年9月,欧洲议会投票赞成将国际航运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那么,  相似文献   

5.
陈志 《中国水运》2011,(6):48-49
通过分析现行关于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和相关要求,提出其对我国海运业造成的影响,针对我国的现状及履约能力,提出我国应该采取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尽管海运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仅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3.5%(统计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估计结果有所差异),但其总量却相当于德国整个国家的排放量。1990—2002年,海运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以MEPC.304(72)号决议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尽快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目标是到2050年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50%以上,2100年前尽快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自国家发改委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以来,目前共有9家机构具备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以下简称"CCER")项目的审定与核证资质。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CCSC)在获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指定经营实体(DOE)资质后,再次于2014  相似文献   

8.
班轮运输中船舶航速快,燃油消耗费用在成本中占比高.因此,与燃油消耗量密切相关的“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的实施将使班轮运输受到的影响较其他运输方式大.为研究减排市场机制对班轮经营的影响,比较了目前在国际海事组织讨论的三类主要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分析了它们对海运运输成本的影响途径以及因实施海运排放交易体系(METS)和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基金机制(GHG FUND)而产生的碳成本.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集装箱班轮航线经营中不同船型、航速情景下,实施市场机制产生的碳成本随燃油价格和碳价格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班轮航线上,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降低航速,尽管使投入船舶增多,但整体营运效益得到改善.高速、大型船舶减速后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比小型、低速船舶来得大.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4月13日,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宣布,其成员国代表一致同意,至2050年将航运板块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削减50%,并尽快开始减排,努力逐步实现零碳目标。此次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的通过将海运业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再次推向高潮,虽然目前初步战略尚未制定明确的时间表与行动计划,但是可以预见未来海运业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措施必将出台,并且将会愈加严格,正如目前正在实施的NO_X、SO_X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   

10.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和我国航运企业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回顾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进程,分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挑战和进展及其对我国海运业的影响,建议我国航运企业摸清自身船舶CO2排放情况,研究各种减排措施,设置新船CO2设计指数,建立排放交易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2014年6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发布公告,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等三家机构符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规定的备案条件,已予以备案。这表明,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已成为国内六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机构”之一。此项资质,是继获得联合国授予的CDM-DOE资质之后,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在碳排放审定核查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成绩。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介绍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以及排放交易的概念和现状,分析了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设计要素、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并为我国在此方面的;住备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航运界各方人士的共同愿望,绿色航运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日前,ICS秘书长Peter Hinchliffe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对航运减排前景给出了上述观点。他同时表示,尽管航运是目前最经济最环保的运输方式,但其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3,这一现实不容忽视,航运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9年5月启动了第四次温室气体研究,2020年8月完成。IMO温室气体研究是一项接续性工作,致力于提供不同历史时期海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和未来排放量预测;同时,也对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效提升的各类技术措施进行评估,提供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事组织近期抛出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框架提出了不优惠待遇原则,而此原则与国际气候法上的国际环境正义理念相违背。基于人均平等排放权的原则是评价发展中国家承担船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模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船舶碳足迹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碧英  陈实 《中国船检》2010,(10):48-51
船舶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所涉及的船舶建造、船舶营运及其他相关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3%。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提出则为产品和服务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度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正在加强碳排放市场交易的力度。中国已把开展碳交易试点作为"十二五"期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点工作。2013年启动包括上海在内的7个省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是为了鼓励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有益的探索。从航运业来看,欧盟委员会发布声明称2013  相似文献   

18.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船舶岸电项目并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能够实现以电力替代燃油消耗,显著降低船舶靠泊期间温室气体排放。充分研究分析现有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结合港口船舶岸基供电项目特点,明确了岸基供电项目基线确定、额外性论证、减排量计算、监测计划制定等要求,为港口船舶岸电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提供了量化计算的依据。对某港口岸电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提出的方法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推动船舶岸电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促进岸电项目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逸群 《中国船检》2008,(10):75-75
现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经与适任船员短缺问题共同成为船东的首要关注点。船东正准备通过船舶效率管理计划、最佳减排措施导则、新船设计指数、碳交易等经济手段、清洁能源的使用、化石燃料的替代、风筝和风帆等辅助动力的应用等诸多措施实现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尽管促使船东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动力还是油价上涨.但这些举措确实能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船舶节能减排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航运业是全球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之一,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已超过许多《京都议定书》国家每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特别是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二氨的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0%和25%。根据IMO的温室气体研究报告,船舶排放的废气主要有:CO2、CH4、NOx、SOx。根据船舶燃料消耗的数据,IMO工作小组分别计算出2000年至2010年全球航运船舶的废气排放量,如图1、图2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